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关中地区干旱化的环境响应与适应对策
作者:周旗,赵景波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1-01
ISBN:9787030328267
定价:¥5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关中地区干旱化的环境响应与适应对策》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反演关中地区在全新世大暖期的植被地带类型,分析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水环境恶化的特征,判定关中地区气候暖干化过程中干燥度的变化和区域分异,阐明了关中地区植被地带类型和人工恢复植被的类型和范围。二是通过对关中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不同植被类型下进行的土壤钻孔采样和水分测量,发现关中地区林草地的水分环境状况,确定土壤水分状况评价的标准并对关中平原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评价,阐明了土壤剖面水分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土壤干层的形成机制,明确了土壤的干化、旱化是导致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三是通过认识当代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基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对未来环境的适应的思想,确定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恢复的范围,提出适应环境变化的植被建设对策,为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关中地区干旱化的环境响应与适应对策》可供地理、环境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大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暂缺《关中地区干旱化的环境响应与适应对策》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中国气候水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1.2.2 中国的植被地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1.2.3 土壤剖面水分分布格局研究
1.2.4 关于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研究
1.2.5 全新世黄土高原环境的研究
1.2.6 关于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对策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1.3.1 研究区基本概述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案
第2章 关中平原土壤的水分亏缺与恢复
2.1 土壤干旱的判定标准
2.1.1 土壤干旱
2.1.2 土壤水分有效性
2.1.3 土壤干旱的评估标准
2.2 关中平原土壤干层的发现
2.2.1 采样地点和方法
2.2.2 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2.2.3 关中平原土壤干层发现的意义
2.2.4 结论
2.3 关中平原土壤干层的水分恢复
2.3.1 西安南郊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2 临潼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3 高陵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4 咸阳苹果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5 兴平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6 宝鸡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7 土壤干层恢复的可能性与恢复深度
第3章 关中平原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3.1 关中平原土壤水分含量季节变化
3.1.1 宝鸡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变化
3.1.2 咸阳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变化
3.1.3 渭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变化
3.1.4 关中平原相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的区域变化
3.2 2005年西安周边地区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
3.2.1 西安南郊吴家坟2005年人工林土壤含水量
3.2.2 西安北郊高陵县2005年人工林土壤含水量
3.2.3 西安东郊灞桥区邵平店2005年人工林土壤含水量
3.3 关中平原土壤水分含量季内变化
3.3.1 中国梧桐林地土壤含水量
3.3.2 法国梧桐林地土壤含水量
3.3.3 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3.4 雪松林地土壤含水量
3.4 关中农田干旱年与丰水年含水量变化
3.4.1 西安南郊农田含水量变化
3.4.2 蓝田杨家湾农田含水量变化
3.4.3 高陵钓鱼寨农田含水量变化
3.4.4 长安区农田含水量变化
3.4.5 关中丰水年麦地水分消耗
3.5 讨论与结论
3.5.1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3.5.2 不同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
3.5.3 丰水年之后人工林地和农田土壤水分恢复
3.5.4 贫水年与正常年份土壤水分的消耗
第4章 关中平原全新世的土壤水环境
4.1 研究地点、剖面选择和采样
4.1.1 研究地点概况
4.1.2 研究剖面分层、地层特征
4.1.3 研究地层断代依据
4.2 全新世土层CaC03含量变化
4.2.1 黄土中化学成分淀积的机理
4.2.2 CaCO,含量分析方法
4.2.3 全新世土层CaC03含量变化
4.2.4 全新世CaC03迁移深度及其指示的土壤水分带
4.3 关中平原全新世颗粒成分与土壤水环境
4.3.1 颗粒成分分析方法
4.3.2 颗粒成分在研究剖面中的分布
4.3.3 剖面中的粒度参数特征
4.3.4 颗粒成分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4.3.5 粒度参数特征指示的土壤水环境
4.3.6 全新世黄土L0的性质
4.4 讨论与结论
4.4.1 关中平原现代土壤水分带
4.4.2 关中平原现代土壤水分带和全新世土壤S0发育时的土壤水分带对比
4.4.3 主要结论
第5章 土壤干层的形成机制
5.1 土壤水分的剖面分布格局
5.1.1 土壤水的存在形式与垂直分布
5.1.2 土体剖面水分分布格局的概念模型
5.1.3 土体剖面湿度分布格局的类型
5.2 渗透重力水的人渗深度
5.2.1 微观模型:Green.Ampt入渗模型
5.2.2 宏观模型:赵景波的化学元素淀积深度模型
5.3 强烈耗水层的分布深度
5.3.1 从蒸发角度看强烈耗水层的深度
5.3.2 植物的强烈耗水层深度
5.4 土壤干层的形成机制
5.4.1 薄膜水性质与土壤干层的形成
5.4.2 影响土壤缺水层形成和恢复的因素
5.5 土壤干层的环境效应
5.5.1 土壤干层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通道
5.5.2 土壤干层的存在加剧了局地的旱化
5.5.3 土壤干层造成植物群落的退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关中平原的植被建设
