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感性学的重构杨震 著《感性学的重构——当代德国美学研究》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 “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感性学的重构——当代德国美学研究》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
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的间性建构周丽明实用主义的再次复兴,发生于分析美学衰退、美学发展陷入困境的背景下。美国犹太裔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是实用主义再次复兴的焦点人物。洞悉到单纯地依靠术语的澄清和语词的分析无法真正地解决美学与艺术的基本问题和论争,舒斯特曼毅然告别分析哲学,转而求助于实用主义,自觉地向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传统回归。舒斯特曼将自己视为正统实用主义理论,尤其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的真正继承人,因此,他的理论和杜威的美学思想之间,具有不可否认的亲缘关系。舒斯特曼对杜威美学思想的自觉回归,并非是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而是以杜威的美学思想为核心,广泛地吸收其他思想家理论中的实用主义成分,从而积极地、交互地建构一种间性的实用主义新视域。《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的间性建构》撰写的目的,就是探讨舒斯特曼如何以“亦此亦彼”的间性建构方法,对杜威的正统实用主义进行继承和拓展,进而从哲学、美学、艺术理论三个方面实现实用主义审美的复兴的。
-
四时之外朱良志 著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 朱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这些都是他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提出的基本问题,这几《四时之外》的讨论进一步将其细化。这几个问题又有内在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他所关注的“生命超越美学”的内涵。
-
反美学潘知常本书所谓的“反美学”,不是“反”美学本身,而是“反”传统美学。它“反”的不是“美学”,而是人们对于“美学”的歪曲。而它所要构建的,则是在更为根本的意义上的一种真正的美学。由此,作者深刻揭示了当代审美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的变化,并且从现状研究(传统审美文化的自我放逐)、文本考察(文化溃败时代的寓言)、社会省思(千年未遇之历史巨变)、条件辨析(传统审美文化的解构之镜)、本质反诘(后美学时代的美学革命)、根源探询(生命的诱惑与死亡的阴影)、本体阐释(无望的救赎与永恒的承诺)等七个维度详加论述,深入阐释,从而毅然决然地为人类“享乐的合理性”的审美满足、为美学的“生活与审美的同一”的全新原则鸣锣开道,并且呼唤着一种非中心性的后美学视界、一种无主导性美学的后美学文化、一个美学的新时代的隆重出场。
-
美,以及美的反思(德)伊曼努尔·康德 著,曹俊峰 译遵循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及理论体系构成等内在脉络,本译著涵盖了康德美学的完整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实用人类学(节选)》《“人类学”反思录》《“逻辑学”反思录》《〈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判断力批判》。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译者曹俊峰出自蒋孔阳先生门下,毕生研究康德美学,德文造诣颇深,兼通俄文、英文。他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编译本书,并参照俄文版及英文版,做了大量译注工作,保证了译本的准确性、学术性与权威性,使本书成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学完备的读本。
-
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观研究裴瑞欣“风格”是艺术史学科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绘画研究的重要进路。中国绘画美学虽然没有系统的“风格学”,但有着关于绘画风格的丰富思考,构成了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观。本书从问题入手,选取最为重要的、中国绘画美学讨论最为集中的五个风格问题,即风格的概念、风格的渊源、风格的形态与构成、风格的嬗变、风格的评价,合而论之、立其大者,回答中国绘画美学如何指称绘画风格,如何理解风格的来源,如何划分多样的风格形态,如何解释风格的变化,如何评价不同的风格等问题,明确中国绘画美学风格观的“生命之喻”。在此基础上,与西方风格理论相比较,厘清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风格概念、范畴、体系,丰富风格研究的中国话语,凸显绘画研究的美学声音。
-
宗白华美学现代性问题研究王冰冰“现代性”是一个世纪以来流行于中西方学界的思想课题。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将现代性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联系在一起,积累了前所未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本书正是以毕生致力于“探寻中华文化美丽精神”的宗白华为核心,以反思与总结的方式考察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现代性问题,重点在于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内在蕴含出发,分析宗白华美学与中国现代美学家群体的形成、生长,以及它们的思想特质,在中西比较中梳理出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建构的中西方文化资源,阐释宗白华所创建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现代形态和精神价值,旨在挖掘宗白华美学经验对当代中国学术话语建设的启示意义,推动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让“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时代光芒”。
-
20世纪中国美学经典选读杜学敏 编著本书选读了十位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美学家的代表性作品,并对其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进行深入分析,展示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奠基与发展历程,为研读20世纪中国美学代表人物的代表性思想提供了基本文献材料和基本导引,是美学爱好者研读美学文献的重要参考文本。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学术发展研究何齐宗 著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学术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从美育学科、美育本质、美育特征、美育地位、美育功能、美育任务、美育实践和美育思想等方面系统分析和评价了这一时期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从美育理论、美育实践、美育思想和美育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路向提出了前瞻性建议。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尤其是美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美学的困境与超越周宪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不断挑战着美学理论,逼促美学理论做出回应与阐释。于是,当代美学既面临种种“困境”,又蕴含着寻找解决之道并实现“超越”的可能性。本书从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总体取向入手,考察了艺术分界问题、当代现实主义观念和艺术观看问题,围绕着这些经典的话题,来揭示美学遭遇的当代危机与新的发展。尔后转向既传统又新颖的跨媒介艺术研究,艺术的跨媒介研究有悠久传统,本书引入新的跨媒介性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此外本书对西方美学的理论谱系、比较文献学、艺术理论等问题也做了深入思考。本书是一部对当下美学问题进行总体审视、阐释与批判性反思的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