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
作者:(美)马伦 著,孔保尔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01
ISBN:9787544708678
定价:¥29.8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海明威、福克纳回避的骇人史实。著名作家陈忠实倾情推荐的动人小说。《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体现了一种泛狂欢化的风格,从小说20多个人物之间复杂的意识表现与应对流感这一共同的精神紧张中,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类似于舞台剧的复调世界。面对流感时的无能为力、理性与妥协之间的彷徨、隐匿在内心中的脆弱以及人类本性中的纯真美好,现代人面对瘟疫时表现出的不同灵魂侧面,都被作者一一表现,供读者审视。
作者简介
托马斯·马伦,1974年生于美国罗得岛州,毕业于欧伯伦学院。曾任职于企管顾问公司、历史研究机构出版社等,三十岁时的处女作《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大受欢迎,获得诸多文学奖项和荣誉,被好莱坞梦工厂买断电影版权。兰登书屋还将于2010年出版他的第二部小说《萤火虫兄弟之死》。
目录
前言
我对陈忠实说,美国的评论家认为,《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以百年前的流感事件为素材,填补了这段美国文学发展史上连海明威、福克纳和费兹杰拉德都不曾处理过的一段空白,让这个多年来沉默不语的故事发出了声音。陈忠实眼睛一瞪:“这与海明威和福克纳有什么关系?作家选材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的。海明威、福克纳、费兹杰拉德三个人,一个是写人性和人的命运的,一个是写家族故事的,一个是写爱情的。谁规定海明威、福克纳、费兹杰拉德必须写流感?”我说,嗯,你说得对。当然对了,我国的“非典”到现在已经过去六年了,不是也没有人将这个事件写成小说吗?可见,小说是历史的。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是托马斯.马伦的处女作,于2006年一经出版即获本年度库柏奖优秀历史小说奖和《芝加哥论坛报》最佳图书奖两大荣誉,至今已经被已成了二十八国文字,其法文版在法国上架第一个月就销出九万本。于是,这位197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罗得岛、毕业于俄亥俄州著名的欧伯伦学院的后生再也不用为人打工了,而是静下心来专门从事写作。他的第二本小说也将于2010年2月由蓝登书屋出版。据好莱坞记者鲍里斯.基特对外透露,去年获奥斯卡提名的编剧罗伯特.罗戴特已经被好莱坞梦工厂任命为《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的电影编剧。全世界都在等着这部电影问世。
托马斯.马伦曾经在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历史研究机构和出版社打工,爱好读书、听音乐、旅游和看电影。写这本书是因为他在一本医学杂志上看到一个传染病例子,它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和灵感,于是他完全靠想象写成了这部风靡全球的历史小说。这就对中国作家靠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写小说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冲撞和挑战。陕西作协副主席,小说家冯积岐认为,欧美作家的想象思维比我们中国人发达。我看并不见得,关键是西方人敢于想象。为什么他们敢想?一个是西方人文化程度普遍高于我们,几乎人人每天都在读书;另一个就是人家的稿费相当高,出了一本畅销书就可以不出去工作了,坐在家里继续想,继续写。如果我们的稿费每千字在二百元的话,那我也不用去上班了。如果我们的稿费比每千字二百元再高一倍的话,你看中国作家的想象力比美国人差不差!我说这话有点离题了,但作家们肯定会为我的话叫好,肯定会支持我的观点的。一本好小说为人类带来的精神享受是无穷的,为社会提供的启迪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出版之前,托马斯.马伦并不是个作家,他甚至连一个短篇都没有发表过,但美国出版巨头蓝登书屋和哈珀出版公司竞相出版这本书,而且一版再版。台湾的中文版卖到三百新台币一本,印度要卖到六百七十六卢比一本。该书的写作手法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而是沿用了过去老套的蒙太奇方法,那么,这本书为什么能形成风靡全球的大好局面?主要是它的故事震撼人心。
流感来时,美国社会不知所措,报纸报喜不报忧,政府不允许媒体说真话。
1917年至19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流感在全世界杀死了一亿人,甚至更多,其中杀死了两千万美国人。流感将美国社会彻底孤立了。人们变得极端自私,也面临着生存与道德的两难局面。美国政府在流感的风口浪尖上手足无措,没有应对机制和控制手段,使全社会一片恐慌,而政府却背道而驰地采取了“极左”路线,成立了一个“公众信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下设了一个“美国保护联合会”,机构遍布全美国,成员达三十万之多。美保会雇用了大批的流氓打手随意搜查民宅,到处抓人,使万民痛恨。书中的“招之即来的民兵”志愿者也是威尔逊政府“公众信息委员会”的产物,专门负责反德国宣传,鼓动人们报名入伍,参加欧洲大战;督促人民购买战争债券,支援美国参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流感肆虐时期,是美国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战争和流感的同时来临,对美国和美国人民进行了一次生死存亡的历史性考验。从她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这本书里虚构的乌托邦式小镇康芒威尔思,我们可以看到,将近一百年前的美国,许多人的人性道德十分脆弱,流感来临时,为了保护自己,为了拯救自己的亲人,宁可把别人送入地狱,宁愿背负道德沦丧的杀人犯骂名,也要开枪杀人,不能不说这是那时美国边陲地区社会道德的沦丧。
