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毛白杨无性系施肥与水肥耦合

毛白杨无性系施肥与水肥耦合

作者:李吉跃,赵燕,董霁怡 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ISBN:9787503864384

定价:¥4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目前我国在林木施肥、特别是在水肥耦合对林木影响效应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毛白杨杂种无性系为试材,通过盆栽与田间试验,深入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水肥耦合下毛白杨无性系在生长、光合特性、酶活性、养分含量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最终确立了毛白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水分条件和最佳养分投入组合,从而实现林木按需施肥、合理施肥、环保经济的目的。本书可为我国毛白杨等速生丰产林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强力的技术支撑。《毛白杨无性系施肥与水肥耦合》对从事树木水肥管理方面研究的人员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是林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相关专业广大师生的参考用书。本书由李吉跃、董雯怡、赵燕著。
作者简介
  李吉跃,1959年生,四川金堂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师从沈国舫院士获农学博士学位,1995-199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院作博士后(合作导师为Blake T.J.教授),20032004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作高级访问学者(合作导师为Farquhar,G.D.教授)。现为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科教顾问,中国林学会城市森林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生态学报》、《世界林业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和《中国城市林业》等编委。长期从事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抗旱造林技术、树木水分关系及其耐旱机理,以及城市林业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国家“948”、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及回国人员科研资助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20余项。曾获中国林学会青年科技奖、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论文280多篇,出版著作20余部。赵燕,1982年生,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园林系讲师,2005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林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在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吉跃教授,2008年转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7月毕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在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栽培生理生态。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树木碳同位素分辨力与水分利用效率的遗传稳定性研究”,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城市园林绿化耐旱、节水园林植物筛选和应用研究”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杨树速生丰产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部项目“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北方种植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发表论文10篇。董雯怡,1984年生,云南省保山人。2002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就读园林学院园林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植物营养专业攻读硕士,师从聂立水教授,2008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李吉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栽培生理生态。在校期间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杨树速生丰产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状态下栓皮栎纯林凋落物和表土化感作用研究”,先后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并以第一作者在SCI刊物“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发表论文1篇。现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
目录
