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读物
-
彼岸丁大同著对于生存境地的沉思,一直为人所重。我们出生于此时此地,自下而上于何时何地,终结于何种死因。我们为人自身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所折磨,为不知道在我们的未来将发生什么事情所困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暂且倘未到来,这就为我们的生命留下了一段可供利用的存活时间。
-
替真实打开窗户小虫作坊著本书内容包括:无招胜有招、迷失自我才是过错、被童真撞了一下腰、幸福全在掌心、从背后被踢上一脚、假若能活1000年、别在平淡中黯淡、在口袋里多放一元钱、标准与理由的变通、谁扰乱了你的生活节奏、别让奇缘擦肩而过、看清陷阱为谁而设、在谎言的外壳上钻个洞、谁比谁傻多少、权势真的魅力无穷吗、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给真实脱去外套、一不留神坐在偶像的位置上、究竟谁像谁、到底是谁在与你作对、“贪心”的真相、善待对手一点点……
-
值得与好朋友分享的70个小故事彭一昌著编辑推荐:绣花针系列丛书。故事是通往真理的一座桥梁。真理是必须经过自我的心灵探索,深切领悟,方能够真正获得的,而一个值得反复玩味的故事,正好可以启迪心灵,协助我们开发内存沉睡已久的思考能力。故事就像璀灿艳丽的花朵一般,具有美妙绝伦的色、香、味。
-
智慧的故事向世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素质课教材《智慧的故事》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素质课教材《中国哲学智慧》的姊妹篇。但与其大姐的文静持重有别,作为小妹的这一册《智慧的故事》,显得要更为活泼有趣,双方在内容和文风上,都是颇有些不同的。《中国哲学智慧》是直接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为满足非哲学专业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和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而编写的。它的任务,是以简练凝缩的形式讲述几千年中国哲人的智慧的思辨,使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修习,能够在智慧上有所增进,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自己的素质。但要完成这一任务,仅仅靠抽象道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故在这部教材交稿付印的同时,便开始考虑采用更为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引导,使智慧的熏陶变成为一种愉快的精神愉悦和享受。所以,《智慧的故事》这本读物,就既可以作为《中国哲学智慧》的辅助配套教材,又可以相对独立,提供给一般青年学生作为课外阅读使用。《智慧的故事》的写作,与注重严谨性、规范性的哲学史专门教材有别,它着重在趣味性、生动性上下功夫。它的设计,是尽量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切入,使通常以概念推导为特色的哲学历史发展,变形为一个个活泼生动、富有教益而值得作一番思考的哲学问题,由此循序渐进地通过对故事内涵的发掘,触发学生的灵感和智慧。智慧的问题是中外哲学家、教育家都关心的问题。但中国的智慧与西方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型智慧有所不同。中国的智慧虽然也不乏知识求索的成分,中国的文化传统事实上也很看重知识,“知”与“智”两个字的通用互换就是最形象的说明。但在另一方面,人格的高尚和境界的追求,在中国哲人的眼中,显得要更为重要。立志学圣人、做圣人(希圣)是所有读书人共同的理想。而做圣人既包括内在的心性修养,也包括外在的才干事功,它们都统属于志与行即社会实践的范畴,并从而与学与知的方面一体构成为中国哲学智慧的内容。“智慧”或单一的“智”字,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出现和使用。然其含义在当时并没有直接的界定和解释。老子从否定方面出发,将“智慧”视为“大伪”的祸首,认为它带来的是虚伪巧诈之心,与“大道”是完全背离的。孔子不用“智慧”而只用“智”,何为“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论语?雍也》)。恰当处理鬼神和人事的关系,知道为何以及如何才能对鬼神既“敬”又“远”,便可以说是智慧了。孔子把这叫做务民之“义”,即管理民众和社会国家的道理,它体现了中国哲学智慧的最重要的特色。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他引述了“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的齐人之言,以说明当时的齐国已具备了王天下的条件。即在孟子看来,智慧的发生作用,不能超越外在的环境条件,只有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去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大有作为。那么,孔、孟的智慧都聚焦到了社会国家的活动上,即它们都与“义”的范畴密切相关。荀子继续了将“智”与“义”相联系的思维导向,对儒家的思想进行了总结。他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出发,给周围世界排出了一个气(水火)、生(草木)、知(禽兽)、义(人)的进化序列和等级,“义”被放在了智之上,位阶最高,是人区别于禽兽而最为天下“贵”的根本依据。