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著《西方美学史》是美学界泰斗朱光潜先生的一部重要美学著作,是我国学者撰写的首部西方美学专著。书采用“引史自我评述”的方法,根据西方美学历史发展脉络,以时代为线索,流派为纲要,主要人物为落脚点,选取其中“代表性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而足资借鉴的”流派,重点介绍各美学流派中的代表性人物和观点,并加入自己的美学观点进行评述,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美学发展历史,并对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
雅诺什的面孔[匈] 阿格妮丝·赫勒 著,傅其林 编本书重点收录了阿格妮丝??赫勒有关美学的重要论述,图从不同的维度来讨论赫勒的美学以阐发美学在其哲学和文化政治学中的地位,诊断美学从“马克思主义复兴”到“后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转型。她的美学是其哲学的基础,考察她的美学的基本维度可以把我们引向她的思想的核心观念——多元主义的文化政治学。主要篇目有《科学、哲学和艺术》、《美学的必要性与不可改革性》、《美的概念出了什么问题》、《关于道德审美的信件:论美的和崇高的人物,论幸福和爱》、《友谊之美》、《人类学的“第三思潮”或人格论的自然主义》 等。
-
艺术市场法律制度刘双舟 著本书内容共分为十二章,分别是:艺术市场法概述、艺术品著作权、艺术品拍卖、艺术品经营管理、文物保护与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艺术品市场法律体系的构成,并分类探讨了艺术市场最常见的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
生态美学导论曾繁仁 著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生态美学成为中国美学领域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理论形态与艺术生长点,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本书以生态美学为中心,立足哲学美学,整合古今中外相关资源,总论中外文学艺术,阐发“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堪称当代中国生态美学前沿性、代表性著作。
-
谈美书简朱光潜 著“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是朱先生晚年美学思想的核心。为了进一步论证,在《谈美书简》中,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人的整体性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给美学带来的根本变革是从单纯的认识观点转变到实践观点。从实践观点出发,文艺也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人发挥自己特有的本质力量来改造自然,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改造和提高。人与自然互相改造,互相提高,就促进了历史向前发展。因此心与物不可偏废,主体(人)与对象(物)是对立统一、相互推进的。”
-
中国美学邹华 著第8辑中,集中呈现中国古代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归功于四川大学李天道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专题研究”(13AZD029)。此课题从环境美学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值得学界同仁借鉴。此外,本辑依旧保留了特色栏目“中日美学交流”。此次分别发表日本著名美学家小田部胤久、植田寿藏和冈林洋的三篇文章。其中,小田部胤久以日本明治时期的“审美生活”论争为对象,考察日本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美学并进行了深入思考;植田寿藏以东亚山水画为线索,讨论绘画的空间构成问题;冈林洋对和辻哲郎的《风土》进行新的评价和解读,将其作为文化论文本,分析其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的批判。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为国内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值得国内学界学习借鉴。
-
审美即生活刘悦笛 著生活美学,是一门学科(“生活的美学”),更是一种生活理念(“美的生活”)和生活姿态(“审美地生活”)。本书确立了生活美学作为“作为哲学的美学新构”的学科定位和作为“回归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的核心规定;爬梳中国社会所固有的生活美学传统,为中西方生活美学建构指明了“新构”与“返本开新”两种不同路径;剖析以公共艺术、日常设计等为代表的当代生活美学实践,重构以“全球化”“微时代”“电子复制”“景观社会”等为表征的新历史语境下美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实现美好生活”为指归,反观生活美育与审美人权等问题,集中展示生活美学作为新世纪美学新潮与主潮的范式与尺度双重价值。
-
易经与中医学黄绍祖 著这本打通《易经》与《内经》、易学与中医学,并阐明张景岳《医易义》思想的名著,真知灼见,独步高论。中医工作者和玩《易》者不可错过。 张景岳说:“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
天人合一及心心美学丁来先 著本论著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心学传统,建构了一套独特、自洽而又动人的思想体系,尤其涉及独到的心心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这一理论涉及对一些根本问题——人的存在本质、审美(诗性)本质、人的存在的二律背反(实存困境)等——的独到理解及解答。本论著眼界开阔、思想深邃、具有普遍的哲学概括力,可以解释迄今为止,人类历*有价值的存在状态及其在文化、宗教、艺术中的多样表达。
-
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 著这个美学论集共收录论文8篇,作者对诸如美与人的类本质之关系、美感的历史及社会属性、美感中的感性动力与理性结构之关系、美的本质等诸多聚讼纷纭的问题,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可以看到,高尔泰先生不仅熟稔康德、黑格尔等经典美学家的论述,而且勇于吸收卡西尔符号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等现代理论,以清晰、晓畅的语言阐扬美是自由的象征这一主题。而在马斯洛的话语体系内,人的感性动力大于理性结构,我们应当避免把人简单地视作符号动物;文化积淀等社会生活的内容在个体生命中具有非符号、非结构、非语义的性质,一旦它既不能作为精神活力的起点又不能作为终点,文化就腐朽了,理性就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