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艺术的谱系杨林 著本书主要从艺术的起源、艺术家的思考、艺术的生成方式,探讨了身体美学的问题。全书认为,尼采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热点转换,反映出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在不同时期的诉求变化。并以尼采身体美学为契机,主要阐释了尼采身体关学对虚无主义的时代病症的诊断与当前中国传统精神的流失所带来的价值虚无现状有内在契合处。由此,作者指出,尼采通过艺术反抗虚无主义的道路尽管有乌托邦的缺陷,却对中国当代审美价值观的构建有积极启示意义。
-
易经与中医学黄绍祖 著这本打通《易经》与《内经》、易学与中医学,并阐明张景岳《医易义》思想的名著,真知灼见,独步高论。中医工作者和玩《易》者不可错过。 张景岳说:“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
《庄子·齐物论》研究徐希定 著本书以《庄子》的全部文本为依托,论证了其核心篇章《齐物论》的主旨在于:由于日常语言在认知过程中的迷惑和误导,人们逐渐遗忘了语言的根本指向,而迷惘、沉溺于语言表面功能所指的不可靠的表象世界。只有通过“丧我”这一途径,人类才可能返回世界本身,达到对于本真之“物”和自我的把握,获得自由与真理。本书在方法论上不同于传统的庄子研究著作。它从“齐物”的含义入手,深入辨析了语言的根本指向(言1)和语言的表面功能(言2)及其与认知主体“我”的本质关系,描述了人类与世界(即“我”与“物”)在日常行为中的复杂状况,深入发掘《庄子》的底蕴。作者并把《齐物论》的这些核心观点、思想,与西方哲学的相关观点和思想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庄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成为汉语学界运用20世纪哲学观念研究《庄子》的屈指可数的著作,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带来了新的气象。
-
身体视域中技术与艺术的交互问题研究周丽昀 著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可以从理论内涵、历史流变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得到探析。在传统的理解中,技术多被看做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艺术则被看做对现实世界的再现与表征。技术遵循理性的、控制的逻辑,艺术遵循感性的、多元的逻辑。数字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的延伸,它整合了技术因素,并且反映了文化的物质性特征。尤其是新媒介在塑造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同时,还丰富了当代社会中审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和审美体验方式,从而为当代美学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重新审视审美经验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如今,身体与身体体验已经成为理解技术和艺术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意味着行动、体验和差异。身体视角的引入有助于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同源性、交互性与一体化趋势,开启在协作行动中理解人与技术和艺术关系的新途径,并对全球化时代技术和艺术的发展方向做出有价值的回应。以身体为视阈,探讨数字时代技术与艺术交互过程中的虚拟与实在、人与机器、身体与心灵、理解与行动的关系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与艺术“交互性”的哲学根基,推动技术和艺术的当代发展。
-
审美原理杜伟 著本书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西方主要美学思想发展轨迹进行了解读,同时提出了美学之中关于审美判断的量化理论和数学模型,为统一不同美学思想表现出的丰富多彩感性世界搭建起了共同的理性平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量化模型*终回答了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本质,什么是美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的产生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本书对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思想评论和美学史研究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美学爱好者,对任何与艺术、文学、设计、工美等领域相关的从业者及学生也能够起到开阔思路和辅助工具的作用。
-
价值论美学与文艺学研究论集暂缺作者美是一种抽象的理念,多少年一直困扰着无数学人,大家莫衷一是,不能取得共识,产生了诸多理论体系,比如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以及开辟了美学研究新途径的价值论美学。但是价值论派的学者们却误将认识论美学中的核心范畴的美引进了价值论美学的领域。笔者认为,作为认识论美学核心范畴的美,跟价值论美学并无关联,并在书中分为三大模块对其进行了论述。
-
西方美学经典精读高建平 著美学是文学、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当代西方美学,对了解西方前沿思想,促进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选择了32篇能够大致反映20世纪西方美学研究进程的论文或经典著作(节选),以开放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维,对这些选文作了简要介绍和点评,希望能为读者提高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素养、奠定研究基础提供帮助。
-
叶朗美学讲演录叶朗 著本书收录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近年来的文章,共计18篇。内容涵盖四个方面:1)美学基本理论,主要讨论的美的“意象”说;2)中国美学之精神,主要从《庄子》《红楼梦》等经典文本出发,探讨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精神,突出中国美学重视“有情之天下”、重视生态等特色;3)关于艺术教育,主要从大学生的人文教养、文化强国的内涵等方面,突出美育及艺术教育在当前社会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4)从事美学研究的治学心得,突出强调学问与个体生命的关联,读书与写作应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等。 本书将纳入“叶朗文集”系列。
-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潘立勇 著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就在于向生命处用心,以人格化育为基本旨归,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不过它超越先秦儒家的仁学的视界,为人格境界的追求找到了宇宙本体论的依据。人学是宋明理学的主题,本体和工夫是它的两大题旨,如何通过“礼”和“乐”的工夫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是宋明理学的基本用心所在,这里包含着深刻的人格美育思想和人文精神。本书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明理学与人格美育” 的结项研究成果,既从宏观的角度以中国文化哲学为背景,系统观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美育思想和人文精神,又从微观的角度,以宋明理学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如张载、邵雍、陆九渊、陈白沙、朱熹、王阳明为对象,有重点而系统地展开了对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的探讨,并从比较的角度,以西方人格美育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教育思想为参照,分析和比较了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的民族特色及理论品格。
-
文艺复兴时代的王阳明李衍柱 著本书以文艺活动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王阳明的艺术人生历程,进而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王阳明:他不仅是中国明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知行合一而又多才多艺的文艺家。本书选入和辑录的内容包括:与艺术家的宇宙观、价值观、美学观和方法论直接相关的阳明心学体系的有关论述;关于创作主体艺术家的思想修养、立志、学习、戒傲、养气、立诚、自得等的论述;书中还选入了经过业内专业人士考辨所保留下来的诗作(诗、赋、散文、散曲等)78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