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汉画像之美朱存明 著本书从汉画像的发现与研究写起,对汉画像的概念、研究状况、生成背景、汉画像的分类、地域分布、题材谱系、汉画像与道儒佛教思想之关系、汉画像的美学背景及现代意义等,都展开了系统的探索。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把汉画像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美学的高度,在现代美学的学术视野上,去挖掘汉画像所表现的汉代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提出汉画像是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的新观点。这在视觉文化日益成为当前重要研究领域的今天,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汉民族的审美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
马奈的绘画米歇尔·福柯 著马奈的绘画:米歇尔·福柯,一种目光 作者:米歇尔·福柯 ISBN:ISBN978-7-5649-2616-8 定价:52.00元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分类:艺术/哲学 内容简介 1971年,米歇尔·福柯在突尼斯做了一场关于马奈的重要讲座,对其十三幅绘画作品加以评论。此次讲座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十分重要。2001年,马里沃尼·塞宗汇集了一批福柯研究专家和艺术史专家,借助自1971年以来有关马奈的研究,回顾并重新思考福柯的这篇文章。本卷同时包含了福柯的讲座文章和2001年部分与会者的文章。
-
美的考索陈良运 著《美的考索》一书上编对中国美学想象中“美”这一重要观念和范畴,从发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作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考索。中编与下编展开探讨儒、道、墨.法、玄、佛各家在政事、社会、人格、自然、精神、艺术诸领域的审美创造与接收的不同表现,并作出若干比较性评价。全书内容丰富,创新点多,实为难得一见的学术力作。
-
艺味说陶礼天 著本书分析了中国古代的“艺味”说(以“味”论“艺”的观点和有关范畴),以“美感”论为中心,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味”论和有关范畴,具体考察了“味”这一审美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发展过程,并从这一独特的研究角度,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作了阐述。在具体描述和分析“乐味”论、“诗味”论、“词味”论、“曲味” 论、“书味”论、“画味”论等历史发展过程时,也对重要的艺术理论家的“味”论,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尽量将纵向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论述与横向的理论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资料翔实,立论平稳,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艺味”说的学术专著。
-
正变·通变·新变刘文忠 著《正变·通变·新变》详细论述了这三个范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在考辨源流、评说得失中,颇多创获。《正变》部分对《诗大序》“风雅正变”说的全面考释,不乏新意。其纵向梳理,亦颇具特色。《通变》部分,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刘勰、皎然、叶燮为重点,同时论述了历史上“通变”的多种形态。《新变》部分,肯定了“新变”派重审美愉乐、轻教化礼义的特点,肯定了“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创作纲领。从“新变”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的论证中,得出“一代有一代之新变”的结论。
-
神思张晶 著《神思:艺术的精灵》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对“神思”这一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说明了“神思”具有自由性、直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思维方式,论述了想象是“神思”的主要内涵,有很多创见,给读者以启迪。
-
雅论与雅俗之辨曹顺庆,李天道 著《雅论与雅俗之辨》从“雅者正也”的审美意识出发,考察了中国美学雅论与雅俗之争的文化渊源,阐述高雅、典雅、和雅、清雅和古雅等雅境的审美内涵与审美特征,同时还对我国先秦至清代的雅俗审美意识的历史轨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旁征博引,观点鲜明,充分展示了雅俗审美意识的立体面貌。
-
因动成势涂光社 著《因动成势》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势”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美学范畴。它民族特色鲜明,是一个从大局着眼、重视整体性、以运动属性为内核的形象性概念。形式多样,意蕴丰富,至少从汉魏六朝起就成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本书介绍了先秦诸子以及古代诸“艺”(音乐、舞蹈、武术、围棋等)的“势”论;以翔实的资料和简要的评介重点展示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领域“势”论的建树和演进历程;从艺术动力学的视角概括出“势”范畴的内涵和美学特征,论证了它的当代价值。
-
意象范畴的流变胡雪冈 著《意象范畴的流变》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以“意象”范畴为核心,以本体论为出发点,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意象”范畴形成的历史过程,对与其相邻或相近的审美范畴也进行了界定和辨析,探索相互融贯又各具形态的审美意识和感知方式,以辨其演变及深层的美学含义,阐发了一些前人所未发的论点。故本书对所涉及的各美学范畴,力求推原其本,以探究其原有的美学内涵和审美动因,可为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
兴袁济喜 著《兴:艺术生命的激活》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范畴,它将文艺创作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加以融会,具有以一总万的意义。作者深入研究了“兴”之诞生和历史发展进程,着重探讨了“兴”的内涵,以及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价值和影响;作者既充分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