但是,在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社会里,善良与邪恶总是对立存在的。马伦塑造的康芒威尔思镇的创始人查尔斯和小镇上唯一一个医学权威贝恩斯医生这两个人物,是两个大公无私、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光辉形象和典范,使人深受感动。与这两个人物以及查尔斯的“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老婆丽贝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格雷厄姆的自私形象。然而,查尔斯和贝恩斯并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有令人颇为遗憾的一面。他们在仓库楼问清了第二个士兵的来历后,由于害怕他携带流感病菌传染给他们,便把他锁在了仓库楼里不让他走,给格雷厄姆制造了杀死他的机会。据说很多外国读者看了这个情节的描写,对查尔斯和贝恩斯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之所以在全世界形成畅销的局面,正像我的几个国外朋友说的那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家将流感病人的症状和病情发展经过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们了解了流感的真相并得到了预防知识。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全镇一半人都染上了流感,五十七岁的贝恩斯医生也不知道这次流感是怎么回事,处于无能为力的状况,但他尽职尽责,每天挨家挨户去给病人做检查。流感病人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咳嗽,发烧,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甚至喷出血雾。而这位老医生每天被病人的咳嗽喷得满脸是血污。染病的人太多了,他每天出完诊回到家里已是后半夜。他的妻子已经不在人世,他疲惫不堪地躺在冰冷的床上,想起死去的老伴儿,悲从心起。加上对病人日益增多的焦虑,他禁不住每天夜里拿起酒瓶借酒浇愁,不知不觉床头边摆满了空酒瓶。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众多流感病人每天都将病菌传染给他,他却没有受到感染,除了一身疲惫,依然健康无恙。这种现象医学界至今都没有做出定论,但无形之中人们得到了一个启示。该小说有许多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启发性,读者能够从中受到教益。
另外,马伦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里着重对菲力浦和杂货店老板的女儿埃尔西这一对“不知道怎样互相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描写,写到最高潮时也没有使读者受到太大的感官刺激,但却使人潸然泪下。
多么期望早日看到马伦的第二本小说《萤火虫兄弟之死》。
孔保尔
2009年7月9日于西安
我对陈忠实说,美国的评论家认为,《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以百年前的流感事件为素材,填补了这段美国文学发展史上连海明威、福克纳和费兹杰拉德都不曾处理过的一段空白,让这个多年来沉默不语的故事发出了声音。陈忠实眼睛一瞪:“这与海明威和福克纳有什么关系?作家选材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的。海明威、福克纳、费兹杰拉德三个人,一个是写人性和人的命运的,一个是写家族故事的,一个是写爱情的。谁规定海明威、福克纳、费兹杰拉德必须写流感?”我说,嗯,你说得对。当然对了,我国的“非典”到现在已经过去六年了,不是也没有人将这个事件写成小说吗?可见,小说是历史的。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是托马斯.马伦的处女作,于2006年一经出版即获本年度库柏奖优秀历史小说奖和《芝加哥论坛报》最佳图书奖两大荣誉,至今已经被已成了二十八国文字,其法文版在法国上架第一个月就销出九万本。于是,这位197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罗得岛、毕业于俄亥俄州著名的欧伯伦学院的后生再也不用为人打工了,而是静下心来专门从事写作。他的第二本小说也将于2010年2月由蓝登书屋出版。据好莱坞记者鲍里斯.基特对外透露,去年获奥斯卡提名的编剧罗伯特.罗戴特已经被好莱坞梦工厂任命为《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的电影编剧。全世界都在等着这部电影问世。
