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雁塔大唐三寺王宝成 著大慈恩寺至今已有1350余年的历史,是唯识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在中国佛教目前具有突出地位。本书包括9章内容和附录部分,从文史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大慈恩寺的由来与历史沿革,大慈恩寺与唯识宗的关系,大慈恩寺的历代高僧,与大慈恩寺有关的诗词文章,大慈恩寺的历史价值,大慈恩寺作为中外文化桥梁的影响,等等。全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大慈恩寺至今已有1350余年的历史,是唯识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在中国佛教目前具有突出地位。本书包括9章内容和附录部分,从文史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大慈恩寺的由来与历史沿革,大慈恩寺与唯识宗的关系,大慈恩寺的历代高僧,与大慈恩寺有关的诗词文章,大慈恩寺的历史价值,大慈恩寺作为中外文化桥梁的影响,等等。全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
-
净慧法师与现代人间佛教王佳 著本书以净慧法师(1933-2013年)作为当代佛教人物研究的个案,从他具体的人生经历中,分析生活禅产生、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时代背景与主客观原因,以及他对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探索实践。同时,将人物个体作为历史的连续体,折射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
太虚唯识论著精选集太虚大师 著商务印书馆一直在出版太虚的《法相唯识学》这一巨著,而《太虚唯识论著精选集》在以下三方面与商务版不同:1.商务版以民国时期后来汇编的单行本为底本,我们以更原初的发表在各刊物上的文章为底本;2.商务版文章太多,但编排上没有循序渐进,初学者不知如何下手,我们对文章进行了精选,且基本按从易到难的次第来安排;3.补充了几篇商务版没有收入但十分重要的文章。 太虚对唯识的探讨,融会贯通,且充分吸收当时新传入的西方科学和思想,因此充满着现代气息。
-
罗时宪:唯识方隅罗时宪 著唯识学的研究著作可分为以下几类:1.原典解读;2.专题研究;3.一般性的介绍;4.带有强烈个人学术观点的研究;5.体系性的整体建构。从普及唯识学的角度出发,第五类中教材性的著作,值得出版推广。因为唯识学体系太庞杂、理论间分歧也大,而一本能基本涵盖全部唯识理论的教科书,对初学者zui有帮助。 罗时宪先生的《唯识方隅》是唯识学教材的经典之作,其体系安排严密、知识点完整、语言精练,并绘制了大量的图表;对关键的理论争议,提供历史资料,以便读者自行深入。本书另一大亮点为,将“量论”(逻辑学和知识论)也吸收进唯识体系。
-
熊十力:新唯识论熊十力 著,周叔迦 等 译此书市场上已有好几个版本,但都是简单的出版,没有一本是从学术批评史的视角来编辑出版的。而对这样一本充满争议的学术大作,如果能从编辑上展现出它的批评史,则为学术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和新视角。 书稿分两部分:部分,《新唯识论》的原文,脚注是周叔迦的评语,因为周先生是随文批评,所以以脚注的形式来体现便捷。第二部分,收欧阳竟无、太虚、王恩洋、巨赞这四位佛学大家对《新唯识论》的批评。
-
天台佛学散论陈坚 著天台宗是隋代智者大师居天台山时所开创,所以称为天台宗。本宗的教义,主要依《法华经》,所以也称为法华宗,唐代中期传到日本,被尊为天台学。本书系天台学系列丛书丛书之一。书稿收集了山东大学著名学者陈坚教授近十年来研究天台学的论文,对天台宗的义理及其与佛教各宗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较高的学术价值,适于对佛教感觉兴趣的研究者。“天台学”不仅仅是指“天台佛学”,而是涵括了与“天台山”有关的儒道各种学说。
-
仓央嘉措去哪儿啦李少魁 著本书精选作者关于仓央嘉措的历史文化研究文稿与考察报告。特点在于:(1)研究跨越周期长:1988~2017年;(2)原创性:以田野调查为主线的文献史料(线索)考证;(3)新颖性:①提出1706年仓央嘉措在青海湖畔“病故”地点更嘎瑙尔,是今天的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更尕海;②揭开《仓央嘉措秘传》中修缮马营寺的缘故,确认马营寺为仓央嘉措创立的衮卓活佛世系的根本寺;③初步寻找到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1907年秘密探访的拥承龙洽部落是西宁府阿土司府;(4)通俗性:一半的文章是作者于网络公众号、微博、“藏迷讲堂”的讲课资料,通俗易懂。本书并有中国藏研中心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庆英研究员为书稿撰写的3000余字序言。全书具学术性和通俗性,能填补一定的空白。
-
蒙古佛教音乐通论包·达尔汗,楚高娃 著《蒙古佛教音乐通论》是国内外全面系统而深入诠释蒙古佛教音乐的学术著作。蒙古佛教音乐是藏传佛教在蒙古文化区域长期交融整合的结果。13世纪初,藏传佛教萨迦派传入蒙古地区是多元性特征蒙古佛教及其音乐文化整合体形成的始端。16世纪末开始,凭借蒙古统治阶级的鼎力扶植得到空前发展。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必然导致交流与融合,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中,通过吸纳异源文化而逐步完成自身的变异过程。自从佛教第一次与蒙古文化接触,就开始了渐进的蒙古地方化行程,如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重要经典被译成蒙古文,蒙古语诵经仪轨完善,蒙古博教祈愿文、敖包祭祀、腾格里祭祀等固有文化特质大量地被利用等。与此同时,借助地缘之便,逐步蒙古化的藏传佛教与汉族文化得到了交流并且吸收了对方的诸多特质。由于不同文化特质的逐步汇入,流传于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及其音乐文化失去了原有面貌,通过观察分析其横切面,可知每一文化层面中均包含有不同民族多种文化质点。作为一个文化体的蒙古佛教音乐,其结构由佛教音乐本体、佛教音乐组织、佛教音乐思想三层面组成。音乐本体是佛教音乐的基础技术层,亦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分别诠释蒙古佛教音乐的蒙古佛教诵经音乐、蒙古佛教乐舞音乐、蒙古佛教乐舞剧音乐、蒙古佛教法器与乐器音乐等四大种类。拓宽研究范畴,本通论还探讨了蒙古佛教音乐在民间的传播现象,即佛教音乐的世俗化变异问题。宗教世俗化是二元双向影响的文化交融现象,本书通过对古如哆、玛尼音哆等具体音乐品种的分析,探索了蒙古佛教音乐世俗化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则。
-
佛教格义研究唐嘉 著本书主要运用文献学、训诂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佛教“格义”在中国佛教史及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格义”作为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成功融会异质文明的典范,在当时吸收印度佛教文化有益的部分,丰富、完善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话语体系,其目的在于超越“格义”,建立中国佛教语言哲学体系。
-
汉传佛教与亚洲物质文明圣凯 著圣物盒、壁画、僧衣、线香……一件件器物之中封存着时代的印记,连结着文明的演变。本书所辑十余篇文章围绕“佛教物质观念”“敦煌佛教艺术”“唐宋佛教物质生活”等主题展开,从宗教社会学、考古学、艺术学等方面切入,在社会生活史视角的观照之下考察汉传佛教。通过聚焦于物质文化,可以发现汉传佛教广泛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亚洲物质文明中所反映出的佛教元素,正是汉传佛教在发展进程中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