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理论与研究
-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唐忠毛 著《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经卷遗存》对写经宝卷的历史形成、发展概况及其基本形态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并着重对长江流域写经宝卷的地域性特征及其遗存实例进行了考研。《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经卷遗存》分类整理出的14组共200余幅遗存于长江流域的珍贵写经宝卷图片,其时间跨度自唐宋至近现代,其实物来源主要为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近20年的田野考察所得,及其他相关图书馆馆藏与私藏。《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经卷遗存》旨在促进人们对写经宝卷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把握,发掘写经宝卷的历史文化内涵,提示其在民间与民俗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学术价值。
-
中国信仰研究李向平,文军 编《中国信仰研究(第3辑)》主要论述了基督教社会服务及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国家的相关政策及管理,以及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基督教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的现状、参与形式与范围、及服务理念。力图使社会客观了解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积极作用,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帮助基督教自身发展,改善其服务。
《中国信仰研究(第3辑)》提供了当代中国长三角地区基督教为社会服务的第一手材料,并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现象、新观点、新建议。 -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共性问题探讨王宪昭,郭翠潇,屈永仙 著《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共性问题探讨》主体上以目前公开出版的少数民族神话作品为选本,注重选入作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虽然以书面文本作为口传作品研究的对象,会陷入一个不可避免的困境,甚至会违背神话一般不依靠文字传承的原生形态,但实际情况却是,原来的口头形式与具体内容难以通过文字之外的任何资料保存下来。一般情况下,我们目前只能是面对这些大量的民间叙事的书面文本,而且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只有文本的存在形式。
-
中土前期禅学史徐文明 著《中土前期禅学史》选取了自后汉以来传人中土的几部最重要的、代表佛教各派禅法的禅经,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剖析,揭示了由小乘禅到大乘禅再到禅宗最上乘禅的禅法与禅理的发展线索。其中特别抓住了对禅宗最上乘禅有极大关系的两部佛典,即《大乘起信论》和《金刚三昧经》,对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论述。
-
西北宗教论丛才让,答小群 编《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是西北民族大学宗教学重点学科资金支持下的展示西北宗教研究成果的辑刊类出版物,每两年出版一次。《西北宗教论丛(第3辑)》与前两辑有所不同,主要是论文征集范围面向了全国,并得到牟钟鉴先生、金宜久先生等宗教学专家的大力支持。
-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研究王冬丽 著《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研究》,本书简介: 在看待和处理宗教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行动的理论指南。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阐述,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
-
当今世界的宗教人权[美] 小约翰·威特(John Witte Jr.) 著;刘澎 编;郑磊 译《西方法律与宗教学术论丛·当今世界的宗教人权:1994年亚特兰大会议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勾勒了圣经宗教的核心教义的框架,这对于(宗教性)人权的现代宗教理论与法律十分有益。第二部分中的内容,描述了从大西洋周边的四个大陆中所选的国家与地区对宗教权利与自由之状况的剪影。
-
非遗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安学斌 等 著《“非遗”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基于云南大理楚雄白族彝族的调查》以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角,以云南大理、楚雄的白族、彝族的民间信仰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两地民间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属性、价值体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对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原则、抢救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等各个方面,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
第三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黄夏年 编佛称觉悟,以觉悟大千世界因缘和合而生,而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为终极追求。这是摆脱了世俗世界的羁绊,进至超现实的涅槃境界,即神圣的境界。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渗透,既保持了神圣的超越性质,又同世俗的社会生活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佛教的人世转向,神圣和世俗的相辅相成,造就了当代人间佛教、生活禅的兴起。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尤其值得注意。
-
明朝宗教何孝荣 等 著明朝最高统治者对宗教采取既提倡保护又整顿限制的政策,又以整顿和限制为主。明朝各种宗教多元并存,佛教、道教最受尊崇,但无论教义教理.还是宗派传承、教派创立,佛教和道教都乏善可陈;而新兴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天主教、民间秘密宗教等,则蓬勃发展。明朝的宗教融合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表现上都较为普遍,宗教进-步世俗化,成为了庶民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