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道德何以可教?沈云都 著《道德何以可教?:生成论道德学初论》从近代道德哲学在认识论上的困境开始,检讨了休谟以降西方思想家对道德何以可知、道德是否统一、如何理解道德的主体“人”三个问题的隐含的回答,特别是指出马克思哲学思想包含着真正解答这三个问题的可能性,从而证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与马克思思想的深刻历史继起关系。
-
爱与生死汪丽华,何仁富 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智慧学:生命智慧与自我价值、青年学:青年德性与青年学问、爱情学:爱情哲学与爱情道德等。
-
伦理化管理孟昭武,吕学芳 著从管理学发展的历程看,就是从古典管理走向现代管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管理的主体是人,现代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重视人,倡导“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其中就贯穿着伦理化的内涵和准则。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和探讨现代行政发展伦理化新趋势
-
成为你自己杨伟成 著《成为你自己》为励志类读物,是“做更好的自己”系列丛书中的一种。全书从确定目标、采取行动、坚持到底、勇敢超越、成就自己5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如何确立人生目标,锁定方向,分段推进,如何提高执行力超目标迈进,如何以信念作为支撑坚持到底获得成功,如何从失败中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
闭上眼睛才能看明白释颢 著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为了解决都市人的困惑,《“闭上眼睛”才能“看”明白》选取了感恩、知足、宽容、珍惜、淡定、挣脱、放下、活在今天等方面内容,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阐述了如何让人们摆脱心理压力、心理空虚,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等道理。希望通过书中深入浅出的道理,帮你消解心理的困惑,帮你找到快乐的秘诀。而当你懂得了书中的这些哲理,你会发现,生活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正如哲学家所说:“人的命运就握在自己的手里。”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必须靠自己。而要想让自己走一条幸福的捷径,摆脱世俗的困惑,人就必须懂得闭上眼睛看世界。其实,生活很简单,只要你能静下心来,闭上眼睛好好审视一下这个世界,那么你就会明白。闭上眼睛看到世界,看到自己,看到他人,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五光十色……
-
品位决定你的地位费云帆 著品位是一张通行证。有了高尚的品位,就等于选择了一种高尚的生活。品位有内在和外在之分。表面的品位很容易做到,难的是由内而外的品位。这不仅需要你用高品位的眼光打理生活,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唯有如此,你的人生才更有内涵,生活才更有质量。通过很多的事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品位决定你的地位。这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一个谁都无法否认和回避的人生潜规则。《品位决定你的地位》正是围绕这个话题,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让你能享受高品位的人生。
-
你是百分百的自己薛冰 著《你是百分百的自己》以《家业长青之道》课程演讲稿为基础整理增修而成。婚姻、教子、孝养老人、工作,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功课做得好,受益的是自己。同时,自己又是一切的根,婚姻、家庭、事业都是从根本衍生出来的枝叶花果。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应我们的要求赴约而来,我们是自己人生百分百的责任者、创造者、承担者。做百分百的自己,老老实实“向内求”,开启智慧,是人生迈向幸福与喜悦的唯一之路,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
灵魂的最高处(英)亚瑟·本森 著“我热爱生活,但没有成为它的奴隶;我向往自由,但它并没有成为我的羁绊。”“相比起那些忙于奔走应付各种社交场合的人,我更喜欢独自一人对着皎洁的月光,默默地品味思想,让精神与心魄碰撞出一次次火花,迎接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思想浪潮的冲刷。”诸如此类精彩的话语,在亚瑟·本森的著述中俯拾皆是。立足精华读本,《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精选了亚瑟·本森优秀作品中的精彩篇章编译成集,在本书中,亚瑟-本森结合自身经历,以理性的思维和生花妙笔,对于人生各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看法。希望这些穿越古今的经典话语,能激励浮躁世界中的我们静心思考人生,反省内心。
-
孝道智慧付开虎 著《觉悟系列智慧丛书:孝道智慧》讲述了,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作为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一直以来被人们所传承和颂扬,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孝蕴藏着强大的道德智慧,不仅是对个人品质、品行、品味、品德、品格的规范化约束,还是对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所进行的全面管理。
-
知识与伦理的形上学基础郭沂,蒙培元,陈炎 编《知识与伦理的形上学基础》是一部由中德学者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的文集。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德国柏林、法兰克福、海德堡以及韩国首尔大学,就来自中国北京的哲学家郭沂教授提出的道哲学理论体系与思维方法展开深入讨论,对当今时代如何奠基知识和伦理的形上学的基础提出不同意见。中国学者认为,进入全球化时代,各国在热情拥抱全球化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本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民特性,构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特色的形而上学。德国学者围绕中国新的形上学何以可能的话题,提出各自主张。这是一次深入的学术对话,更是一种中国声音走进西方的实际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