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蒋勋说宋词
作者:蒋勋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2-07
ISBN:9787508632155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大家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说宋词》全书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目录
第一讲 李煜
亡国之前的李煜
亡国之君李煜
第二讲 五代的变革
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富三代”的李后主,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
政治上的失败者,文化上的贡献者
第三讲 冯延巳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词在宋代就是今天的流行歌曲,柳永比伍佰还要红
与唐诗不同,宋词很少用典故
第四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范仲淹首先是个政治家
北宋开国时期文人的文字修养真是太好了
身兼政治家、军事指挥官、文人数重角色的范仲淹
第五讲 苏轼
苏轼创造了一种文学风格
文学极品的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在苏轼身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东西
第六讲 柳永
柳永,历史上第一个拒绝考大学的小子
宋代的大众歌手--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
柳永如果生在明清,恐怕活不下去
第七讲 南宋词的美学
和平年代才会有“雾失楼台”这样的诗句
李清照批评苏轼不通音律
文学性上苏轼是胜利者
第八讲 周邦彦、秦观
宋代从开国的军人文化,逐步转向了优雅文化
历代帝王如果考文化课,宋朝皇帝能考第一名
宋代文化发达与书籍出版密切相关
改朝换代只是政治改换,文化不能改
第九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两种性别,两种美学
李清照的才华来自父亲和丈夫的鼓励
即使李清照写出抗金救亡诗也会显得很假
数千年的文化中,没有女性立场,李清照是第一人
第十讲 辛弃疾
辛弃疾与姜夔,是南宋时代的两面
评价历史人物很难跳出“好人”与“坏人”的窠臼
姜夔关注的是改朝换代之外的、属于老百姓生活的东西
南宋第二代,却称自己是“江南游子”
亡国之前的李煜
亡国之君李煜
第二讲 五代的变革
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富三代”的李后主,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
政治上的失败者,文化上的贡献者
第三讲 冯延巳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词在宋代就是今天的流行歌曲,柳永比伍佰还要红
与唐诗不同,宋词很少用典故
第四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范仲淹首先是个政治家
北宋开国时期文人的文字修养真是太好了
身兼政治家、军事指挥官、文人数重角色的范仲淹
第五讲 苏轼
苏轼创造了一种文学风格
文学极品的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在苏轼身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东西
第六讲 柳永
柳永,历史上第一个拒绝考大学的小子
宋代的大众歌手--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
柳永如果生在明清,恐怕活不下去
第七讲 南宋词的美学
和平年代才会有“雾失楼台”这样的诗句
李清照批评苏轼不通音律
文学性上苏轼是胜利者
第八讲 周邦彦、秦观
宋代从开国的军人文化,逐步转向了优雅文化
历代帝王如果考文化课,宋朝皇帝能考第一名
宋代文化发达与书籍出版密切相关
改朝换代只是政治改换,文化不能改
第九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两种性别,两种美学
李清照的才华来自父亲和丈夫的鼓励
即使李清照写出抗金救亡诗也会显得很假
数千年的文化中,没有女性立场,李清照是第一人
第十讲 辛弃疾
辛弃疾与姜夔,是南宋时代的两面
评价历史人物很难跳出“好人”与“坏人”的窠臼
姜夔关注的是改朝换代之外的、属于老百姓生活的东西
南宋第二代,却称自己是“江南游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