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清凉世界李凌己,马新童,佘志超 著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本书详细介绍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宗教流派、佛教人物、主要寺庙和风景点、文物艺术和民俗。本书兼顾了佛教文化与旅游资讯等方面的内容,是佛教信众及旅游爱好者的jia读本。
-
北朝佛教研究黄夏年 编北朝佛教是佛教文化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北朝佛教研究(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作者:黄夏年)探讨了北朝时期邺都(今安阳)地区的佛教文化,包括对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慧光等著名佛教人物研究,北方地区民族迁徙与佛教的关系,以及北朝佛教发展的模式与特点等。文集收入孙昌武、杨曾文、温金玉、杨维中等学者的论文。
-
禅智山光马越 著《禅智山光 扬州佛教文化遗产》分扬州佛教文化发展史、佛教文化遗产、重要历史人物三部分,利用文献检索、人物口述、记录采访等方式,广泛征集和深入挖掘扬州佛教文化史上的丰富历史资料,从历史脉络、现存遗迹、人物故事等方面,全面再现昔日扬州佛教繁荣的盛况。
-
舍得,舍不得蒋勋 著京都永观堂、清迈无梦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蒋勋带着《金刚经》,读经、抄经,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里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里看见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学艺术里照见生命的不同可能,与一切有情众生,领会人生中的舍得与难舍……
-
俄藏黑水城文献24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 著本书为俄藏黑水城文献之一种。由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本卷为第24册,包括了《维摩诘所说经》、《瑜伽师地论》等等重要文献。
-
菩提之树王寿云 著《菩提之树:释迦牟尼佛传》以释迦牟尼佛伟大的一生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佛陀从诞生、出家、成道、初转法轮,到组织僧团、制定戒律、弘化四方、劝诫帝王、度有缘者,直至涅槃的整个过程,并同时对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社会、与佛教同时期兴起的“沙门思潮”及其他宗教、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及得道比丘僧比丘尼的事迹、佛教戒律及僧众日常情况、印度佛教史发展概况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引导读者认识这位“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化度生于人间”的人间佛陀,并穿插佛陀与弟子的谈话,让读者仿佛亲身跟随佛陀,耳闻目睹他的言传身教,感受他的一生致力于救世济人、不避艰险、普度众生的慈悲宏愿。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同时,本书也注意列出其各段所依据的佛典原文,考证出处及文献记载情况,丰富学术思想价值。
-
阅读梵文佛典法光法师 著《阅读梵文佛典:基本语法指南》是法光法师介绍梵文学习的经典之作,也是普通读者入门与研习梵文的佳品。全书由英文写成,但其中参考了诸多中文佛典和梵文经典佛典,篇章分布得当,内容由浅入深,每篇章还会配有相应试题练习。作者在书中对梵文经典的结构,梵文单词词性及各种常见的梵文表达方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
佛教法缘宗族研究张雪松 著本书将宗族概念引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传统宗派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法缘宗族”的命题,全面探讨了模拟宗法制度在中国佛教中的宗派组织、寺院管理、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意义。笔者尝试说明在剃度、受戒、传法过程中,同一位僧人有可能产生出多种“法号”的现象,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代表的宗派意义。本书认为:以派辈谱系编制为典型特征的禅宗与“遍利三根”的净土宗之间的“禅净关系”,并非并列的两个教派团体的关系,而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互补关系,前者维护了中国佛教僧侣的正统性,后者则成为正统佛教与民间信仰之间交流的重要中介。
-
人间佛陀释迦牟尼钱文忠 著以专业资料、专业视角客观叙述佛陀的生平及教义,阐述佛教的精神、佛陀的真实人格;引导读者深思佛陀的言教,迈向光明解脱的大道;鉴往知来,善思未来,让读者循着佛陀的人生轨迹,体会到佛陀住世的本怀,发扬佛陀觉人救世的精神,重新获得观照及成长的力量。
-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侯旭东 著《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增订本)》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