佛教
-
昭应牧西峰释合正 编这本清水祖师信仰文化的文集,荟萃了大家智慧的结晶,侧重考证和梳理了清水祖师宗风的肇始、传播与发展脉络,并对祖师生平、民间传说、出家祖庭、弘法利生、信仰体系等做了较为完整的记述与剖析,是一本具有鲜明学术交流特征兼具信仰文化价值的书籍。
-
成唯识论研究高明 著本书对佛教瑜伽行唯识学的根本经典《成唯识论》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方法上,作者打破玄奘的糅译体例,用“三自性”统摄全书,对唯识学的根本主题进行范畴性诠释,所涉内容包括:三自性、八识、唯识无境、菩提道次第、对数论与胜论的批判、对部派佛学的批判,及结合汉译尼泊尔本安慧《唯识三十论》对护法与安慧唯识见的比较等。在原则上,本书不囿于玄奘与窥基的唯识自述,而是秉持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所倡导的“只知其一,则一无所知”原则,对唯识思想、所涉外道及小乘部派,尽量作客观理性的比较研究。在经典诠释中,本书还体现出历时性的思想史风格,作者对重要概念与命题,一般都考察其历史源流,以在流变呈现中更深刻地揭示“一切法唯识”的真义。
-
三论宗研究释隆相,董群 编暂缺简介...
-
普贤上师言教讲解白玛格桑 著暂缺简介...
-
释禅波罗蜜译释[隋] 智者大师 著,苏树华 译《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一书(简称《释禅波罗蜜》),是天台智者大师讲述禅定修行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十卷,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收录此书。此书所讲的“禅”,是“渐修禅”,禅相细密,名目繁多。此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次第渐修,有为禅定;第二,方便对治,二元相待;第三,作意观想,以妄治妄。译著者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以求“避免偏差,速证菩提”:一、“次第渐修”之时,莫忘“究竟了义”之旨;二、“方便对治”之时,莫忘“绝待至真”之旨;三、“作意观想”之时,莫忘“诸想同源”之旨。这三个原则,亦是一个原则,这就是“假借方便,体悟心源”。佛法意旨,不在“向外求玄”,唯在“识得诸人自己”。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佛学大辞典》从1921年出版至1939年,先后印过4次,皆为线装16册,3000余页,正文每页分上、中、下三栏。1984年,文物出版社曾将该辞典重新影印出版,并改为每页四栏,16开精装本1册,共1600多页。全部辞目索引均按新页码重新编排,改正了辞目字首和辞目索引笔画编排上的错误;旧版中的补遗25条插人正文相应条目;原书有当时人的赠序9篇,并有《畴隐居士自订年谱》,因与该书内容无关而删去。但对于正文中的错讹之处及编排上的错乱,未做订正。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该辞典是佛学词典,是一部中国佛学研究的重要专著。其内容涵盖广泛,囊括了佛教各种专有术语、典故、典籍、名词、名僧、史迹等。每条辞目下,均注明其类别、解释辞义、征引出处,便于读者考索。
-
无尽藏暂缺作者“十无尽藏”者,信、戒、惭、愧、闻、施、慧、念、持、辩十种藏也。前七名七圣财,以念、持二者守护,以辩积而能散;又前九为蕴积,后一乃出生。一一行量,体含法界,德用不穷,故名为藏。本书将梦参法师所讲“十行”内容集结出版,旨在广结法缘,复为师尊华诞之贺,诸佛欢喜龙天护念,诚胜善事也。
-
河北佛教史张志军 著作者以历史为经,人物为纬,在以人物为主线的思路下,将每一个朝代的佛教都予以分门类述,勾划了近二千年来佛教在河北的传入与发展的历史。《河北佛教史》填补了当今中国佛教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成果与一般史志不同,在方法论方面,兼采历史学与佛教的理论与方法,唯此方可深入研究佛教作为宗教的层面。具有历史学价值,如其对道安、道生及临济禅、赵州禅等重点论述,具有相当深度。
-
唯识要论慧仁 著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具有高度组织与逻辑性的佛学思想体系,因其包含的理论概念众多复杂,所以传来中国后也被称为法相宗。从整体结构性而言,其众多复杂的名相概念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它们分属于几大范畴,有机地构成了唯识学的理论整体。通常来讲,八识、心所有法、种子、量论、三自性、修道次第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本书做了一定的调整,选取了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止观、转依六大范畴进行介绍。其中八识是关于心识结构的理论;种子是关于心理潜能,以及现象产生内因的理论;量论是关于认知的理论;止观是关于禅或静虑的理论;转依则是关于解脱原理与次第的理论,以上六大范畴有教有证,将唯识思想与瑜伽修证方法做了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基本上反映了瑜伽行派思想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