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理学)
-
经济伦理龚天平 著《经济伦理:价值原则与实现机制》在深入反思经济伦理范畴的内涵,追踪经济伦理实现机制的思想,系统揭示经济自由、经济平等、经济公正、经济信任、安全价值、绿色价值等六大经济伦理价值原则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经济伦理实现的共识、制度安排、市场交换、资本节制、利益合作、主体调控等六大机制的内涵、意义及其建构方法,探讨了经济伦理实现机制建构起来后中国经济主体落实经济伦理将会导致的伦理经济、经济共享等优良后果。
-
当代中国伦理学李建华,周谨平,袁超 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需要保持开放的学术话语,广泛吸收、借鉴传统伦理与西方伦理体系的营养,使自己站在世界伦理学发展潮流的前沿。传统伦理和西方伦理都构建了各自的理论图式,反映出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环境下的道德镜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研究经验,以之为参照可以更为完整地把握人类道德生活脉络和规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传承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话语表达也一定要是“中国的”,从基本理论到原则规范都要是讲“中国话”,中国传统伦理的言说方式和现代中国的道德生活语言,都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学术语言,都应该能回应中国道德实践,能提升中国道德建设经验,能讲好中国道德故事,唱响中国道德“好声音”。《当代中国伦理学》在内容安排上是按照“专著”的写法,但又有“教材”体例的痕迹,并在规范体系建设上提出了“两个伦理原则”“三大伦理理念”“四个伦理道德规范”“六大伦理建设”,最后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作为“落脚点”。
-
尚力的时代之波李超 著“战国策派”是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学术共同体,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其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与理论极富个性,故而在诞生后就激荡出一股“尚力”的时代之波。“战国策派”不仅关注迫在眉睫的民族国家的救亡问题,更关心维系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启蒙问题。它既是对百年来启蒙与救亡时代主题的延续,也是对近现代中西与古今文化论争的回应。正是在对近代以来启蒙与救亡的探索中,他们展开了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研究。“战国策派”伦理思想的大特色在尚力,展现的是“尚力的伦理精神”。他们以民族国家为高的伦理价值目标,尚力的伦理精神,或者力之为德,是因为“力”是实现其救亡图存、民族强盛的手段和方法。“战国策派”力图通过对“力”的崇尚、把握、运用和拥有,实现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民族国家的伦理价值目标,从而使“力”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战国策派”的“尚力”主张是通过运用“文化形态史观”对“战国时代重演”的时代性质的判断而提出的,并认为“大政治观”是救亡图存之道。以救亡图存为目标,以中国化的“文化形态史观”阐明中国文化周期说,增强了国人抗战救亡的信念和文化重建的信心。以“战国时代重演论”培养国民“战”的意识和精神,其深意在抗战建国,迎接文化复兴的第三周中国文化。“大政治观”包含唯实政治和尚力政治,是“战国策派”找寻到的救亡图存之道。文化形态史观、战国时代重演论和大政治观是“战国策派”伦理思想的三大理论前提。
-
贵港客家孝道文化与乡村秩序黎莹 著从《贵港客家孝道文化与乡村秩序》选题的创新性上来看,该著作通过透析客家人深厚的孝道精神,归纳出孝道是宗族“繁荣”的根、是家族“团结”的本、是乡贤“回流”的力。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中国社会中,孝道文化发挥着应对老龄化的积极作用,该选题为农村的文化道德建设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其次,从著作理论的创新性上来看,该著作采用社会控制的理论视角对客家人的孝道文化进行研究,并尝试将孝道精神上升到信仰层面,以强化孝道对人、对乡村秩序的正向影响与延续意义,其通过研究得出的“宗族孝道与宗法秩序”“家族孝道与礼治秩序”“乡贤孝道与法治秩序”三组相互影响、相互循环的对应关系等在理论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新意。再者,从著作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上来看,该著作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其自身与以往偏重于白描式或偏重于数据的相关研究相比,更具可读性与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
祖宗的叮咛邱甫田,温云远 著家训族规在客家族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族谱都载有或祖训,或家训,或家政,或治家格言及家规、族规、宗规、祠规等训诫条约,人们习惯把这些统称为家训族规。家训族规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和为人立身处世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与弘扬客家族谱中家训族规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及和谐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选编客家族谱博物馆馆藏百家客家族谱中的祖训家规,并对其进行简要的校注,以便读者学习和阅读。同时,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对极少数有明显不合时代的内容进行了删除。