6.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6.2 关中平原在全新世大暖期的植被地带类型
6.2.1 土壤结构鉴别方法
6.2.2 全新世土壤微结构类型
6.2.3 土壤胶膜超微结构与矿物组成
6.2.4 土壤微结构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6.2.5 讨论与结论
6.3 历史时期关中平原自然环境的恶化
6.3.1 灾害记录可以作为反映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
6.3.2 宝鸡地区农业旱涝频度变化特点
6.2.3 宝鸡地区历史旱涝灾情的特点
6.4 当代关中平原的潜在植被类型与植被建设
6.4.1 当代关中平原的自然环境变化的背景
6.4.2 宝鸡和西安地区的干燥指数
6.4.3 关中平原水分平衡与植被类型
6.5 关中平原可持续的植被建设对策
6.5.1 关中平原可持续的植被建设的依据
6.5.2 关中平原可持续的植被建设的宏观对策
6.5.3 关中平原可持续的植被建设的微观对策
6.6 主要研究结论与未来工作展望
6.6.1 主要研究结论
6.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中国气候水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1.2.2 中国的植被地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1.2.3 土壤剖面水分分布格局研究
1.2.4 关于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研究
1.2.5 全新世黄土高原环境的研究
1.2.6 关于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对策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1.3.1 研究区基本概述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案
第2章 关中平原土壤的水分亏缺与恢复
2.1 土壤干旱的判定标准
2.1.1 土壤干旱
2.1.2 土壤水分有效性
2.1.3 土壤干旱的评估标准
2.2 关中平原土壤干层的发现
2.2.1 采样地点和方法
2.2.2 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
2.2.3 关中平原土壤干层发现的意义
2.2.4 结论
2.3 关中平原土壤干层的水分恢复
2.3.1 西安南郊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2 临潼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3 高陵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4 咸阳苹果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5 兴平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6 宝鸡人工林土壤干层水分恢复
2.3.7 土壤干层恢复的可能性与恢复深度
第3章 关中平原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3.1 关中平原土壤水分含量季节变化
3.1.1 宝鸡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变化
3.1.2 咸阳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变化
3.1.3 渭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变化
3.1.4 关中平原相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状况的区域变化
3.2 2005年西安周边地区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
3.2.1 西安南郊吴家坟2005年人工林土壤含水量
3.2.2 西安北郊高陵县2005年人工林土壤含水量
3.2.3 西安东郊灞桥区邵平店2005年人工林土壤含水量
3.3 关中平原土壤水分含量季内变化
3.3.1 中国梧桐林地土壤含水量
3.3.2 法国梧桐林地土壤含水量
3.3.3 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
3.3.4 雪松林地土壤含水量
3.4 关中农田干旱年与丰水年含水量变化
3.4.1 西安南郊农田含水量变化
3.4.2 蓝田杨家湾农田含水量变化
3.4.3 高陵钓鱼寨农田含水量变化
3.4.4 长安区农田含水量变化
3.4.5 关中丰水年麦地水分消耗
3.5 讨论与结论
3.5.1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3.5.2 不同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
3.5.3 丰水年之后人工林地和农田土壤水分恢复
3.5.4 贫水年与正常年份土壤水分的消耗
第4章 关中平原全新世的土壤水环境
4.1 研究地点、剖面选择和采样
4.1.1 研究地点概况
4.1.2 研究剖面分层、地层特征
4.1.3 研究地层断代依据
4.2 全新世土层CaC03含量变化
4.2.1 黄土中化学成分淀积的机理
4.2.2 CaCO,含量分析方法
4.2.3 全新世土层CaC03含量变化
4.2.4 全新世CaC03迁移深度及其指示的土壤水分带
4.3 关中平原全新世颗粒成分与土壤水环境
4.3.1 颗粒成分分析方法
4.3.2 颗粒成分在研究剖面中的分布
4.3.3 剖面中的粒度参数特征
4.3.4 颗粒成分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4.3.5 粒度参数特征指示的土壤水环境
4.3.6 全新世黄土L0的性质
4.4 讨论与结论
4.4.1 关中平原现代土壤水分带
4.4.2 关中平原现代土壤水分带和全新世土壤S0发育时的土壤水分带对比
4.4.3 主要结论
第5章 土壤干层的形成机制
5.1 土壤水分的剖面分布格局
5.1.1 土壤水的存在形式与垂直分布
5.1.2 土体剖面水分分布格局的概念模型
5.1.3 土体剖面湿度分布格局的类型
5.2 渗透重力水的人渗深度
5.2.1 微观模型:Green.Ampt入渗模型
5.2.2 宏观模型:赵景波的化学元素淀积深度模型
5.3 强烈耗水层的分布深度
5.3.1 从蒸发角度看强烈耗水层的深度
5.3.2 植物的强烈耗水层深度
5.4 土壤干层的形成机制
5.4.1 薄膜水性质与土壤干层的形成
5.4.2 影响土壤缺水层形成和恢复的因素
5.5 土壤干层的环境效应
5.5.1 土壤干层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通道
5.5.2 土壤干层的存在加剧了局地的旱化
5.5.3 土壤干层造成植物群落的退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关中平原的植被建设
6.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6.2 关中平原在全新世大暖期的植被地带类型
6.2.1 土壤结构鉴别方法
6.2.2 全新世土壤微结构类型
6.2.3 土壤胶膜超微结构与矿物组成
6.2.4 土壤微结构指示的土壤和土壤水环境
6.2.5 讨论与结论
6.3 历史时期关中平原自然环境的恶化
6.3.1 灾害记录可以作为反映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
6.3.2 宝鸡地区农业旱涝频度变化特点
6.2.3 宝鸡地区历史旱涝灾情的特点
6.4 当代关中平原的潜在植被类型与植被建设
6.4.1 当代关中平原的自然环境变化的背景
6.4.2 宝鸡和西安地区的干燥指数
6.4.3 关中平原水分平衡与植被类型
6.5 关中平原可持续的植被建设对策
6.5.1 关中平原可持续的植被建设的依据
6.5.2 关中平原可持续的植被建设的宏观对策
6.5.3 关中平原可持续的植被建设的微观对策
6.6 主要研究结论与未来工作展望
6.6.1 主要研究结论
6.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