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隐藏的论语新燕顿旺 著钱穆《论语新解》:戴着脚镣起舞!南怀瑾《论语别裁》:深入浅出;于丹《论语心得》: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论语》到底怎么读?杨伯峻《论语译注》对《论语》所涉及的道、天、仁等心性学问,尚欠缺直指功力。南怀瑾《论语别裁》的目的是为整个传统文化作普及,而并不局限于儒家。有人说:“文人一大耻,国内讲康德,国外谈孔了。”此语刻薄,却像是专门给李泽厚准备的。《论语》今注逐个捉,更多精彩尽在内文!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吸收孔子的智慧。——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大力倡仪。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重新解读二千五百年前伟大先人的智慧和思想。——众多中华菁英呼吁。惊现《论语》暗藏“燕鹊图”,彻底破解《论语》二十篇谋局之谜,一部全世界都在读的伟大经典,人类历史上最历久弥新的智慧,带给我们文明的光辉,又赠予我们不断探索的深邃,却一度遭到误解、扭曲、谩骂乃至销毁。是时候,来还原真实,回归本义。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这就是做学问“学以致用”的大原则。处事变化不拘而仁心处静不移,哪里还用另外“学”一个佛啊。道在平常日用间,活得明明白白,心不颠倒,不妄求,每天的生活也就是乐趣啊。你看那滚滚浪潮,哪一刻停留无变?想念生生灭灭,如何能历久常恒?世出世间法,法法皆心生。六根六尘相,相相性月圆。孔子的晚年生活,想必也像普通老人那样,时常会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孔子绝对是“民主”的代言人,而不是“君主”的代言人!文化是活在人心里的,而不是摆在书房里、供在堂庙里的。如果说,孔子生前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的话,那么,他身后的遭遇则充满了喜剧性。几乎所有朝代的统治者,都试图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解释孔子;这些解释叠加起来,不仅使孔子的面目变得更加模糊,也显得十分滑稽。千百年来,孔子就以这种面目在中国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他和他的《论语》,也以这种方式,生存于五花八门的解释之中。究竟哪种解释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呢?或者说,哪种解释更接近孔子的真实面目呢?人们已经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孔子”,其实都是现实的孔子,都是解释者心目中的孔子。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从《论语》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论语》的基础之上,介乎于似与不似之间。于是,我们要接近孔子,就显得越来越困难了。惟一的可能性是回到起点,重新阅读原著。与其从别人的解释中接受一个孔子,不如在心中造就一个自己的孔子。过去常说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读《论语》也应该是这样。我最初看到《隐藏的论语》这部书稿时,就很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在读原著时是下了功夫的。《论语》这部书,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由孔子的学生们分别记录下来的老师的谈话构成的,很多都是当时的口语,生动活泼而富有人间情趣,今天我们读起来也并不特别的难懂。倒是后人的许多解释,给《论语》戴了一顶又一顶高帽子,使我们如坠云雾之中,辨不清它的真相了。《隐藏的论语》或者是想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而不局限于前人的任何一种解释。他采取的办法,就是认真地阅读原著,细心体会原著的意思,从而找到他认为最接近孔子本义的一种解释。作者不玩儿概念,也不搞玄奥的东西,他避免使自己的阅读陷入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秦汉儒学和以心性本体为框架的宋明理学的泥淖,而是联系实际,联系自身,使《论语》回到大众生活和现实社会之中,找回曾经遗失了的人间的品格和功能。这一点,读者从他的书中一定可以得到确认。如果说,《论语》有其本性的话,那么,这种现实的人间烟火气,就是它的本性。所以,《论语》不仅是读的,更是做的。《论语》的另一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坐而论道,玄思辩难,都是读《论语》的歧路。我们都知道歧路亡羊的故事,这是读《论语》时特别要警惕的。宋代的程颐说过:“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颐的意思就是强调,读《论语》一定要落实在“做人”上,即个人的修养上。黑格尔是不大看得上《论语》的,他嘲笑《论语》,只是“处世格言”而已。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其实,即便就是“处世格言”,就是“个人的修养”,也还没有那么简单,其中仍然包含着非常深邃的关于人性的理念和理想。在这方面,作者也是非常用力的,他在每一章,每一节的后面,都撰写了或长或短的评论、札记和解说,其中不乏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但更多的,还是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论述。读这些地方,常能使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
教女儿学《论语》陈小云仅读于丹是不够的——有人说,《于丹心得》只适合成年人阅读;本书既有原文、拼音、注解,更有智趣盎然的父女对话,让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历史场境中复活,展示各自的性格思想、命运,让青少年真正读懂孔子,是青少年学习《论语》的最佳读本。让孩子终身受益的珍贵礼品!——《教女儿学》!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记录成为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流传至今;二十世纪的今天,一位富有国学修养的父亲与读小说的女儿也在讨论《论语》。在本书父女对话中,孔子是一位活在现实中的智慧长者,《论语》讲的仿佛就是女儿的校园生活。每一节每一段,不再是枯燥晦涩的考证,不再是机械呆板的注解,而是让历史场景重现,孔子和他的弟子如同话剧演员和历史的舞台上栩栩如生,展示各自的性格、思想和命运……《论语》让女儿觉得亲近、亲切、感受到仁爱、豁达、睿智的阳光之路。
-