-
诡辩与逻辑华玉洪,华丽 著诡辩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的事情,如何认识诡辩手法、掌握驳斥诡辩的方法,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的沟通技能。《诡辩与逻辑:发现诡辩者的逻辑漏洞》一书,介绍了诡辩的源流,诡辩在逻辑上的取巧形式,以及逻辑的基本形式与各种变形。学点逻辑学,了解诡辩术。
-
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前瞻北京大学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 著新的科技发明总会带来世界整体图景的深刻转变,会广泛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模式。在充分享受机器人带来的各项福祉同时,我们急需仔细分析并审慎应对机器人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今天,机器人带来的伦理挑战不再是科幻电影和文学作品玄想的主题,而已然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国际上机器人主要研发国家和地区(美国、英国、欧盟、日本和韩国)都无一例外地开始采取主动措施,制定机器人相关的伦理框架、指南或标准。为了促进中国机器人业健康发展并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在机器人伦理规范制定工作中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受中国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委托,北京大学哲学系承担并制定了《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前瞻》(2019)。这是中国一份关于机器人伦理监管的系统性研究。它无意于成为中国机器人业科技创新的桎梏,而是要推动伦理价值以前瞻性方式呈现在未来机器人的设计之中。本书提供的机器人伦理标准化体系,由中国优化共生设计方案(COSDP)和相应的实施方法共同构成,它既植根于中国多元的文化传统资源,又广泛吸纳现代人类价值和其他文化的伦理观念。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卓越的机器人技术设计和研发来优化世界共生秩序。
-
汉传因明知识论要义姚南强 著本书是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传因明知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因明为古印度的逻辑学,它与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工艺历算学)、医方明(医学)、内明(各学派自己的学说,对佛教来说则指佛学)合称“五明”,是古印度的五门学科。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指显明、知识、学问,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工具之一。 汉传因明有丰富的知识论思想,玄奘为汉传因明开宗立轨,在知识论上著有《成唯识论》,主要承续了护法一系的“有相唯识”说。汉传因明的知识论是以唯识义理来诠释知识论,如以“三能变”分化出认识主客体,进而研究主客体分化的“分”说(从一分说到四分说),研究八识、五心、五十一心所与二量的关系,关于能缘、所缘、量果的关系,关于自相、共相的界定,多重真谛论等等,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汉传因明知识论的源流和主要义理。
-
中国逻辑的汉语视界王克喜中国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源流,由于此三者逻辑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逻辑发展的风貌并不接近相同。本书旨在从古代汉语(汉字)对汉民族思维的样式的影响上探讨由此影响而导致的中国逻辑的独特面貌,表意体系的文字、汉语的语序、系词发展的迟滞以及词法句法的同构等特征都对中国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中国逻辑不同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某些特点。
-
从模态的观点看张力锋 著,张建军 编《从模态的观点看》是作者关于模态问题及其应用研究的论文自选集,分别从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和宗教哲学等三个视角探索“模态”这个当代哲学的重要议题。全书既注重挖掘模态逻辑语义学的不同处理模式,探讨在这个维度上“必然”“可能”诸模态及其衍生物严格指示词、可能世界等面临的各色问题及解答,也在直接指称理论和描述理论激烈争论的语言哲学大背景下,将研究推进至更为根本的形而上学层面,建立模态与本质、形式、质料等基本形而上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从模态的观点看》还深入考察了模态在宗教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利用模态的逻辑哲学研究成果,评估本体论证明、全能悖论、全知和自由意志问题等当代宗教哲学的热门话题,由此也彰显出模态议题的丰富内涵与旺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