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为爱祷告的手李振东编本书主要介绍了生命的清单、迈出最初一步、顺应潮流变化、接受现实考验、积累个人实力、经营自己的强项、转变不利条件等内容。
-
十九世纪德国非主流哲学靳希平,吴增定著现象学要求人们只相信自己的直观:在尽量不带任何之见的情况下,认真仔细、一线不苟地去描述“看到”、你经历到的内容以及它们的结构,它们的存在方式,它们的形成过程,它们现实进程,等等。这本扎记所涉及的哲学家不一定全同现象学直接有关,但是根据作者的体会,他们对了解现象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了解现象学的特征均有帮助,所以都堆砌在里面,供读者自己拣选。
-
笛卡尔思辨哲学(法)笛卡尔(Rene Descartes)著;尚新建等译我们学习笛卡尔的思辨哲学,为使我们的思考更加缜密,提升我们的思考的境界与深度。学会理性的思考,对人生将是受用不尽的。本书是笛卡尔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基本囊括了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为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编辑中选入了几位学者是的解说作为附录,尤其是尚新建先生译介的笛卡尔晚期作品"灵魂的激情"是鲜为人知的。
-
人与自然蒙培元著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但目前还缺少系统的梳理。本书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命题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集中探讨了中国生态伦理的几乎至关重要的问题,不仅从总体上论述了儒学的生态观,而且按照时间顺序,注重从儒、道、宋明理学、近现代哲学等几个层面对中国历史上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及著作的生态思想进行说明和阐发,从而串起中国传统哲学生态观的框架和体系。全书结构严谨,文笔流畅史料详实丰富,充分展示蒙先生严谨的治学理念、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驾驭材料、组织文章的功力。
-
道德经(春秋)李耳原著;宋洁编著;王德胜校评;李可讲绘画老子是中国道家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影响极其深远。所著《道德经》被称为“东方圣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之一。本收作者参照大量有关老子的书目,综合古今,配图夜释,以期为各级领导,做客理工作的专家以及一对深邃思思想有兴趣的文化人,献上一本简洁明快的《道德经》读本。一、上海中华收局影印《四部备要》本老子《道德经》,王弼注释。此书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封面上印有“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印鉴。王弼本被认是《道德经。的权威注释本。二、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三、湖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及注释文本。这一发现不仅被看作古的重大收获,也是《道德经》研究的突破。四、志新斋藏本,线装古本《道德经》。
-
创造生命的奇迹李安纲编译编辑推荐:心灵小料理。这不只是一部讨论性的著作,它在讨论两性,并着重研究他们对配偶、对象,乃至对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差异。我国读者所接触到的性学著和,不是纯生理的,就是只论一性而忽略了另一性,很少有人能把两性放在一个焦点上来进行比较研究。尤其像西奥多·瑞克在研究两性的情绪差异上,将心理与生理相结合,情绪与文化相结合,情结与意识相结合,临床与人生相结合,诚为少见。书中每一章节都本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虽然看似零乱,却自成体系。行文流畅,风趣幽默,既是一部严肃认真的精神分析学宏著,又可视为一部知识丰富的小说,箴言妙理,层出不穷;追根溯源,对症下药,读者权可认其为一部生活指南。
-
真善美的哲学与教育刘志山著真善美是一个永恒话题,也是哲学基本问题。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给人类提供了精神家园。现代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对人的物化,因此,对真善美的强调,可对对物化进行克服。而强调真善美,对于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对人培育真善美,才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真善美是人类追求自由的最佳途径。
-
影响人生的100个哲理故事刘安歧编著;于海漫画本书讲述了财富的获得、学会放弃、面对现实等主题的哲理故事,并以精炼的文字点评每则故事蕴含的人生经验与教训。
-
艺术哲学(法)H·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著;张伟译《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砺畚恼碌目菟鞒撩浦住?《艺术哲学》插图珍藏本分图本与文本两卷,图本共精选五百二十二幅,其中彩图四百八十四幅,全部由老一辈摄影家,八十高龄的陈渊先生精心翻拍而成。
-
艺术史的终结?(德)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等著;常宁生编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当代西方学术大背景的影响下,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艺术史研究对象不再限于“高雅艺术”,而扩展到“低俗艺术”;艺术史研究范围不再限于西方艺术,而扩展到非西方艺术;艺术史研究方法不再限于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扩展到吸收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体系,如阐释学、符号学、女性主义等。这意味着,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将终结,一种“泛文化主义”的新艺术史正在形成。本书选编了20位欧美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对艺术史学科的历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