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音乐审美的视觉化转向陈芸本书所遴选作者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以来的诸篇论文,分为四个专题进行呈现。*编“音乐的视觉化转向”,通过视觉文化这面时代的棱镜,从音乐审美的角度阐述这一普遍的艺术文化现象;第二编“图像/影像里的音乐符号”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论述图像里的音乐符号表征,探讨音乐各要素与时装表演艺术之间的美学契合;第三编“抒情性之咏与戏剧性之叹”论述了女高音咏叹调的声乐旋律特征以及威尔第与瓦格纳风的创作格差异性之比较;第四编“音乐审美的人生意义”总结作者十多年的教学、科研领域实践经验,对音乐审美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提出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愿景。围绕美学、艺术理论与艺术史、音乐教育等专题,本书阐述了音乐审美的视觉化转向这一新时代的文化现象,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思考深入,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
福建遗存古塔形制与审美文化研究孙群暂缺简介...
-
现象学美学史郭勇健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象学美学史”的*终成果。研究涉及哲学家和美学家十人,即胡塞尔、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这十个人物,几乎每个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都值得单独用专著来研究。事实上,中国学界此前对于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也只是个别性、局部性的,本书基本上是首次对现象学的系统研究。美学史往往涉及“历史阶段”的划分。根据以上名单,现象学美学史大体上包括三个阶段:现象学美学阶段(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存在主义美学阶段(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诠释学与接受美学阶段(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
-
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姜勇《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是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的比较研究论著。一方面在历史层面考察宗白华与现代新儒家之间的交游及相互影响,一方面在理论层面借助现代新儒学对宗白华美学进行多方位阐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白华美学实胎动于现代新儒学,尤与方东美、唐君毅二人的文化哲学联系紧密。宗白华对传统艺术精神的阐释与创造,及其意境美学的直觉体验性、生命精神与价值意识、实践开放性等,都需借助现代新儒学获得深入诠释。此外,现代新儒学本身也蕴含了由道德向审美转出的要求及可能,而宗白华美学正可视为现代新儒学美学向度的某种展开和实现。其审美视角,还为克制儒家泛道德主义的偏误,提供了批判性。
-
外国美学暂缺作者《外国美学25》主要内容包括:日本美学专题、克罗齐专题、伊格尔顿专题、法国马克思主义专题、经典选译、阅读与评论。
-
《庄子注》与玄学美学曲经纬本书指向对中国古典美学史脉络的宏观把握,立足于魏晋之际社会变迁与思维进展的客观事实,讨论了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继承和突破,并企图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形态领域的变革中印证郭象的美学理论。本书分别从审美本体、审美态度、审美心理、审美人格四个方面讨论了郭象对庄子美学体系的发展。
-
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赵洪涛本书从审美角度对明末清初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艺术精神与历史面貌。为凸显出江南地域与士人身份的特点,本书选择了居室、养生、游玩、饮食等几个方面来体现这一特征。在对审美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支配现象的本质,即他们的生活何以会艺术。
-
中国陶瓷艺术形态流变与陶艺审美毛雄飞暂缺简介...
-
消费语境下广告的图像叙事与审美孙永《消费语境下广告的图像叙事与审美/当代人文经典书库》立足当下宏观的消费社会语境,以技术与视觉呈现相结合为理论出发点,以广告的视觉化、图像化为内在逻辑线索,结合生动直观的广告案例对广告的图像化发展趋势与叙事审美特征进行学理性、理论性的分析。《消费语境下广告的图像叙事与审美/当代人文经典书库》主要从广告的视觉化呈现、广告的图像叙事美学特征、广告的图像化的审美嬗变和主要视觉广告类型的图像叙事构成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揭示出广告的图像化有其人类消费文化和视觉观看的深层文化内因,广告图像叙事有着与传统艺术迥然不同的独特审美范式和浓厚的后现代性。广告图像叙事折射的核心问题是技术力量与人文精神、物质需求与精神提升、欲望满足与关怀如何实现和谐的生态平衡的哲学层面的问题。
-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观研究吴海伦《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观研究》由吴海伦著。“观”作为一个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很好重要的地位。“观”这个词出自中国哲学,“观”有多重含义,“观”在美学中的应用是指审美观照,作为审美观照的“观”在中国美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观”的词源学意义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观”在词源学意义上是指洞见,此洞见不同于一般的“视”“见”,它虽具有“视”“见”的动作,却同时具有洞察本质的意义。“观”与“照”在观察事物、照见本质的意义上是相同的,因此,“观”与“照”可以通用,共同组合在一起,作为动词,它们都与视觉相关,但又超YUE视觉,并且从美学角度看,均可表示审美活动的进行和过程。在先秦典籍中,很早提到“观”的包括《周易》和《左传》。《周易》提出“观”卦,《左传》有“季札观乐”的说法。此后,儒家以孔子为代表提出“兴、观、群、怨”“观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