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自然美的哲学基础刘成纪本书是我国当代研究自然美问题的力作,试图通过重新讨论自然美概念,为当代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景观美学研究建立统一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对中西自然美观念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主张以人的身体主体取代传统的心性主体,以关于自然的物性研究取代审美表象研究,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限度地还原为身体与自然的交互关系。这项工作有助于弥合传统美学的心物对立,重新定义了自然美,为自然美研究确立了新的哲学基础。由此形成的自然美理论被作者称为新自然美学。
-
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杨春时 著《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是一部美学理论著作,运用现代性理论划定中国现代美学思潮范围,并且以美学思潮为单位来建构中国现代美学史。具体写作中,该书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出现的思潮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美学家进行了考察,并且以美学思潮的更替展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论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了现代性与美学思潮的关系,并且进行了中国美学思潮的总体阐释。正文有七章,分别论述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潮的各种形态。其叙述历史跨度从晚清到2010年代,是国内目前最全、新的中国现代美学史著作之一,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美的哲学李泽厚 著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爆发出一场关于美学的大论战,历时六年之久。这场大论战对美学的深入辨析与深刻探讨,至今无出其右。时年二十余岁的李泽厚在此过程中一战成名,与朱光潜、蔡仪形成三派鼎立之势。他创立了“自然的人化”理论,来诠释美、美感,以及自然美的根源,发前人未见,影响至今。本书收录了作者当时参与此次论争的全部文章,以及其他有关美学、中国古典文学等的论著,呈现出作者早期的主要美学思想。李泽厚前后共写作了美学四书。他曾经自述,《美的历程》与《华夏美学》实为中国传统美学之内篇与外篇,《美学四讲》则为其美学理论概述,而《美的哲学》与其他三本前后衔接,详尽而全面地展示出其美学理论演绎过程与思想内涵。
-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王杰 编本书以美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人类学的视野思考和阐释文化经济时代的时尚与当代艺术现象。本文集是2017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精选本。
-
美学五讲徐岱《美学五讲》立足于20世纪以来艺术实践的新发展和当下审美文化的具体情况,重新梳理美学的概念,诠释美学现象。结合中外艺术史的经验,通过对具体美学现象的个案研究,与读者一起重审“艺术何为”的恒久之问,寻找“诗性栖息”的根据地。《美学五讲》的核心内容不同于一般的美学知识重新梳理和美学命题的推陈出新,而是以这种艺术研究为基础,来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历史、欣赏艺术,从而领悟审美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珍惜生命所拥有的一份赐福。
-
蒋勋谈梵高蒋勋 著从向日葵、自画像、星空到麦田群鸦,带你破解历久不衰的梵高传奇。 从年少到自杀身亡,从割耳到抑郁受创,细说37年不断挣扎的人生曲折。 一八八八年底视梵高为疯子的人,和一九八七年以十亿台币高价买梵高一张《向日葵》的人,都可能没有读懂他画中的心事。 梵高无法与现实妥协,他要一种绝对纯粹的爱,近于信仰上的殉道。殉道者必须饱受折磨,饱受肉体与灵魂的燃烧之苦。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 为了这本书,蒋勋带着一沓稿纸,一站一站地重新再来到梵高画作的现场,年轻时储存在他脑海里、笔记本里的故事,跃然重现。这是一位美学家面对梵高危险的美,面对真实生命的深度烙印。
-
美学基本理论的分析与重建赵奎英 等 著本书的总体研究目标是立足于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下处境和现实问题,运用现象直观、体验认知和语言分析的方法,梳理中西方美学的当代转型,勾画中国当代美学形态的多元格局,把握当今中西方美学研究趋势,确立美学重建的当下理论语境;紧密联系生活世界和审美活动现实领域发生的变革,还原清理当下美学重建的问题对象领域;整合古今中外的美学理论资源,总结吸收当下美学具体形态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重建一种以生态审美生存为指向,以回归生活世界为基底,既具有理论解释性又具有价值批评性和实践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以回应美学研究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审美活动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从根本上推进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弥补中国当代美学基本理论建设投入不足的缺憾;力图为审美活动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提供更为有效的解释,为新兴的审美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规范,并力图为中国当代的生态审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力所能力的贡献。
-
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莫先武 著该稿件主要论述了梁启超与他所创构的政治美学。作者认为应从从政治与审美二元融合的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的转型与发展,其中既有政治与审美对立背离的纯美学建构,又有政治与审美的融合推进,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演变。从这一视角看,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篇,是梁启超的政治美学。该稿件是对梁启超政治美学思想渊源及发展的总结及再阐释。该稿件共包括七个部分,分别为:导论,包括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第一章,梁启超的社会活动与身份识别,介绍了梁启超的社会活动分期及其从“政治家”到“在野政治家”的过程;第二章,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性质界定,介绍了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的三条路径、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性质界定及梁启超政治美学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三章,梁启超政治美学的三维透视,从审美、政治、启蒙三维的视角分析了梁启超政治美学;第四章,梁启超政治美学的情感中介,主要分析了情感中介、情感中介的内在危机以及从情感中介走向艺象中介;第五章,梁启超政治美学的新民功能,分析了新民对象、新民内容和新民手段;余论部分,提出并分析了梁启超政治美学建构的双重错位、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的双重认识误区以及走向政治美学的学科自觉。该稿件从理论上,不仅对梁启超政治美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同时也对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探索进行了具体分析。
-
庐山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邹菁,陈红,金晶 著在中国众多名山之中,庐山既有天地造化之神秀,又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蕴。《庐山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两晋至唐宋的庐山诗为中心/人民日报学术文库》基于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佛、道、儒于一身的人文圣山——庐山的优越文化背景,从儒、释、道对庐山诗创作的影响逐步展开论述,通过对庐山诗的梳理和解读,研究庐山诗歌的山水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庐山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两晋至唐宋的庐山诗为中心/人民日报学术文库》从庐山诗这一特定角度,记录了庐山诗歌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研究过程,反映了中国诗歌艺术审美的历史。
-
中国美学研究朱志荣《中国美学研究》集刊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编辑,朱志荣主编的一部美学研究刊物。该集刊前两辑得到了前辈李泽厚、叶朗、胡经之、曾繁仁、朱立元等老一辈美学家们赐稿支持,在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续编的《中国美学研究》将继续保持国内外美学名家占重要篇幅的特点。本辑内容涵盖“古典美学”“美学范畴”“审美文化”“现代美学”“美学译文”“综述与讲座”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