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理论与研究
-
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和谐愿景孙恪廉 著本书分为现代人的本己关切、你我他的圆融和合两篇,主要分为宗教与自我、宗教与人生、宗教与心理、宗教与道德等六章。主要包括:理性之外的了悟;“玄览”中的自我;理性边界上的“自我”;人生关切的信仰维度等。
-
正信的佛教圣严法师佛陀是救世主吗?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佛教徒相信上帝吗?相信灵魂吗?相信转世吗?崇拜鬼神吗?反对自杀吗?反对节育避孕吗?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能参加军政工作吗?佛教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时,掺杂了很多异质的成分,有了很多曲解。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
-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本书是《正信的佛教》的续篇。圣严法师以问答的方式,以经论为基础,解答学佛者遇到的77个疑问,例如:佛教相信神通和异能吗,相信风水算命吗,念佛能消灾延寿吗,持咒有用吗,佛教的生命观合乎现代科学吗,佛教相信世界末日吗,等等。本书涉及问题广泛,每个问题皆触及学佛人的疑点,可能是误导误信的迷思。本书文字浅显流畅,解答精辟详细,是学佛入门的必读经典。
-
佛学入门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权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门的最佳参考书。
-
吕祖师经忏西樵云泉仙馆 编《吕祖师经忏》的内容主要是对吕祖有关事迹、宝诰和言论的概括,对吕祖的赞颂以及吕祖对弟子的教诲。《吕祖师经忏》分三部分:首先是吕祖宝诰,也包括萨祖(守坚)、钟祖(离权)、许祖(逊)等仙真的宝诰;其二为吕祖临坛亲授教诲;其三是乩手编入的净明经典。整部宝忏文字优美,既有文学欣赏价值,也具深刻的教化内涵。另外,《吕祖师经忏》附录的《西樵云泉仙馆创办简史》(梁怡唐1961年撰,手抄本)、《云泉仙馆规条》(光绪三十年订)、《云泉仙馆颐养院简章》(咸丰二年李宗简记,民国增订),对云泉仙馆建馆由来、组织运作,有简明扼要的介绍,是珍贵的文献资料。
-
正觉之道根让仁波切 著以解释藏传佛教高僧无著菩萨(1295-1369年)所著的论典《佛子行三十七颂》为主线,浓缩整个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体方法。本书开篇即介绍了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义,是全书的缩影。全书主体结构为上、中、下三篇,共33万余字。除了对《佛子行》进行细致深入的详解,还系统地介绍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别是针对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为人处事,与人和谐相处,提高自我修养,利益他人、造福社会等方面都作了广泛阐述。著作的根本诉求是希望给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帮助,由此树立良善、开阔、积极向上的正确人生观,不仅有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更能营造幸福的生活。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工作中的困难,运用书中开示的道理更能成为幸福人生的指南。总之,本书是构建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的一部丰富实用、循序渐进的佛学教程。
-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李安宅 著本书是作者对甘南藏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进行了三年的实地考察的成果,是国内外公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该书在介绍藏族文化背景与历史概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藏族在信仰佛教以前的信仰和早期佛教;格鲁派——革新或当权的佛教;格鲁派寺院——拉卡楞寺。这部著作虽然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旧作,但它是我国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考察的一个开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学术水平。
-
民族宗教研究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著《民族宗教研究(第4辑)》由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主编,全书包括岭南风俗文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的理论研究和城市少数民族群体研究,对民族宗教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有较强的前瞻性。全书文字延续了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一贯的学术严谨风格,数据扎实可靠,文字深入浅出,案例生动典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可读性。
-
祇园拾穗宋立道 著;朗宇,清修 编《祇园拾穗 立人自选集》包括《四祖道信的禅学》《曹溪禅的思想渊源》《六祖慧能禅法的特征与意义》《中国思想传统中的人性论》《三界佛教僧伽之友联谊会(TBMSG)——当代印度的佛法革命》《般若与实在——“法性”在早期佛教义理学的疑惑》等论文。
-
吠檀多之后的神学[美] 弗朗西斯·沙勿略·克鲁尼 著;王志成 编;富瑜 译《吠檀多之后的神学》是一本真正富有原创性的著作。首先,《吠檀多之后的神学》阐述一个基本真理:人类及其共嗣体必须根据经典文字指导生活,而不是从经典的缩减教义,遑论针对经典的解释学理论。其次,《吠檀多之后的神学》拒绝采纳高层次观点即从宗教历史学角度将一些有吸引力却浅显的结论加诸于基督教或印度数之上。既不赞同教条主义也不赞同自由主义,而是采取中道。作者不攻击任何一种宗教,他欣赏、比较、并从这个过程中寻求启发。《吠檀多之后的神学》对天主教神学家的建议值得关注。宗教历史学的学者,能从《吠檀多之后的神学》中获得如何与非基督教对话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