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理学)
-
性别差异伦理学朱晓佳 著《性别差异伦理学:伊丽格瑞的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试图以五章来完成对伊丽格瑞“性别差异”思想的探讨。第一章主要介绍伊丽格瑞定义的“性别差异”概念,以及梳理该概念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伊丽格瑞关于女性主体身份的论述,这也是对女性自身的本体论探讨。第三章介绍性别差异的语言学和政治实践。第四章论述伊丽格瑞对其伦理学进行的构建——性别差异伦理学。第五章阐述差异伦理学在当代伦理学中的意义和对中国女性主义哲学发展的影响。
-
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樊浩,王珏 等 著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东南大学道德发展智库已经完成三轮中国道德国情调查(2007年、2013年、2017年),四轮江苏道德省情调查(2007年、2013年、2016年、2017年),结集出版“中国伦理道德国情数据库”系列,包括“江苏省道德国情数据库”、“中国道德国情数据库”、“道德国情比较数据库”、“道德国情调查资料”等,以服务政府决策、大众需求和理论研究。
-
在心灵最深处遇见哲学(美)斯科特·塞缪尔森《在心灵深处遇见哲学》是一本生动的哲学书,作者斯科特·塞缪尔森现执教于美国爱荷华州科克伍德社区学院,因其在哲学普及方面的贡献,获得2015年希特奖。他认为哲学是我们深刻的人生探索,是任何人都可以过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接触到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和各式各样的苦乐人生,从中看到了一场又一场鲜活的哲学旅程。他把哲学从高等学府的象牙塔中拿出来,从教授专家手中拿回来,摆在了人性中心的位置。全书从哲学的开端讲起,从作者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互动为背景,描述他们如何努力奋斗,克服日常生活的障碍,并从中探究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观点与经典哲学作品如何呼应现实。 本书没有传统哲学书的晦涩和高冷,字里行间充满生活的气息和人文关怀,既接地气又温暖人心,是一部难得的哲学普及读物。
-
智力阶梯朱扎摄类学是藏传因明学(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习者培养锻炼智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该书中作者积30多年高中因明学教学之经验,通过对传统摄类学的反思和探索写成。深入浅出地讲清“古因明五支作法”向“新因明三支作法”的复杂嬗变过程;抢先发售在“辩论方式”和“逻辑关系”中利用图表法进行形象展示,对初学者将有极强的启迪引导作用。
-
道德原则探究(英)大卫·休谟《道德原则探究》中的大部分原则和推理,之前已发表于一部名为《人性论》的三卷本著作中,这部著作构思于作者大学毕业之前,撰写和出版于其后不久。发现这部著作并不成功,作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于将其过早付梓,因而现将其全部重写为以下的章节,希望能够纠正先前推理中的一些失误和表达上的一些更多的失误。然而,有些曾撰文对作者的哲学思想惠赠回应的人,却对这部作者本人从未认可、年轻时的青涩之作不遗余力大加挞伐,且屡屡以臆想之己长攻他人之短、胜人一筹。这种做法与一切公平公正法则大相背离,是抱有偏见、头脑发热的人自认为有权使用的那些诡辩伎俩的一个有力例证。因此,作者强烈希望读者能够仅将以下的章节视作包含了作者的哲学情感和哲学原则。
-
素书(西汉)黄石公《素书》是一部为能人志士而写的书。对于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如何掌握道德与谋略的关系,这部书均有提及。书中讲述了诸多天道、人道。其以格言形式表述的大智慧,以之修身,可明志益寿;以之治国,可位极人臣;以之经商,可富埒王侯;以之治兵,可百战不殆。《素书》原文并不长,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其词句精简,字字句句都蕴含着异常深广的道理。鉴于此,编者在整理这部古籍时,除采取逐句翻译的方式外,还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增加了“注解”和“鉴读”两个版块,并且在正文前加入“素书原序”一章来帮助读者理解。
-
逻辑学杨红玉本书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和麦加拉-斯多噶学派的逻辑思想,厘定出传统逻辑的基本面貌;通过分析弗雷格和克里普克的工作,揭示现代逻辑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脉络;通过对比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揭示形式逻辑的核心机制和原则;通过回溯培根的归纳法和当代非形式逻辑的发展,分析了非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特征;通过对比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来分析逻辑学的未来发展态势。关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关系,一旦脱离开当下问题发生的具体社会语境,而从逻辑发展的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会看到另一种面貌。
-
《哲学与人生》活动设计郑慧仙暂缺简介...
-
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沈杰《青年世界的社会学洞见》探讨了青年的发生学、青年社会角色的历史演进尤其从青年与社会互动关系主要型构的视角,它并未囿于青年社会学,而时常展现为一种基于社会理论层面上的考察。在呈现逻辑与历史一致性的过程中阐述了如下主要领域的内容:现代性进程中的青年发生,社会学对于青年的聚焦,青年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域,青年社会化作为社会传承的机制,凸显能动复杂表征的青年文化,作为社会运动的青年运动,青年世代与社会变迁的互构,成为社会更新机制的社会青年化,后现代语境中青年概念的重构。
-
文学、社会与传媒赵长伟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认为,记忆、传播、哲学是互相等同的概念,它们指向的都是人类交流共享的一种全新意识和真正体验。《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通过界定洛文塔尔关于资产阶级文化概念的内涵考察他以资产阶级经典文化概念为中心构建现代文化批判模式并展开传播的人文主义研究维度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分析这种“历时”的社会学解释模式与阿多尔诺以审美现代主义为中心的“共时”的解释模式相比较的理论优势何在以及这又如何影响洛文塔尔对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下结论。《文学、社会与传媒: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哲学研究/批判理论研究丛书》试图考察洛文塔尔思想中的后现代主义萌芽尤其是重点分析它如何将后现代性视为一种伪哲学倾向,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工具性相对主义”从而深入批判反人道主义、非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传播思想以及背后的理论动力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