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
一个幻觉的未来(奥地利)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杨韶刚译编辑推荐: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依德以其独特的精神分析学的学理与人文精神的冲击力在世界现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书收入作者不同时期文献六篇,使作者具有思想冲击力的理念和观点全面予以展示。本书所收论述,在个体无意识的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层面。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深入浅出的论述,更对思想界的进步颇多裨益。
-
材料与记忆(法)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肖聿译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形成逻辑上,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绵延是否得到充分描述。在超越唯物唯心的努力中,作者通过把“身体”概念引入心物关系问题的方式,将“行动”引进哲学,这使得哲学呈现为新的形态和出现新的发展路径。20世纪的哲学虽然不能说都和这种形态直接相关,但多数的哲学和思想不能不具有某种与它相似的天才性。该书试图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看来,知觉在于从对象的整体中分离出身体可能对相关对象采取的行动。大脑仅仅是延续知觉:知觉是虚拟的行动;大脑状态则属于已经开始的行动。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为身体恢复空间延展性,为知觉恢复绵延,从而为意识复两个主体性要素,即情感和记忆。该书考察了纯粹记忆,并把以具体形式出现的知觉看作纯粹记忆和纯粹知觉的综合体,即思维和材料的综合体。该书认为要阐明身体与思维相互关系的任何方面,必须消除或缓和空间扩展性与非空间扩展性、性质与数量以及自由与必然之间的三重对立。
-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本书为原国家教委指定的高校文科试用教材。本书在长达16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补充、修改,收集了国内外大量认知过程实验研究中有关方法方面的成果,补充了其他同类教材没有的一些新方法,如适应性方法,信号检测论的模糊数学计算方法等。本书以实验研究方法为主线,资料脉络清楚,行文简练。除可作为心理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教材外,还可供工业设计、建筑、交通、环境等与人类行为效果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
-
波佩的面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文学与思想》丛书第一辑推出的六种书是本社已出版的《世界文坛》(1-7)的基础上重新编辑而成的。每一种书都辑录了一批世界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文论,每一种书也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这些文章中,有作家对自己的作品阐释和对自己创作经验的陈述,有多位作家、评论家对于某位文学大师的各具特色的评论和阐释,也有当今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文学思潮。
-
精神分析新法(美)卡伦·霍尔奈(Karen Horney)著;雷春林,潘峰译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家们对弗洛伊德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的正统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强烈的批评,由此也促成了精神分析历史上的一次转折。本书即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作。 书中对弗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评述,对他的许多著名观点提出质疑,尤其反对弗氏将人类的心理现象归结为各种生物性本能冲动的看法,指出人类的精神冲突归根结底是由外部的文化、环境因素造成的。
-
记忆心理学杨治良[等]编著记忆(memory),这个曾经被披上神秘色彩的心理现象,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专家和学者,也引起了几乎全人类的关注。记忆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学习,同时又都是一种记忆。假如我们对以往的经验无法保持任何记忆的话,我们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同时,我们的思维也完全要靠记忆才能顺利进行。万物中只有人类具有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观念,这主要因为人有记忆的缘故。人们都向往自己成为一个“过目不忘”的强记忆力者,能够把所有有意义的信息都贮藏在大脑里,然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往往很难随心所欲。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呢?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和词典都这样说: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汉语中的“记忆”一词简洁地表明了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总是先有“记”再有“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把记忆看作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以后在一定条件下提取的过程。例如,我们熟读了一首李白的诗,过几天还能把它背出来,这就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在1885年发表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就成为心理学中实验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其后,记忆理论和研究方法即不断发展,50年代出现的信息加工理论(或讯息处理论)把记忆看作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按储存的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期间尽管研究者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材料、仪器和实验条件不相同,但这些研究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把记忆看作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外显恢复。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观点对这个看法提出了挑战。愈来愈多的研究者提出,不应把记忆看作单一的实体,而应把它看作是由不同的结构(form)、系统(system)或类型(type)所组成,它们之间具有性质不同的功能(Schacter,1985)。他们提出了多重记忆结构multiplememoryform)这一术语。记忆的多重结构意味着记忆的不同类别或组合,它是指功能相互独立的过程所引发的性质不同的记忆效果。近十年来,愈来愈多的证据揭示,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不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是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上表现出来。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已成为当今认知心理学的中心课题。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权威人士对内隐记忆的主要领域进行长篇综述,如Schacter(1987),Tulving等(1990),Moscovitch等(1993),Roediger等(1994),Engelkamp等(1995),Jac0by等(1997),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有增无减。例如1997年1至6期的《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知》(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上涉及内隐记忆研究的论文就达半数,而《心理学研究》(PsychologicalResearch)杂志则更是把1995年第3期和第4期合订本辟为内隐记忆专辑。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够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的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和Schacter,1985)。艾宾浩斯对记忆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遗忘曲线”广为人知。他曾将记忆分成三大类,其中第三类就是内隐性质的记忆。这类记忆“会在当前的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反映,但此过程无意识参与的痕迹”。他还指出这类记忆不能用“内省”的方式探测。正因为探测手段的限制,在艾宾浩斯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内隐记忆研究处于中断状态。直至六七十年代因为健忘症研究使内隐记忆再次浮出海面,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科研工作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方法的创新。迄今为止,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1991年以前主要是采用任务分离范式;1991年开始采用分离程序研究内隐记忆;最近,内隐记忆的研究开始进入建模阶段。内隐记忆研究如此广泛地受到重视,并成为当今认知心理学的前沿和热点,这有着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主要原因有:本书是华东师大心理学系“记忆研究”课题组在完成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委“八五”和“九五”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基础上,集多年来研究之成果,并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文献编写而成的。它是国内一本系统介绍国内外记忆研究成果的著作,也是反映记忆研究最新成果和最新方法、技术的教材。
-
观相识男人天舒编著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在中两只眼睛里。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一张面孔上。窥视“天相”,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打开两扇大门,就可发现里面的宝藏。所以,观人精神和骨骼,便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
宝贝在说话游乾桂著暂缺简介...
-
懵懵年华李波编著自我、爱情和人际是青年期发展的三个主题,也是青年们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本书结合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笔者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来讲述青年期的这三个主题。具体谈到这三个问题时,本书力求紧密结合青年的实际,以求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本书绝不会板起面孔,指导人如何去做。角度别致、观念新奇是本书的两大特点。
-
多元才能赵志裕[等]著本书目录简介:第一章多元才能;第二章智能;第三章学习能力;第四章分析能力;第五章务实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