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理学)
-
工匠精神读本刘胜初 编本书的编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通过工匠精神溯源、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三个部分,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工匠精神,感悟工匠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全书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过“人物故事”“小知识”“拓展阅读”“互动时刻”等板块,将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大国工匠的故事融入理论体系中,力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
从现象学到古典学朱刚 著暂缺简介...
-
管理类.经济类联考.老吕逻辑要点精编吕建刚 著《管理类、经济类联考·老吕逻辑要点精编(第7版)》由管综逻辑/数学/写作名师吕建刚精心编写、全力打造,是一本独具特色、高效实用的教辅书,适合管理类联考(199)和经济类联考(396)考生使用。本书分为基础篇和母题篇两个分册。基础篇对逻辑基本知识点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讲解,旨在让学生打牢基础。母题篇把全部逻辑知识点分为36个题型,进行强化练习,旨在逐一攻克考试题型。如此,基础篇和母题篇珠联璧合,由点到面,使考生稳扎稳打夺取高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颠覆了传统的逻辑体系,用简单的符号、口诀、公式等通俗易懂的方式破解难懂的逻辑奥秘,将复杂的逻辑考点公式化、模型化,帮助考生快速找到逻辑解题的切入点,简单轻松地学逻辑。书中还采用了热点趣闻等轻松活泼的内容巧妙解析逻辑“刁钻”理论,使本书更加趣味化、通俗化,贴近考生实际生活。
-
伦理学基础【美】拉斯·谢弗-兰多(Russ Shafer-Landau) 著,陆萌 译伦理学也许是与我们的生活离得*近的哲学领域。本书从伦理学三大主要分支介绍了其基本理论及核心问题。对于每一种理论,本书都从优势及问题两方面进行讲述,并构建逻辑论证予以证明。书中随时给出前后相关联处的脚注说明,书末附有进一步阅读建议书单与术语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伦理学入门教材。同时,本书作者向来以逻辑清晰、文笔生动著称,致力于向没有任何哲学背景的读者介绍伦理学知识。这使得本书做到了尽量少地使用术语,并以伦理学上的经典案例、历史典故或真实故事来说明复杂的理论,通过构建论证帮助读者批判性地思考道德问题,掌握可用于分析日常问题的工具。进行伦理学思考并不是在做无用功,而是让我们在思考如何生活时有章可循,更好地理解我们面对的问题,过一种好的生活。
-
西学中取倪梁康 编本书为专题译文集,全书根据文章内容的性质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现象学与哲学原典翻译,内容包括胡塞尔关于超越论现象学引论、苏格拉底-佛陀、静态的与发生的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的心理学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等的研究,海德格尔关于诗中的语言、科学与思义等的研究;下编为现象学和哲学研究文献翻译,内容包括黑尔德关于现象学的方法、对伦理的现象学复原、意向性与充实等的研究,舒曼关于胡塞尔与国家哲学的研究,图根特哈特的论道德的概念与论证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张鹏 著本书是一部以道德哲学为视角,对临终关怀进行比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术专著。首先阐释了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临终关怀的概念、本性、意义和模式,临终关怀的伦理资源、伦理原则、伦理价值,以及临终关怀的道德实践机理。进而,探讨了临终关怀的重要伦理实践问题,包括临终关怀与生死观、生命教育、家庭道德、医护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最后,提出了临终关怀本土化的伦理建构方案。
-
中国家规王爽,裴颖 著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家族长辈用来教导子孙后代、规范家族成员行为、处理家族事务的规则,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本书精选了数百条古代家规,从“修身有方”“处世有法”“持家有规”“言行有则”“人伦有常”“从业有道”等六个方面编录成书,以帮助广大读者汲取古人的治家智慧。
-
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过程研究鲁婷 著《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过程研究》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直接影响个体自伤的因素,并明确自伤行为的发生过程。《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过程研究》最终构建出自伤行为发生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对自伤进行干预时的要点。
-
简明逻辑[美] 德博拉·J.贝内特 著,刘新文,陈昭君,陈昭明 译逻辑是一门迷人的学科。对于希望自己可以合乎逻辑思考的读者,或认为自己是有逻辑的而想知道为什么他人是不合逻辑的读者,本书即为你们而写。 《简明逻辑》作者致力于以有趣而简明的方式讲述逻辑概念,特别是逻辑陈述的语言,并进而分析了逻辑语言与日常语言、常识、熟悉度和真理的关系,帮助读者明确在逻辑上犯错误的原因。 丰富的例子和谜题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这些来自日常生活和各类考试的例子和谜题便于读者学习如何使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逻辑发展史的介绍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通过了解逻辑的根源和演化,读者可以从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探究中直击逻辑的本质,跟随心理学家去发现在逻辑上出错的内在原因,并明确逻辑与数学、逻辑与计算机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获得明晰的思维以及看穿各种谜题的能力。
-
道德与解脱刘琳娜 著明代儒道释三教思想融合的大背景下,儒家士人对生死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王阳明承认“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将超出生死一念抬到了“尽性至命之学”的高度,与前代儒者“论生不论死”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也启发了此后中晚明“性命之学”的热潮。“儒学能否了生死”的问题成为当时学界论争的焦点。其中,“异人”邓豁渠批判“阳明良知了不得生死”,其学问以“先天后天不相联署”为特点,质疑儒家“落情识”,不能超脱生死。阳明后学耿天台则针锋相对地指出邓豁渠是“两截学问”,并通过论述儒家思想中“死而不亡”的境界,强调“吾儒自有死生之学”,他以“真机不容已”为宗旨,认为道德情感非情缘,响应邓氏的批评。而罗近溪又与耿天台的思想相呼应,他以“生生”为核心建构儒家性命之学,将人之性命与天地生生之德相统贯。从这场学术论辩中,可揭示明代士人如何在个人解脱意识和道德意识之间寻求平衡,建构新形态的儒家生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