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四十二章经蔡志忠 著《四十二章经》,全经约2300余字,包含42篇短短的经文,故称“四十二章”,一般认为是*早翻译成汉文的佛教经典。蔡志忠以曼妙流畅的画笔,将此经大意形之笔端,对现实人生富有启发意义。
-
佛陀说蔡志忠 著《佛陀说》从佛陀、佛教、学佛的目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基础的概念入手,通过生动活泼的漫画表现形式、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漫画家蔡志忠独到的佛学修养,而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佛教文化。
-
手抄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 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摄于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而玄奘译本真正做到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同时,本版《手抄心经》字体皆为欧阳询手书拓本,将中华楷书之美与佛学智慧融于一体,无论是书法爱好才还是敬佛者,都会收获自己希望的结果。
-
佛陀相佑侯旭东 著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在重新考察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后,根据1600种有纪年及纪年可考的造像记,借助统计分析,辅以例证,具体展示了民众信仰对象的兴衰变化;剖析了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追求,涉及生死观念变迁、大乘起义的心理基础、民众的社会观念等;还考察了部分民众对法、佛、像与觉悟之途的理解。同时还揭示了造像供养与中土传统祭祀的关系,分析了兴福造像流行的历史意义,探讨了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
疑伪经研究与文化汇流方广锠 著佛教疑伪经是佛教研究的重要课题,始终是佛教研究的热点之一。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是作者提出的有关佛教发展全局的新观点。两个问题虽可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密切关联。本书收入作者关于佛教疑伪经与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的相关论文十五篇。
-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香 著《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一部思维绵密,文笔优美的经典,历代佛教学者,因阅读《大佛顶首楞严经》得以发明心要者,其数不少。 本经是一部说理详细、修证方法明确的大经。它的内容包含极广,禅、净、律、密,无不周备,故受以华严宗六祖长水子睿为首的性宗诸家,遵为无上宝典。在修证方面,本经包含了修行心理的分析、修行方法及其条件的介绍,修证现象的指点,修行过程中圣境与魔境的揭晓。如此周备完善的内容,使得本经被列为佛弟子必读的功课和修行的依据。
-
法华经董群 著《法华经》集大乘佛学之大成,其开示的诸法实相,是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它还提出开权显实的体系,以一佛乘为究竟,小乘的声闻、缘觉二乘都是佛陀为引导众生而设立的善巧方便,主张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其诸法实相的主旨,实际上涵盖了空、真如、法性、究竟涅槃、佛性等大乘佛教究竟的法义,各宗派无不受《法华经》的影响。著名的天台宗即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成立教义,因而又称为法华宗。
-
临济录张伯伟 著《临济录》是记载临济宗开创者义玄禅师言行的一部语录。收录临济的思想及接引学人的种种方式。后代僧人就其接引的方式,予以提倡、开发,其中重要的方式有四料简、四喝、四宾主、三玄三要等。 《临济录》的中心思想是人对主体性的追求。人只有觉悟到自己的主体性,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所谓“随处做主,立处皆真”,也就是能够在担水砍柴、吃饭睡觉的平凡生活中,开放出无限的高远境界。
-
天台四教仪永本法师 著《天台四教仪》是天台宗教学的纲要书,它依智者大师所著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及《净名玄义》的教理大纲,撰录而整理成册,为研究天台教学的入门宝典之一。
-
金刚錍王志远 著《金刚錍》是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的一篇佛教论文。全篇施设宾主问答,讨论天台一系重要学说,特别发挥了“无情有性”——非情感生命体也有佛性——的独特佛性观照,在唐中期诸宗学说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