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生成主体性刘哲 著近代以来,经典哲学理论把人作为思想和行动的主体,赋予主体以奠定人类理性生活的重要地位。人们由此错误地把主体性等同为人类反思的自我确定性和自足性。从18世纪起,思想界对自足主体理论展开持续的批评,把它视为扭曲外部实在、造成世界碎片化以及技术化操控自然的思想根源。 本书以20世纪法国杰出的现象学家之一莫里斯·梅洛-庞蒂为主要对话者,澄清主体性所依赖的具身性构成条件及其非自足特征。梅洛-庞蒂认为,构成现代世界理性生活基础的主体性概念同时包含自由和被动双重向度。世界以及事物的实在性只有在与人的原初知觉意识关联中才得以自我显现;主体性生命则在丰富和完善世界意义的经验进程中不断自我展开和自我超越。同近代笛卡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理论传统相对立,梅洛-庞蒂的先验现象学所要建立的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不断生成的具身化主体性理论。正是在生成主体性的意义上,梅洛-庞蒂要为现代生命的主体性根源重新做出辩护。生成主体性准确揭示了现代人在世界之中始终面临解体危险的柔弱特征。现代人的主体性生命不是在人类理智中把神性内在化,而是在各种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偶然遭遇中自我追寻。
-
知识与信息流[美] 弗雷德·I.德雷斯克 著,王世鹏,高新民 译《知识与信息流(心灵与认知文库·原典系列)》是一部在自然主义立场上利用信息理论来解释知识、内容和意义的经典之作。作者认为,传统的知识定义存在缺陷,应当用知识的信息论说明取而代之。于是,作者从信息的数学理论起步,发掘信息量和信息内容的内在联系,试图阐述一种可用于认知和语义研究的信息语义学理论。根据信息语义学理论,作者回应了知识论研究中的诸问题及怀疑论的挑战,对信念、概念、内容、意义等基本概念做了细致分析,并最终说明人这样一个复杂的物理系统何以能够处在有意义的状态当中。因此,该书实质上是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对人类心灵进行解释的一次探索,为心灵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创新,从提问开始暂缺作者《创新,从提问开始:深度学习模式解密》是陈明键先生在以色列访学期间,以“以色列早期教育与后期创新”这个课题研究为线索,沉浸式体验和思考的结晶。作者以“创新与教育的关系”这个核心,先后访谈过一百多位各界人士,既包括诺奖得主、前总理发言人、大学教授、子孙满堂的老祖母、保安队长等,终精选出二十余篇,指出了理解犹太创新教育模式的关键线索:这种模式根源于几千年来形成的推崇学习、强调思辨的传统,反映出“以求真的方式来问道”的基本文化取向,体现于当代以色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个中的种种方式和细节,值得读者深思、借鉴,形成属于自己的答案。
-
留下集韩水法 著本书收录了作者20余年来累积写成的62篇学术随笔,依文体和形式分为“题解”“序跋”“散章”“发言”“对话与访谈”五辑;在内容上,从浪漫主义到汉语哲学,从文明冲突到书画册页,从政治哲学到士林山水,皆有论及,充分记录了作者学术研究领域的广泛和学术兴趣演变的轨迹。 取名《留下集》,饱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杭州西溪市,因宋高宗“西溪且留下”一语,始有留下之名;正是这一方灵秀飘逸的山水,滋养了作者风雅的心灵。
-
解析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安德里亚·弗拉希米斯我社引进的The Macat Library 系列丛书邀请相关研究专家撰写深入浅出的简明读本,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把握原著的精华、作者生平、对后世的影响力等关键信息,快速拓展知识面。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是从The Macat Library系列丛书中精选并编译的汉英双语读物,由我社组织译者翻译。整套丛书分11个学科,共计100册图书。 本书是对哲学著作《*哲学沉思录》的解析,作者深入解读原著,从原著作者介绍、原著的历史贡献、学术价值、局限性以及各方面评价等方面,全面地对原著进行剖析,有助于读者用批判性思维来研读原著,本书也可作为学生研读原著的导读书籍。
-
关于善恶的对话[英] 布伦达·阿尔蒙德(Brenda Almond) 著,刘余莉,杨宗元 译《关于善恶的对话——一个部落旅行者的故事(明德经典人文课)》可谓英国版《苏菲的世界》。作者描述了在一个虚构的艾洛依部落的经历,通过与艾洛依人的对话回应了一系列人们普遍的人生困惑,探讨了人应该自私吗?什么是权利?为什么要生孩子呢?谁应该为孩子负责?等等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些问题背后的伦理学理论,让读者在轻松喜悦的阅读中达到对西方伦理学主要理论和实践的了解。
-
哲学从这里开始(意)卢恰诺·德克雷申佐,任今可 译暂缺简介...
-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美] 埃德温·阿瑟·伯特 著,张卜天 译本书指出,近代与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物理科学中基本术语的变化便是这种不同的体现。以近代与中世纪世界观的清晰对比为线索,作者批判和评价了哥白尼以来每一个重要的近代预设,对因果性、实体、时间、空间、质量等基本术语及其内涵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波义耳、牛顿等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新概念找到了精确的数学应用,而且为旧术语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而构建起全新的形而上学基础。
-
舍斯托夫文集[俄罗斯] 列夫·舍斯托夫 著,张冰 译本书考察了西方基督教传统中“唯信称义”传统。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在这个生存深渊面前,我们往往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然而生存的深渊是形而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灵魂的漫游者,不得不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而十字架上的真理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死亡、渺小和伟大、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它*终给予人的是上帝允诺的希望和爱。 在本书中,舍斯托夫追溯了古代希腊思想尤其是苏格拉底思想、犬儒学派思想以及西方思想史上的奥古斯丁、阿奎那,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德尔图良等人的思想与路德思想之关系。在舍斯托夫看来,路德的“唯凭信仰”的思想,彻底颠覆了西方理性论关于理性与信仰之关系的主张,从而把信仰的根基与基础完全植入到了人的信仰层面,也就是人凭借自己的意志而进行的信念定向活动。舍斯托夫的这样一种思考再定向,彻底扭转了被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理性作为信念的检测标准的理性主义传统,打开了一扇我们需要直接面对的人的信仰这样一个精神层面的活动。舍斯托夫也坦言,他的任务,就是要让我们知道,人有一个特殊的精神信仰维度,这个维度的存在自满自足,完全不需要依托古代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作为其基础。这是一个事关人的生存状况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已经让我们现代人感到陌生了的领域。舍斯托夫的任务,就是揭示这样一个领域的存在状况与特点。而要理解这样一个领域的存在,就需要彻底清除我们已经接受的传统,需要一个信仰的飞跃。
-
人的堕落与科学的基础[澳] 彼得·哈里森 著,张卜天 译本书为科学知识的宗教基础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它显示了16、17世纪研究自然的新方法如何受到了关于人的堕落以及心灵和感官所受破坏的神学讨论的直接影响。本书认为,科学方法*初被设计出来乃是为了减轻人的原罪所造成的认知损害。现代科学在诞生之初被理解成一种重新获得亚当曾经拥有的自然知识的方式。神学上的考虑对于新科学方法的构建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