但“义”的超越“智”,不但不是对智的否定,反倒正是“智”向更高级的“义”的方向的发展,它集中体现了组织起来的人即“群”(社会)的智慧。正是凭借于“群”,人类才最终站立在了只具有本能感知的禽兽之上。然而,尽管“智慧”的概念总让人联想到聪明才智、并与社会国家的管理活动关系密切,但智慧的词义本身,先秦诸子却没有给予直接的解释。直到百年后汉初的贾谊,才第一次对“智慧”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蒙昧)。”(《新书?道术》)就是说,作为蒙昧的对应物,智慧是指人对未来祸福的深刻预见和敏捷详察的思维能力。贾谊认为它是善之体亦即道的具体表现。因而,智慧与道是不可分的,“闻道”事实上成为前圣先贤们最根本的追求。《智慧的故事》展示给读者的,正是数千年来中国哲人“闻道”不止的智慧的迸发。
-
我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单正齐,甘会兵著《听大师讲学丛书》介绍的大师都是20世纪为我国学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知识精英,他们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套丛书是以大师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大师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的一种尝试。本书是一本解说鲁迅的文学思想的普及性读物。它力图将鲁迅关于文学的看法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广大青年。阅读鲁迅,了解鲁迅,借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学。读者往往在面对大师博大精深的著作时而望洋兴叹。为了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比较全面、轻松地了解大师,我们特约请了一批在高校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教师和博士精心编写了这套丛书。这套丛书是以大师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大师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的一种尝试。
-
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陈俊民著其他题名取自封面:本书收入作者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共29篇,涉及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史、儒佛道三者的关系,以及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等问题。
-
天心与人心魏明德等主编《天心与人心》是宗教心灵、艺术巧思与学术探讨三者交融的产物,亦是天心、人心、诗心相会的机缘。《天心与人心》共收入中西艺术对比研究的文章13篇。
-
思想的力量张异宾,唐正东编当代江苏学人丛书第三辑。江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素称人文荟萃之地。学界群星璀璨,该《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作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重点工程项目,计划用几年时间,出版50-100部。该丛书以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当代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著名学者为收录对象,较全面、多角度地反映他们的家世生平、治学经历、学术成就、道德修养和生活情趣。这套丛书,不仅是江苏文化大省建设成果的展示,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精神宣传的读物。
-
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丁立群,李小娟主编本书对20世纪后20年中国哲学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理论思潮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梳理和总结,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趋向和呼声。
-
误入世界(奥)卡夫卡(Franz Kafka)著;叶廷芳等译简介本书选自卡夫卡的《随笔集》与《谈话录》,收进来的主要是一些能够体现这位大文豪与大思想家对人生世事思考的文章与段落警句。其思维之犀利,目光之敏锐,至今仍让我们在阅读时不免心跳。他说到了我们最没能提防的那些东西,说到了我们曾经有意无意想掩饰的东西,在他谦恭的述说面前,我们还准备掩饰什么呢?