前言1 林木营养与施肥研究进展 1.1 林木营养诊断技术 1.1.1 林木营养诊断的意义 1.1.2 林木营养诊断技术与方法 1.2 林木施肥技术 1.2.1 林木施肥的意义 1.2.2 林木稳态矿质营养理论与原理 1.2.3 氮磷钾的营养作用机理 1.2.4 林木的营养生理 1.2.5 林木施肥研究 1.2.6 指数施肥法及其应用 1.3 林木水肥耦合技术 1.3.1 水肥耦合概念 1.3.2 水肥耦合效应原理 1.3.3 水肥耦合对林木的作用效应 1.3.4 林木水肥耦合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 毛白杨的生物学特性与水肥需求规律 2.1 毛白杨的生物学特性 2.1.1 毛白杨的形态特征 2.1.2 毛白杨的木材特性 2.2 毛白杨生长发育规律 2.2.1 毛白杨年生长发育特性 2.2.2 毛白杨总生长发育规律 2.3 毛白杨水分与养分需求规律 2.3.1 毛白杨水分需求规律 2.3.2 毛白杨养分需求规律 2.4 毛白杨的水分管理 2.5 毛白杨的施肥管理 2.5.1 施肥时期 2.5.2 施肥方式 2.5.3 施肥量与比例3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的作用效应 3.1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生长的影响 3.1.1 苗高生长 3.1.2 地径生长 3.1.3 叶片形态 3.1.4 生物量 3.2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生理的影响 3.2.1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2.2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抗旱性的影响 3.3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茎、根养分含量的影响 3.3.1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苗木叶、茎、根氮浓度的影响 3.3.2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苗木叶、茎、根磷浓度的影响 3.3.3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苗木叶、茎、根钾浓度的影响 3.4 毛白杨无性系苗木不同养分离子流吸收的比较 3.4.1 不施肥条件下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离子流吸收的比较 3.4.2 施肥条件下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离子流吸收的比较 3.5 毛白杨节肥优良无性系筛选4 氮磷钾配施对田间毛白杨无性系的作用效应 4.1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生长的影响 4.1.1 苗高生长 4.1.2 地径生长 4.1.3 生物量 4.2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生理的影响 4.2.1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2.2 氮磷钾配施对毛白杨无性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 氮磷钾配施对田间毛白杨杂种无性系养分含量的影响 4.3.1 叶片养分的动态变化 4.3.2 各器官氮、磷、钾浓度比较 4.3.3 各处理单株苗木含氮量的比较 4.4 经济效益分析与最佳施肥配方的确定 4.4.1 经济效益分析 4.4.2 多目标决策模型,确定最佳施肥配方5 水氮磷耦合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生长性状的作用效应 5.1 苗木高生长 5.1.1 苗高生长水肥模型建立 5.1.2 苗高土因素效应分析 5.1.3 苗高生长单因素效应分析 5.1.4 苗高生长耦合效应分析 5.2 苗木地径生长 5.2.1 地径生长水肥模型建立 5.2.2 地径主因素效应分析 5.2.3 地径生长单因素效应分析 5.2.4 地径生长耦合效应分析 5.3 苗木叶面积生长 5.3.1 展叶面积 5.3.2 比叶重 5.4 不同水肥处理下苗木整株叶面积差异比较 5.4.1 整株叶面积生长水肥模型建立 5.4.2 整株叶面积主因素效应分析 5.4.3 整株叶面积单因素效应分析 5.4.4 整株叶面积耦合效应分析 5.5 不同水肥处理下苗木生物量差异比较 5.5.1 生物量水肥模型建立 5.5.2 生物量主因素效应分析 5.5.3 生物量单因素效应分析 5.5.4 边际生物量效应分析 5.5.5 生物量耦合效应分析6 水氮磷耦合对毛白杨无性系苗木生理生化性状的作用效应 6.1 不同水肥处理下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水分生理特征 6.1.1 叶片含水量 6.1.2 叶片持水力 6.2 不同水肥处理下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光合生理特征 6.2.1 光合作用 6.2.2 蒸腾作用 6.2.3 气孔调节 6.2.4 光响应特征曲线 6.2.5 叶绿素含量 6.2.6 叶绿素荧光参数 6.2.7 水分利用效率与碳同位素组成 6.3 不同水肥处理下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叶片酶活性变化 6.3.1 叶片保护酶 6.3.2 丙二醛 6.4 不同水肥处理下毛白杨无性系苗木养分特征 6.4.1 苗木含氮量 6.4.2 苗木含磷量 6.4.3 苗木含钾量 6.5 构建多目标决策模型,求出水氮磷耦合最优解7 水氮耦合对田间毛白杨无性系生长性状的作用效应 7.1 毛白杨无性系的高生长 7.1.1 苗高生长月动态 7.1.2 水氮耦合对苗高生长的影响 7.2 毛白杨无性系的地径生长 7.2.1 地径生长月动态 7.2.2 水氮耦合对地径生长的影响 7.3 毛白杨无性系的叶面积生长 7.3.1 比叶重月动态 7.3.2 功能叶叶面积月动态 7.4 不同水肥处理下毛白杨无性系整株叶面积差异比较 7.5 不同水肥处理下毛白杨无性系生物量差异比较8 水氮耦合对田间毛白杨无性系水分及光合生理特征的作用效应 8.1 不同水肥处理下毛白杨无性系叶片水分生理特征 8.1.1 叶片含水量月动态 8.1.2 水氮耦合对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8.2 不同水肥处理下毛白杨无性系光合生理特征 8.2.1 光合作用 8.2.2 蒸腾作用 8.2.3 光响应曲线特征 8.2.4 气孔调节 8.2.5 水分利用效率 8.3 不同水肥处理下毛白杨无性系养分特征 8.3.1 毛白杨无性系的含氮量 8.3.2 毛白杨无性系的含磷量 8.3.3 毛白杨无性系的含钾量 8.4 经济效益分析与最佳水肥配方的确立 8.4.1 经济效益分析 8.4.2 水氮耦合最佳组合确立参考文献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