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如何阅读蒙田【英】特伦斯·凯夫 (Terence Cave)本书聚焦哲学家蒙田的经典篇章,通过知名思想家特伦斯·凯夫的解读,使其经典理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蒙田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他阅历广博,思路开阔,行文无拘无束,其散文对弗兰西斯·培根、莎士比亚等影响颇大。特伦斯·凯夫讨论了蒙田作品中的“主体”“自我”以及其他10个关键主题,并从认知层面对《蒙田随笔集》的进行解读。
-
斯多葛式智慧(美)南希 谢尔曼本书讲述了斯多葛学派检验信仰和知觉的方法如何帮助我们纠正我们所信、所见和所感当中存在的歪曲理解。谢尔曼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对斯多葛学派的深刻洞见:他们从来不像斯多葛学派的普及者通常认为的那样,相信坚强的自立或对我们周边世界的漠不关心是生活得好的核心。他们坚称,当我们在合作的努力中相互联系时,我们在世界上就像在家里一样。我们通过最深厚的关系建立起坚韧和善良的品格。《斯多葛式智慧》所包含的九节课将古代精辟的语录、日常练习与当代伦理学和心理学结合了起来,它是一本关于良好生活艺术的田野手册。
-
礼记学术史潘斌本书是一部关于《礼记》的学术研究史,《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其所蕴含的礼学思想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礼仪风范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作用。本丛书根据《礼记》传承的具体情况,按时代顺序分立章节,对元典研究史、阐释史进行梳理和评断。在按照历史顺序安排章节之前,有专门的章节揭示《礼记》的基本面貌,包括《礼记》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及流传情况,以及《礼记》的思想内涵,阐述其内容和思想价值,在保证其学术性的同时,满足了大众可读性的要求。
-
老子译本总目(美)邰谧侠(Misha Tadd)《老子》,也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它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独有的案例,但目前尚无完整的译本目录,以此,作者编写了此总目。相关总目原发表于《国际汉学》,当时收入73种语言的1576种译本,《译本总目:全球老学要览》在此基础上又有增益,现有97种语言的2052种译本。这一丰富的材料几能为全球老学、国际汉学、思想史、跨文化哲学、宗教学、比较文学、语言学、诠释学、翻译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打下基础。
-
政治情感[美]玛莎·C.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针对这一问题,玛莎?C. 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即使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恐惧、厌恶、嫉妒、怨恨和竞争性忧虑等负面情感也普遍存在,而根植于爱的公众情感却可以培养民众对社会共同目标的忠诚并抑制这些负面情感的作用。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民主政治领袖,如亚伯拉罕?林肯、莫汉达斯?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明白培养公共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有时会认为,一种致力于公共情感的理论会妨碍人们追求自由和自主。努斯鲍姆对此表示怀疑,她在充分考察卢梭、孔德、密尔和泰戈尔等人提出的宗教方案后明示,一个合宜的社会应该学会利用人类心理中固有的情感资源,培养能够激发人们政治情感的公共文化。这样做不仅能唤起人们为共同事业牺牲的激情,还能限制我们人格中的阴暗面所造成的伤害。将社会的正义原则融入诗歌、戏剧、政治言辞、节日甚至公园设计等事物中,是努斯鲍姆提供的培养民众支持正义的公共情感的适当方式。努斯鲍姆写道,“爱是赋予‘尊重人性’以生命之物”,它“使尊重人性不仅仅是一个空壳”。对于政治哲学来说,《政治情感》是一种富有挑战性而又雄心勃勃的献礼。
-
早期中国哲学中的美德伦理与后果主义万百安本书主要考察了早期儒家思想,将其视为一种美德伦理学,并把展开一场反对儒家运动的墨家学说看作是后果主义的一种形式。作者在书中主要为三个主题进行辩护:第一,儒学与西方美德伦理学有很多相似点。特别是它们都对生活方式感兴趣,对该生活方式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感兴趣,在考虑到人性之所是的前提下,它们都关注如何成功地培养这些品质。第二,墨家更强调行为及其后果,而不是品格与修养,在这一点上,墨家类似于西方的后果主义。第三,墨家和儒家对他们的观点都提供了非常值得称颂的论证。
-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7[英]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 后浪《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 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指导,其中第7卷介绍了主要发展于19 世纪德国的观念论哲学及其影响。科普勒斯顿论述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后康德观念论 者的哲学思想,并讨论了叔本华、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对观念论的反叛,同时也阐述了新康德主义者以及尼采有影响力的作品。
-
社会共识论朱玲琳 著本书立足于当下,针对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通过对社会共识理论的哲学探讨和反思,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实际,提出中国社会中实现共识的规范性路径、现实路径和实现机制等。本书是一本围绕社会共识进行研究的专著,研究社会共识,有助于协调矛盾和利益冲突,解决社会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的选择等问题。全书共8章,以社会共识的基本概念作为研究的视角和理论切入点,针对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社会共识理论的哲学探讨和反思,思考如何在社会中包容差异,实现社会共识。全书既有理论阐释,又有针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探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感性生活皮埃尔·马舍雷该书是马舍雷的斯宾诺莎《伦理学》导读系列的第二分册,导读的内容是《伦理学》第三部分《论感情》。该分册对斯宾诺莎在“受感致动的情状的起源与自然(de origine et natura affectuum)”的公理、命题、证明、附释、绎理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从概念、推理、推论的体系中,还原了斯宾诺莎对人的感情的唯物主义理解。在马舍雷的解读中,斯宾诺莎所说的“感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心理情绪。相反,“感情”的规律和万物的规律一样,是处在同一个顺序和联系之中的。“感情”在拉丁文中的表达是affectus,其原义即为“受感而动”或“受感致动”。普遍联系、相互保持交换关系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关系中受到相互作用而“受感致动”。凡遇同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推动而有加快的趋势;凡遇反向的力量,事物的运动就受抑制而有减慢的趋势。观念作为事物的观念,也同样以这一规则而动。身体受到来自外部身体/物体所施加的同向力量的作用,身体的观念也受到推动,而有“快乐”的情状;反之,身体的观念则受到抑制,而有“悲伤”的情状。马舍雷对这部分的解读尤为细致,“快乐”和“悲伤”的基础是身体的观念保持自身存在的“欲望”,“欲望”—“快乐”—“悲伤”,在“想象”作用机制之下同外部身体的观念发生复杂的致动性交换,可以显现为波动的情感、双向的情感,以及在“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中的复杂衍生情感(受感致动的情状),从而构成了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感情(激情)的现象学结构。
-
幸福之路(英)伯特兰 罗素 著本书《幸福之路》是一本向导书,引导我们大家去寻求幸福的真谛。正如本书的译者傅雷先生所言:人生的暴风雨和自然界的一样多,来时也一样的突兀;有时内心的阴霾和雷电,比外界的更可怕更致命。所以我们多一个向导,便多一重盔甲,便多一重保障。因此当我们的精神感到迷茫时,请打开本书,读懂幸福、读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