兄弟家书戴次一 编著本书汇集了宏杰、宏力博士兄弟,在国内读大学和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与父母的通信及哥俩互通的信件共312封。全书展示的主要内容:一是如何学习,二是如何做人,三是如何处理好两代人的关系。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该怎么学习,兄弟俩摸索了一些与中学时期不同的学习方法,积累了经验,也有过教训,能给人以启迪。学会如何做人是每个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在爱国、励志、诚信、守纪、刻苦、勤劳、节俭乃至爱情等方面,都有不少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内容。关于两代人的关系,本书既有父母对儿子不厌其详的谆谆教诲与引导,又有父(母)子之间的谈心与交流,其中不乏儿子对父母的建议。字里行间充满民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本书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书中部分海外飞鸿,可略见留学生活之一二。
-
人间庄子吴建雄本书是冰心文学奖获得者、青年作家吴建雄对中国古典名著《庄子》进行全新解读的心得结集。在书中,作者用小说家特有的细腻笔法,对深奥的《庄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读,其中不仅通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也对庄子逍遥洒脱的性格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以汪洋恣肆的文字为形式,以不拘常理的观念为内容,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庄子在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超过孔子的,被尊为“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也是凡人,他有家有室,在乱世中为生活奔波操劳,但与常人不同的是,他通慧百家,心存天道,彻悟生命之美。在本书中,作者另辟蹊径,用细腻的笔法对深奥的《庄子》进行了精妙解读,把“高高在上”的庄子请回人间,呈现给读者一个立体、真实的庄子。隔世知音精妙解庄子,披沙沥金字字见真传。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山川、林间、花草中无拘无束、欢天喜地地飞翔,上立花蕊蘸芬粉,下歇宽阔采露珠,一时间他忘了世上还有一个叫庄周的人。突然间醒来,他却看到自身仍处在纷纭的世间,恍惚中,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窈兮冥兮,带有超现实的梦幻色彩,没有一丝羁绊,从而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精神天地,滋养了一大批将人生意义与价值建立在自己内在精神超越之上的人。本书即是基于这样的“人间世”,还原庄子,重建了生命指向标,给人以无尽的启迪。
-
庄子很生气李剑 主编《于丹〈庄子〉心得》中很多地方错解和歪曲了《庄子》原意。本书由李剑等多位国学专家共同撰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原了庄子精神的精神实质。本书紧扣庄子倡导的“境界”这一主题,论说了庄子如何与老子思想一脉相承,道法自然,以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从而达到正本清源、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居仁去恶的目的,以捍卫中华民族精神长城,促进社会和谐。
-
批评于丹李悦这是由著名作家、“塞外鬼才”李悦和著名创新学家、创商(CQ)教育专家李放联袂打造的一部对“学术超女”于丹的文化批判著作。于丹现象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热点,于丹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戏说《论语》和《庄子》而声名鹊起,被誉为“学术超女”、“国学超女” 。然而,于丹在受到一些媒体和观众们热列追棒的同时,也遭遇到了众多学术文化界人土的一致批评,形成了一场口诛笔伐的“倒于风暴”。
-
老庄随谈骆玉明老庄和《老子》、《庄子》是中国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之作,无论其人其文,无不华采丰高,慧见超俗,其启悟、沾溉后人可谓深长。本书对老庄哲学思想的阐释深刻而独到。作者以冷静的智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出老庄的精彩境界和人生,笔谈之间,咳唾成珠,启人心智,益人识见。学林随笔中此方独步。作者为著名文史专家,其文章以思理明晰、文字洗练为特色,尤善对人事深沉之思,见解独到深刻。老庄思想之所以称为“无”因为它不相信人所订立的秩序和价值能够稳定地存续,能够使人生活得更好,他相信的是一种人道,“道可道,非常道”,谁能把自己有余的部分拿出来供给天下,就是有道之人。 本书是涉及到一些道家思想,具体内容包括:恍惚的老子,放诞的庄子,大道玄妙,天地不仁,虚静的观照……39个人生哲学故事
-
孔子很着急鄢圣华 主编《于丹〈论语〉心得》中很多地方错解和歪曲了《论语》原意。《孔子很着急:从“于丹红”现象说起》由鄢圣华等多位国学专家共同撰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原孔子精神的本原,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孔子很着急:从“于丹红”现象说起》紧扣孔子精神的核心“仁”来剖析“于丹红”现象以及指向这个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从而达到正本清源、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居仁去恶的目的,以捍卫中华民族精神长城,促进社会和谐。
-
孟子与百姓生活田玉川 著孟子,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孟子与百姓生活》以崭新角度、现代视野,全面、系统地诠释了孟子重要思想之于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价值。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
老子一百句汪涌豪 解读经典无疑很庄重和伟大,不过,在一般生活世界中影响至深的,常常不总是学者皓首不能穷的元典,而是删繁就简加了解说的选本,就像《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通俗选本一方面给人省下了时间,让他在车上马下茶余饭后,很快能亲近那些高深的典册;一方面把经典再经典,经过选家披沙拣金,经由当下眼光锁定,经典被再度提炼浓缩。在现代生活世界里,人们常常没有从俗务中逃脱的机会,这时,精选的“一百句”或“三百旬”这样的随身册子,就成了人们的精神快餐。也许很多人瞧不上“快餐”,可是,没有时间从容细细品味满汉全席的时候,快餐也不妨是一种补充体力和精神的选择。记得当年国门初开,《英语九百旬》也曾因为简便实用,成为热门读物,当了很多人看世界的拐杖和眼镜。《老子一百句》主要解读:玄的意味;眼睛重要乎 肚子重要乎;后进者的私心;向水学习;全身的良方;窥破那扇门;无用即大用;所谓爱;读书人的肖像;大静之境;我可以不信你;快别宣传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