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
作者:赵鸿铁 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ISBN:9787030326102
定价:¥5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发展、抗震机理及维修加固方法。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从下至上通常分为台基层、柱架层、铺作层及屋盖层四个部分。《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分别介绍了木结构古建筑各部分的发展变化和结构作用。同时,书中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了木结构古建筑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原因——结构的合理布置及各部分的消能减震机理,并建立了包括各部分消能减震作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与模型结构的试验结果相吻合;采用扁钢和新型加固材料CFRP布,提出木梁及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加固理论和方法。《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木结构古建筑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赵鸿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二级教授、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结构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结构抗震及中国古建筑结构。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与主审教材5部。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获国家专利13项。薛建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及古建筑结构的抗震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陕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等纵向课题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8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80余篇。获国家专利21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8部。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学技术奖5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及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奖项10余项。2004年获第五届陕西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后称号,2008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9年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隋龚,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古建筑木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及建筑结构试验技术的开发。参与各类纵向课题5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EI收录3篇。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篇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第1章中国古建筑发展概述
1.1古建筑发展概况
1.2古建筑研究综述
第2章木结构古建筑概论
2.1木结构古建筑分类
2.2殿堂结构的组成及主要构部件名称
第3章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及特点
3.1古建筑的结构设计理念
3.2结构设计原则及特点
第4章地基与基础
4.1地基基础结构及演变
4.2地基结构与种类
4.3台基与柱础
第5章殿堂柱架结构
5.1柱架结构构造
5.2柱
5.3梁枋
5.4柱额榫卯连接
第6章铺作层
6.1斗栱的组成与构造
6.2铺作层的功能
6.3斗栱的发展与演变
第7章梁架屋盖体系
7.1屋顶的形式及特点
7.2屋盖梁架构造及发展
第二篇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抗震能力分析
第8章地基基础力学性能及隔振机理
8.1复合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8.2古建筑基础承载力核算算例
第9章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9.1木材特性
9.2红松木材性试验
第10章榫卯连接特性
10.1榫卯类型及力学特性
10.2榫卯传力机理和破坏形态
10.3直榫节点柱架拟静力试验
10.4燕尾榫节点柱架拟静力试验
10.5透榫柱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0.6燕尾榫柱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0.7榫卯节点m—0恢复力模型
第11章斗栱的力学特性及抗震机理
11.1传力机理及破坏形态
11.2斗栱的轴压试验
11.3铺作层拟静力试验
11.4单朵斗栱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1.52朵斗栱协同工作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1.64朵斗栱协同工作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1.7铺作层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第12章木结构古建筑屋盖梁架体系力学性能分析
12.1古建筑屋盖梁架体系的特点
12.2屋盖梁架体系模态分析
12.3屋盖梁架体系动力分析
12.4屋盖梁架体系静力分析
第13章殿堂式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动力分析
13.1殿堂式古建筑木构模型振动台试验
13.2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第14章古建筑木结构的倒塌机理研究
14.1木结构古建筑可能的几种倒塌机制
14.2各种倒塌机制的分析
14.3柱脚滑移倒塌机制
14.4木结构古建筑的抗滑移倒塌性能
第三篇木结构古建筑的加固研究
第15章木结构古建筑的破坏形态及修缮加固方法
15.1木结构古建筑的主要破坏形态
15.2古建筑修缮加固基本原则
15.3传统修缮加固方法及其不足
15.4碳纤维布加固木结构古建筑的优点
第16章碳纤维布加固木梁的抗弯性能
16.1碳纤维布加固木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16.2碳纤维布加固木梁抗弯承载力
第17章碳纤维布加固木梁界面黏结应力分析
17.1碳纤维布加固木梁端部界面剪应力试验结果分析
17.2碳纤维布加固木梁界面黏结应力的理论分析.
17.3碳纤维布锚固计算
第18章扁钢加固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
18.1扁钢加固木构架榫卯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18.2扁钢加固木结构模型榫卯节点的振动台试验
第19章碳纤维布加固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
19.1碳纤维布加固木构架榫卯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19.2碳纤维布加固木结构模型榫卯节点的振动台试验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篇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第1章中国古建筑发展概述
1.1古建筑发展概况
1.2古建筑研究综述
第2章木结构古建筑概论
2.1木结构古建筑分类
2.2殿堂结构的组成及主要构部件名称
第3章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及特点
3.1古建筑的结构设计理念
3.2结构设计原则及特点
第4章地基与基础
4.1地基基础结构及演变
4.2地基结构与种类
4.3台基与柱础
第5章殿堂柱架结构
5.1柱架结构构造
5.2柱
5.3梁枋
5.4柱额榫卯连接
第6章铺作层
6.1斗栱的组成与构造
6.2铺作层的功能
6.3斗栱的发展与演变
第7章梁架屋盖体系
7.1屋顶的形式及特点
7.2屋盖梁架构造及发展
第二篇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抗震能力分析
第8章地基基础力学性能及隔振机理
8.1复合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8.2古建筑基础承载力核算算例
第9章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9.1木材特性
9.2红松木材性试验
第10章榫卯连接特性
10.1榫卯类型及力学特性
10.2榫卯传力机理和破坏形态
10.3直榫节点柱架拟静力试验
10.4燕尾榫节点柱架拟静力试验
10.5透榫柱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0.6燕尾榫柱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0.7榫卯节点m—0恢复力模型
第11章斗栱的力学特性及抗震机理
11.1传力机理及破坏形态
11.2斗栱的轴压试验
11.3铺作层拟静力试验
11.4单朵斗栱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1.52朵斗栱协同工作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1.64朵斗栱协同工作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11.7铺作层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第12章木结构古建筑屋盖梁架体系力学性能分析
12.1古建筑屋盖梁架体系的特点
12.2屋盖梁架体系模态分析
12.3屋盖梁架体系动力分析
12.4屋盖梁架体系静力分析
第13章殿堂式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动力分析
13.1殿堂式古建筑木构模型振动台试验
13.2位移和加速度反应
第14章古建筑木结构的倒塌机理研究
14.1木结构古建筑可能的几种倒塌机制
14.2各种倒塌机制的分析
14.3柱脚滑移倒塌机制
14.4木结构古建筑的抗滑移倒塌性能
第三篇木结构古建筑的加固研究
第15章木结构古建筑的破坏形态及修缮加固方法
15.1木结构古建筑的主要破坏形态
15.2古建筑修缮加固基本原则
15.3传统修缮加固方法及其不足
15.4碳纤维布加固木结构古建筑的优点
第16章碳纤维布加固木梁的抗弯性能
16.1碳纤维布加固木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16.2碳纤维布加固木梁抗弯承载力
第17章碳纤维布加固木梁界面黏结应力分析
17.1碳纤维布加固木梁端部界面剪应力试验结果分析
17.2碳纤维布加固木梁界面黏结应力的理论分析.
17.3碳纤维布锚固计算
第18章扁钢加固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
18.1扁钢加固木构架榫卯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18.2扁钢加固木结构模型榫卯节点的振动台试验
第19章碳纤维布加固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
19.1碳纤维布加固木构架榫卯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19.2碳纤维布加固木结构模型榫卯节点的振动台试验
主要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