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神思张晶 著《神思:艺术的精灵》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对“神思”这一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说明了“神思”具有自由性、直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思维方式,论述了想象是“神思”的主要内涵,有很多创见,给读者以启迪。
-
雅论与雅俗之辨曹顺庆,李天道 著《雅论与雅俗之辨》从“雅者正也”的审美意识出发,考察了中国美学雅论与雅俗之争的文化渊源,阐述高雅、典雅、和雅、清雅和古雅等雅境的审美内涵与审美特征,同时还对我国先秦至清代的雅俗审美意识的历史轨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旁征博引,观点鲜明,充分展示了雅俗审美意识的立体面貌。
-
因动成势涂光社 著《因动成势》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势”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美学范畴。它民族特色鲜明,是一个从大局着眼、重视整体性、以运动属性为内核的形象性概念。形式多样,意蕴丰富,至少从汉魏六朝起就成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本书介绍了先秦诸子以及古代诸“艺”(音乐、舞蹈、武术、围棋等)的“势”论;以翔实的资料和简要的评介重点展示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领域“势”论的建树和演进历程;从艺术动力学的视角概括出“势”范畴的内涵和美学特征,论证了它的当代价值。
-
审美综合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意象范畴的流变胡雪冈 著《意象范畴的流变》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以“意象”范畴为核心,以本体论为出发点,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意象”范畴形成的历史过程,对与其相邻或相近的审美范畴也进行了界定和辨析,探索相互融贯又各具形态的审美意识和感知方式,以辨其演变及深层的美学含义,阐发了一些前人所未发的论点。故本书对所涉及的各美学范畴,力求推原其本,以探究其原有的美学内涵和审美动因,可为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
兴袁济喜 著《兴:艺术生命的激活》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多重含义的范畴,它将文艺创作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加以融会,具有以一总万的意义。作者深入研究了“兴”之诞生和历史发展进程,着重探讨了“兴”的内涵,以及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价值和影响;作者既充分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
雄浑与沉郁曹顺庆,王南 著《雄浑与沉郁》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上编阐释“雄浑”,论述了它的形成发展历程,剖析了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并比较了它与西方“崇高”的异同;下编论述“沉郁”,先梳理了沉郁的生成发展脉络,使沉郁的概念内涵明确化,并通过典范文本的研究以及“沉郁”与“顿挫”“飘逸”等相关范畴的对比,使“沉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尽可能充分展现。
-
志情理胡家祥 著《志情理:艺术的基元》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按探源——征实——发微的顺序全面整理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志”“情”“理”三个范畴。首先主要从宏观的哲学视角切入,描述范畴的历史演变,展示前人的认识所已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然后从艺术批评层面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相关观念,诸如“言志”说、“缘情”说等,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最后落实于发掘古典范畴的丰富内涵,努力会通中西,连接古今,实现创造性地转化,以期确立传统范畴在现代美学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全书条分缕析,立论切实,新见间出,既充分地占有了史料,又深入地进行了阐发,较好地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清淡美论辨析韩经太 著《清淡美论辨析》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着重清理并剖析了“清”美文化精神的典型现象和发生机制,进而对中古以来的“清俊风骨”等观念作出辨析,并对“平淡”美论和“逸品”现象进行了透视。本书选取关键性的美学思想问题为透视点,特别注意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与相关理论领域的会通现象。
-
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郁沅 著《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对“情景交融”与“心物感应”这两个相互联结、紧密联系的重要美学命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作者指出“心物感应”是实现“情景交融”的基础,“情景交融”的低级层次是情景组合,高级层次是情景互融……这些结论都是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新见解,全书理论信而有征,史料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