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闽文化新论
作者:汪征鲁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01
ISBN:9787516100301
定价:¥5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闽文化系列研究:闽文化新论》研究除对闽文化作全面的综合性的专论外,还对五个次区域民系文化和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分别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我们期望这种把区域文化事象视为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对闽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有所推进,对地域文化知识的普及也有所裨益。令人高兴的是,2007年6月,福建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了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福建地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在促进新一轮的福建地域文化研究热潮的到来。闽文化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当代文化概念。如何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具有现代文明的闽文化,既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课题。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在闽文化的再出发中,无论实践或者理论,我们都会有新的更多的创获。
作者简介
汪征鲁,祖籍上海市宝山县,1947年8月1日生,1989年9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中国史学会理事、福建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史、史学理论与历史哲学。至今出版有《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等专著六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二次,福建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四次,二等奖二次。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目录
绪论
一 题解
二 山海形胜——福建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 贝壳与石锛的文化芬芳——闽文化初始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福建人类与文化的萌芽
一 福建地区以三明万寿岩灵峰洞、船帆洞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
二 若干结论
第二节 闽江下游昙石山类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 壳丘头遗址
二 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未分文化层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发掘
三 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文化层的第六、七、八、九次发掘
四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庄边山下层遗址
五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溪头下层遗址
六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东张下层遗址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后期福建中西部山地文化类型
一 浦城党溪牛鼻山遗址
二 南平宝峰山遗址
三 浦城石排下遗址
第四节 闽文化的原生态
一 关于“贝壳遗址”或“贝冢遗址”
二 这一时期农业或者未出现或者在后期
三 石锛与石锛文化
四 福建贝丘文化中的蚌器与骨器
五 福建贝丘文化中的釜
六 壳丘头文化与南岛语族的起源
七 闽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类型文化之性质与特征
第二章 唐宋之变理学源流——闽学述论(上)
第一节 宋代理学崛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 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化及后期化
二 隋唐五代学术思想的流变
三 宋代封建中央集权的相对柔性化
四 两宋国家政权的积贫积弱及异族侵凌而产生的知识分子民族意识与兴亡意识之高涨
第二节 北宋理学的产生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一 理学开山周敦颐的濂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二 邵雍的象数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三 张载的关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四 程颢、程颐的洛学及其对闽学之影响
第三章 闽中移民社会的构成与儒学的兴起——闽学述论(中)
第一节 福建的移民
一 福建的原始土著居民
二 周秦之际的闽越族
三 东汉末年至三国孙吴政权时的移民潮
四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一百余年间的移民潮
五 唐末五代动乱之际的移民潮
六 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中原儒学的人闽
一 福建原始的本土文化
二 唐代汉族儒家文化的入闽
三 五代之际王审知兄弟之兴学
四 五代之际闽中的儒学学者
第三节 闽学先驱
一 陈襄所代表的“闽中四先生”
二 游酢及其学说
三 杨时及其学说
四 罗从彦及其学说
五 李侗及其学说
第四章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闽学述论(下)
第一节 朱熹的思想体系
一 朱熹生平
二 宇宙与人类社会本体论——天理论
三 人学观与社会历史观
四 认识论(上)——以敬为核心的道德涵养论
五 认识论(下)——格物致知论
六 人的自我修养与社会实践
七 方法论——理一分殊
第二节 闽学再认识
一 几位重要的闽学学者
二 闽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第五章 发端与极致——侯官新学述论(上)
第一节 清代学术思想变迁
一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
二 乾嘉考据学
三 晚清社会危机与新学的发端
第二节 晚清新学之演化系列
一 新学之含义
二 器物层面之新学,亦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即南皮新学
三 政治体制层面之新学,亦即戊戌变法之学,亦即康有为代表的南海新学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及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之一
一 侯官新学述论(下)
一 侯官新学之义界
二 严复的家世与受业
三 严复负笈英伦
四 严复执教北洋
五 侯官新学体系之构建——严复译介西学
六 侯官新学之内涵
参考文献
后记
一 题解
二 山海形胜——福建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 贝壳与石锛的文化芬芳——闽文化初始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福建人类与文化的萌芽
一 福建地区以三明万寿岩灵峰洞、船帆洞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
二 若干结论
第二节 闽江下游昙石山类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 壳丘头遗址
二 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未分文化层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发掘
三 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文化层的第六、七、八、九次发掘
四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庄边山下层遗址
五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溪头下层遗址
六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东张下层遗址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后期福建中西部山地文化类型
一 浦城党溪牛鼻山遗址
二 南平宝峰山遗址
三 浦城石排下遗址
第四节 闽文化的原生态
一 关于“贝壳遗址”或“贝冢遗址”
二 这一时期农业或者未出现或者在后期
三 石锛与石锛文化
四 福建贝丘文化中的蚌器与骨器
五 福建贝丘文化中的釜
六 壳丘头文化与南岛语族的起源
七 闽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类型文化之性质与特征
第二章 唐宋之变理学源流——闽学述论(上)
第一节 宋代理学崛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 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化及后期化
二 隋唐五代学术思想的流变
三 宋代封建中央集权的相对柔性化
四 两宋国家政权的积贫积弱及异族侵凌而产生的知识分子民族意识与兴亡意识之高涨
第二节 北宋理学的产生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一 理学开山周敦颐的濂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二 邵雍的象数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三 张载的关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
四 程颢、程颐的洛学及其对闽学之影响
第三章 闽中移民社会的构成与儒学的兴起——闽学述论(中)
第一节 福建的移民
一 福建的原始土著居民
二 周秦之际的闽越族
三 东汉末年至三国孙吴政权时的移民潮
四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一百余年间的移民潮
五 唐末五代动乱之际的移民潮
六 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中原儒学的人闽
一 福建原始的本土文化
二 唐代汉族儒家文化的入闽
三 五代之际王审知兄弟之兴学
四 五代之际闽中的儒学学者
第三节 闽学先驱
一 陈襄所代表的“闽中四先生”
二 游酢及其学说
三 杨时及其学说
四 罗从彦及其学说
五 李侗及其学说
第四章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闽学述论(下)
第一节 朱熹的思想体系
一 朱熹生平
二 宇宙与人类社会本体论——天理论
三 人学观与社会历史观
四 认识论(上)——以敬为核心的道德涵养论
五 认识论(下)——格物致知论
六 人的自我修养与社会实践
七 方法论——理一分殊
第二节 闽学再认识
一 几位重要的闽学学者
二 闽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第五章 发端与极致——侯官新学述论(上)
第一节 清代学术思想变迁
一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
二 乾嘉考据学
三 晚清社会危机与新学的发端
第二节 晚清新学之演化系列
一 新学之含义
二 器物层面之新学,亦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即南皮新学
三 政治体制层面之新学,亦即戊戌变法之学,亦即康有为代表的南海新学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及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之一
一 侯官新学述论(下)
一 侯官新学之义界
二 严复的家世与受业
三 严复负笈英伦
四 严复执教北洋
五 侯官新学体系之构建——严复译介西学
六 侯官新学之内涵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