托马斯.马伦曾经在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历史研究机构和出版社打工,爱好读书、听音乐、旅游和看电影。写这本书是因为他在一本医学杂志上看到一个传染病例子,它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和灵感,于是他完全靠想象写成了这部风靡全球的历史小说。这就对中国作家靠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写小说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冲撞和挑战。陕西作协副主席,小说家冯积岐认为,欧美作家的想象思维比我们中国人发达。我看并不见得,关键是西方人敢于想象。为什么他们敢想?一个是西方人文化程度普遍高于我们,几乎人人每天都在读书;另一个就是人家的稿费相当高,出了一本畅销书就可以不出去工作了,坐在家里继续想,继续写。如果我们的稿费每千字在二百元的话,那我也不用去上班了。如果我们的稿费比每千字二百元再高一倍的话,你看中国作家的想象力比美国人差不差!我说这话有点离题了,但作家们肯定会为我的话叫好,肯定会支持我的观点的。一本好小说为人类带来的精神享受是无穷的,为社会提供的启迪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出版之前,托马斯.马伦并不是个作家,他甚至连一个短篇都没有发表过,但美国出版巨头蓝登书屋和哈珀出版公司竞相出版这本书,而且一版再版。台湾的中文版卖到三百新台币一本,印度要卖到六百七十六卢比一本。该书的写作手法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而是沿用了过去老套的蒙太奇方法,那么,这本书为什么能形成风靡全球的大好局面?主要是它的故事震撼人心。
流感来时,美国社会不知所措,报纸报喜不报忧,政府不允许媒体说真话。
1917年至19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流感在全世界杀死了一亿人,甚至更多,其中杀死了两千万美国人。流感将美国社会彻底孤立了。人们变得极端自私,也面临着生存与道德的两难局面。美国政府在流感的风口浪尖上手足无措,没有应对机制和控制手段,使全社会一片恐慌,而政府却背道而驰地采取了“极左”路线,成立了一个“公众信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下设了一个“美国保护联合会”,机构遍布全美国,成员达三十万之多。美保会雇用了大批的流氓打手随意搜查民宅,到处抓人,使万民痛恨。书中的“招之即来的民兵”志愿者也是威尔逊政府“公众信息委员会”的产物,专门负责反德国宣传,鼓动人们报名入伍,参加欧洲大战;督促人民购买战争债券,支援美国参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流感肆虐时期,是美国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战争和流感的同时来临,对美国和美国人民进行了一次生死存亡的历史性考验。从她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这本书里虚构的乌托邦式小镇康芒威尔思,我们可以看到,将近一百年前的美国,许多人的人性道德十分脆弱,流感来临时,为了保护自己,为了拯救自己的亲人,宁可把别人送入地狱,宁愿背负道德沦丧的杀人犯骂名,也要开枪杀人,不能不说这是那时美国边陲地区社会道德的沦丧。
但是,在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社会里,善良与邪恶总是对立存在的。马伦塑造的康芒威尔思镇的创始人查尔斯和小镇上唯一一个医学权威贝恩斯医生这两个人物,是两个大公无私、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光辉形象和典范,使人深受感动。与这两个人物以及查尔斯的“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老婆丽贝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格雷厄姆的自私形象。然而,查尔斯和贝恩斯并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有令人颇为遗憾的一面。他们在仓库楼问清了第二个士兵的来历后,由于害怕他携带流感病菌传染给他们,便把他锁在了仓库楼里不让他走,给格雷厄姆制造了杀死他的机会。据说很多外国读者看了这个情节的描写,对查尔斯和贝恩斯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之所以在全世界形成畅销的局面,正像我的几个国外朋友说的那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家将流感病人的症状和病情发展经过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们了解了流感的真相并得到了预防知识。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全镇一半人都染上了流感,五十七岁的贝恩斯医生也不知道这次流感是怎么回事,处于无能为力的状况,但他尽职尽责,每天挨家挨户去给病人做检查。流感病人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咳嗽,发烧,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甚至喷出血雾。而这位老医生每天被病人的咳嗽喷得满脸是血污。染病的人太多了,他每天出完诊回到家里已是后半夜。他的妻子已经不在人世,他疲惫不堪地躺在冰冷的床上,想起死去的老伴儿,悲从心起。加上对病人日益增多的焦虑,他禁不住每天夜里拿起酒瓶借酒浇愁,不知不觉床头边摆满了空酒瓶。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众多流感病人每天都将病菌传染给他,他却没有受到感染,除了一身疲惫,依然健康无恙。这种现象医学界至今都没有做出定论,但无形之中人们得到了一个启示。该小说有许多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启发性,读者能够从中受到教益。
另外,马伦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里着重对菲力浦和杂货店老板的女儿埃尔西这一对“不知道怎样互相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描写,写到最高潮时也没有使读者受到太大的感官刺激,但却使人潸然泪下。
多么期望早日看到马伦的第二本小说《萤火虫兄弟之死》。
孔保尔
2009年7月9日于西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