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理学)
-
自然化的意义鲁艺杰 著传统意义理论困境重重,20世纪中后期,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进化生物学等科学实验新成果为意义理论带来了新的世纪图景、概念工具与研究方法.意义问题研究自然化运动兴起。本书对认知科学进路与进化生物学进路下的意义建构系统做出探究,论证“自然优先”的合理性,进而探讨两条进路的分歧与融贯、继承与超越,为语言、心智、世界间关系这一传统哲学问题提供新的线索。
-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伦理问题研究樊小贤 著本书是以生态伦理学视域对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的基本伦理问题进行的释解与探究。内容既包含道德哲学的慎思明辨,也涉及应用伦理的现实考量;从文明与生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出发,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依循境遇——情感——信念——态度——行动的逻辑进路,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改变的伦理观念和行为态度;对生态伦理规范的构建做了深入研究与探索,从生产、生活、交往、合作等不同领域构设了相应的规范要求,并提出了付诸实施的路径选择。
-
道德评价及其不对称性王涛 著这是一部关于道德评价极其不对称性研究的学术专著。道德悖论背后就是一个道德评价的不对称性问题。从大处看,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澄明,将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直接威胁伦理学的存在基础。因此,对道德评价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以道德评价及其不对称性为中心,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概念的辨析,探寻道德评价及其不对称性的原因(逻辑基础、现实基础),并结合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及德性伦理学等学派特点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综合评判,以指导人们规避道德相对主义、绝对主义陷阱,实现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不对称性。
-
唐君毅人生哲学唐君毅 著本书收录作者三十岁左右所著《人生之路》十部曲中的五部,包括《生活之肯定》《心灵之发展》《自我生长之途程》《人生的旅行》(哲学童话)和作为《人生之路》很后一部的《心理道颂》。五篇文字风格、体例相近,更多是以文学化的语言讨论人生诸多问题,但又不失哲学思考的智慧,在综摄中西方各种人生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自己的生命感悟,将理论化为当下的真切体验,重在肯定人生的正面,彰显人生的真善美圣,直陈人生的理趣。
-
唐君毅人生哲学唐君毅 著《人生之体验续编》辑录作者连续七年写成的七篇论文,意在为《人生之体验》续篇。两书在思想上有一致性,但《人生之体验》更重在对人生正面及向上性的肯定,以求超拔于现实烦恼之外,因此多在自勉而无心说教;而《人生之体验续编》则更能正视人生之反面及艰难罪恶悲剧等,意在转化阻碍人生之上达的反面事物,以归于人生正道,引导人生由平日所周旋应对的流俗中超拔而出,实现自我生命的提升,既在自勉,亦有说教。《病里乾坤》是作者于一九六七年二、三月在日本治疗眼疾期间,于病榻上再次深刻反省生命存在的与苦痛而写。与《人生之体验续编》一样,是关于生命负面的恳切反省与体验之作,可视为《人生之体验续编》的再续编。
-
威廉·詹姆士道德哲学文集[美] 威廉·詹姆士 著,林建武 译威廉·詹姆士(也译为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美国哲学乃至整个现代西方哲学中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书力图对詹姆士哲学的角色定位、在当代学术语境中研究詹姆士哲学的意义以及研究詹姆士哲学的路径等进行简单的介绍,希望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詹姆士哲学的文本,更充分地把握詹姆士哲学的学术主旨,更全面地评判詹姆士哲学的学术价值。
-
唐君毅人生哲学唐君毅 著本书辑录了作者有关青年读书、治学及为人的一些论著,均写于一九五二至一九五七年间。作者立足于个人的经验体会,总论人生、读书、问学与中国文化等,以激励青年发奋读书做学问,成就自己,同时开拓中国文化的前途。
-
唐君毅人生哲学唐君毅 著本书包括两部分,部《物质、生命、心与真理》是作者三十岁左右所著《人生之路》十部曲的一部,以自然为中心,从物质、生命论到人心与心之求真理;第二部为《人生与人文》,是以人自己为中心,而从人心论到人生与人文。前者是对话体,后者是论述体与抒情兼说理的韵文体。全书之意在于,使人对自然宇宙人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并对人生、人文形成高远阔大的理境和崇仰之心情。
-
道德自我之建立唐君毅 著本书是作者三十岁左右所著的《人生之路》十部曲中的三部,分别是教训体的《道德之实践》、默想体的《世界之肯定》、描述体的《精神之表现》,以及随笔体的附录《人生略赋》。在这三部中,部说明道德生活之本质,第二部说明道德自我之根原——心之本体的形上性,第三部说明此心之本体即充内形外的精神实在,既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生活而又表现于现实世界、现实生活。本书各部,文体相异,义蕴相贯,互相照应,以表示一中心观念,即超越现实自我,于当下一念中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以建立道德自我。
-
实用主义伦理学新解郦平 著本书以当代实践伦理研究现状为背景,以世界性和中国性实践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对杜威实践观的精准考察,指出中国学者深受实用主义之名的影响,主要从实用或效用等工具性层面理解杜威的实践学说,忽视了其实践观是对亚氏的德性实践论、密尔的功利实践论和康德的义务实践论的批判性整合,未注意到杜威从人之特有功能视角所理解的实践既是一种制作、生产、技艺性实践,也是一种精神、观念、伦理性实践,它既关注实践者的主体精神,也彰显着实践环境的客观性状。由此,本书提出杜威的伦理学可称为功能实践伦理,其可被归属为一种整合性的规范伦理学,因为,他不限于伦理现象的描述,也不限于道德概念的证成,而是提供一种不断演化的情境性、实验性、探究性且趋向于引向某种实践规范的方法;他将善与应当、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自然满足与道义之善相融合,改变了传统伦理学尤其是目的论与义务论的二元对立,丰富了规范伦理学的发展,推进了道德哲学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