目录:前言:生活在别处论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对恶魔不能分期付款有些问题无法回避从某一点开始不再有回头路堂吉诃德与奥德赛一个笼子在寻找鸟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恶是善的星空与人交往诱使人进行自我观察关于普罗米修斯的四个传说受难是这个世界的积极因素厌倦与永恒自由意志三点式前世的证明宗教像人一样在失败我本来应该是很满足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招魂会议居住的痕迹被出色地抹掉了一切障碍在摧毁我与狂热保持遥远的距离猫和老鼠谁不听从遗命,就将被消灭人的弱点我不断地迷失方向每个人都在斗争坦白与撒谎人是一片巨大的沼泽地孩子们的轻率令人难以理解待在上帝殿堂里的动物堂吉诃德不得不移居国外片段两则假死《他》补遗关于伊地绪语的演讲上帝,生活,真理权力意志的罪孽爱在叙述的对象里向压迫者支付中毒费用文学是精巧的奢侈品死亡完全是人类的事情附录:卡夫卡生平及创作大事年表前言:生活在别处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其父经商有道,是一家时装店的老板。他性情暴躁,对孩子通常采用压制的方法进行教育,“专制犹如暴君”,他对子女动轭就骂,既不理解孩子的写作,更不支持孩子的写作。而卡夫卡又生来体弱,性情温和,对外界的一切非常敏感,他父亲的粗暴管制在其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使得他在其以后的作品中反复表现威权压力,一生都对这种威权保持着审慎反思。卡夫卡小学、中学都是在德语学校度过的。1901年,他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化学,但是由于父亲的干预,他只好转而修习法律,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住。卡夫卡自幼爱好文学,尽管迫于父命改学法律,但他对文学的爱好却丝毫没有改变。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经典名著,潜心研读斯宾诺莎、达尔文、尼采、克尔凯郭尔、帕斯卡尔等人的哲学著作,积极参加布拉格的文学活动,并结识了终生知己马克斯?勃罗德。勃罗德成名较早,对卡夫卡后来的创作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勃罗德从头到尾都是卡夫卡的忠实读者和坚定的支持者。卡夫卡作品之能够得以面世,与勃罗德的鼓励、催促与支持关系很大。在卡夫卡去世后,勃罗德为卡夫卡编纂全集,使得卡夫卡的作品迅速为世人所了解。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经过一年的实习,从1907年始,卡夫卡就到了布拉格的波希米亚王国劳工工伤保险公司供职,他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直到1922年因病退休。公司里的工作同他的文学创作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他厌恶一切与文学无关的东西。他多次想摆脱出来,专心从事创作,但都未能如愿以偿。而在办公室里,卡夫卡总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从来没有对工作有过任何怠慢,对待同事也是非常客气与恭敬。他的批判态度总是表现在自己的思想层面和文学创作领域,但绝对不在对同事和上级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在保险公司的15年,使卡夫卡对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荒谬有了深切的体验:穷人的胆怯、无奈和惶恐;官员的冷漠、推委和怒吼;公文旅行的烦琐无意义令人感到悲哀、绝望和恐怖。这一切都无不使其心灵受到震撼,他也把它准确而又稍带变形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办公室生活的相对平静与个人内心生活的激烈斗争,成为卡夫卡个人生存的奇特悖谬。这种分离,甚至让现代的作家们也感到有些费解。这是深切孤独中的冷静,也表现了卡夫卡本人对于理想与秩序的看法。因为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国家的力量建立在人们的惯性和需要安静这两点上,但是,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发生什么事呢?那样,您今天的咒骂就会变成普遍有效的贬低人的准则,因为言辞是符咒。这种符咒在人的脑子里留下指纹,瞬息之间指纹就能变成历史的足迹。说话,我们都得注意。”“说话,我们都得注意”这种警语,也正表明了卡夫卡对于上级、同事与领导的态度。卡夫卡非常强调理智与秩序,而他自己也自愿遵循理智与秩序,“倘若没有每个人都理解、因而每个人都自愿服从的真理,那么每种秩序都只是粗野的暴力,都是迟早要在真理需求的压力下四分五裂的笼子。”“而反过来,谁要是让周围的坏思想坏习惯牵着鼻子走,谁就是不自尊。没有自尊就没有道德,没有秩序,没有坚贞,没有促进生活的温暖。这样,一个人会像一堆牛粪那样分崩离析。他只能对那些蛆虫和昆虫有点用处。”卡夫卡不愿意跟随着流俗与习惯走,他想寻求一个和谐的社会,同时也想先从自己做起,尊重自己和他人。卡夫卡生性内向,不善与女性接触,但他非常渴望爱情,也曾经希望建立家庭。正如他对待办公室工作的态度那样,在谈到家庭时他说:“没有一个中心,没有职业、爱情、家庭、养老金,这就意味着没有在世界上站住脚。”他先后经历过很多次恋爱,并曾与两位姑娘先后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直到41岁辞世时仍然孑然一身,卡夫卡的婚恋悲剧,主要是由于他不愿与世俗为伍,由于他想保持一块属于自己的思想空间。卡夫卡向往爱情,也曾谋求婚姻;但在他那里,爱情婚姻都定位太高。婚姻与家庭的世俗性会干扰他,会惊扰他的自我反思,会迫使他不得不放弃一些不愿放弃的东西。他与少妇密伦娜曾有过一段从未有过的热烈爱情,但当年轻的密伦娜提出要与他幽会时,他却感到这与他的爱情理想格格不入,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导致他最终把婚姻视之为“一生中迄今最恐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