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德)康德 著,苗力田 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世纪文库》编著者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虽然它的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此书由苗力田教授从德文原本译出,现被选为《袖珍经典》的一种。全书包括译者的一篇长序,可作为康德原著的导读,同时还选了英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H.J.帕通的“论证分析”作为附录,逐段解释、分析,大大降低了阅读康德原著的难度。
-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著《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发表的第一部理论著作,首次出版是在1759年。之后作者又对这本著作进行了多次修订。全书用平实的语言,论述了同情、自尊、正义等一系列人类正面情感的由来,以及它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亚当·斯密对于人性中真善美一面的解读,超越了时间的影响,《道德情操论》对于身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仍旧是一部能带来心灵震撼与洗礼的著作。
-
人向自然的生成曹孟勤 著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作为当今世界发生的一个严重事件,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切。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在世生存,使得当代人不得不对生态危机问题做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回应,以求化解由生态危机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人们寻求医治生态危机各种药方的过程中,反思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关键所在,只有对生态危机做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合乎实际地对生态危机进行治疗。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人们对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了种种探索,提出了人口过剩说、技术滥用说,生产无度说、消费过度说、文化危机说、价值观扭曲说,等等。然而,笔者认为,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危机,而人性危机则是人在自然面前迷失了自我。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需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人在自然面前的解放是找回人的真实自我,向自然生成自己的本质。古代人将自然界视为神圣的,人成为自然界的奴仆;现代人将自然界视为无魅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然而,无论是人是自然界的奴隶,还是人是自然界的主人,都不是人类的真实自我。真实的人类自我是人与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统一,人与自然界在本质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向自然的生成是以生态劳动为中介的,正是在“物质变换”的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进入到自然界,自然界的本质进入的人自身,从而完成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人向自然生成之后,一方面为生态伦理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凸显了生态伦理的新内涵:人与自然界的权利与义务的交换;另一方面确保人在自然世界面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即由征服自然的自由走向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由,最终担保人们能够合乎人性的,即合乎真善美的方式进行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
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料与案例选编陈平 主编,刘美红 副主编本书共四章。第一章摘录名人有关音乐的论述,第二章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选编了一些关于艺术教育的政策文件,第三章收录了一些艺术、音乐界人士的条例,第四章收录有关艺术的法律法规。本书对音乐院校学生加强自身道德、法律修养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
道德情操论(英)亚当·斯密 著 李伟霞 译在《道德情操论》中,他立足于同情的基本原理,对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作了精辟入里的阐述,并对道德评价之原则等各种美德特质进行了精彩说明,同时也评价了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为西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促进人类进步与和谐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
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 编《新伦理学教程(第3版)》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集体主义原则有新的诠释。认为集体主义是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本质上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即部门、团体、单位)与国家利益之关系。强调三者的结合、简言之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结合,即“公私兼顾”。而不是“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无条件地服从”是特殊情形,“兼顾”才是普遍现象。第二,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独到阐发。认为“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它便是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的总括词,是一切道德之根、之母。“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是“平等、互助”的道德,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其内涵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一致,利己和利他的整合,为人民服务是新道德,是有别于一切旧时代的道德的全新的道德,是社会主义独有的道德。第三,在伦理学界首次撰文阐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性质,即集道义伦、功利论与德性论于一身。它是一种全新式的规范伦理学。第四,对古今道德层次有特殊见地。首先是传统伦理文化的主流派,即儒家伦理、道德的层次,从道德规范、道德行为、道德理想、道德人格四方面,深入地研究,并分析了它的层次性问题。第五,认为普世伦理是存在的,然而它不可能单独存在,只能存在于特殊的伦理之中。 第六,对“官员”道德的研究,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七,伦理学研究的方法。倡导反教条主义、反绝对主义、反独断主义,主张“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新伦理学教程(第3版)》由魏英敏主编。
-
汉代孝子图与孝道观念黄婉峰 著汉代墓葬环境中的孝子图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孝子系列图像,一定程度上是汉民族童年时代孝义“性格”的写真。它们从不同层面彰显庶民孝养之义,体现了先秦两汉民间孝道的朴素理念与核心内容,在中国古代孝道观念发展史中具有经典意义。《汉代孝子图与孝道观念》剖析孝子图初始阶段的民间性与伦理性,揭示其与文献记载有同更有异的特色所在,丰富与深化了汉代乃至中国古代孝道观念的内涵,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
-
现代伦理本真性思想的道德哲学研究赵波,王强 著《现代伦理本真性思想的道德哲学研究》由赵波、王强著,是从现代性的多元可能性的另一基础——本真性,对现代性“主体”行动价值“合理性”的哲学基础的反思,从而在“主体间”、“善的生活”、“个体认同”、“相互承认”的“行动者(Agent)”话语体系中重构现代道德哲学。因而,这一研究思路的展开是在反思现代理性主义规范论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德性论进路,并将其理论的建构方法应用于现代伦理学诸体系,从中甄别和梳理出“本真性”伦理学体系本身。当然,研究并不只是到此为止,而是继续反思,对现代“本真性”道德本身的反思,尼采、阿多诺以及泰勒都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资源。从而,思路至此才形成一个反思现代性道德“整全”的视野,这也符合“本真性”思想的本意和初衷。
-
名家论坛曾仕强 著儒家经典《孝经》分为天子、诸侯至庶人等十八章,把孝道应用在社会各阶层。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提出孝是诸德之本。《名家论坛:孝就是道》作者通过解读《孝经》,讲述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合乎自然的道理,为做人的根本。指出现代人对孝道文化的误解和扭曲,反思现代人行孝时存在的问题。讲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文化,为什么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道文化的培养和传承等。启发现代人应实践孝道,以孝为本,来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平天下。
-
黄宗羲伦理思想的主题及其展开黄敦兵 著《越文化研究丛书:黄宗羲伦理思想的主题及其展开》为第一部尝试系统探究黄宗羲伦理思想之专著。《越文化研究丛书:黄宗羲伦理思想的主题及其展开》将黄宗羲伦理思想分为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理想人格、修养论等具体实践伦理层面及道德修养工夫论、心性论等伦理形而上学层面,这是两个相互贯通的层面。作者力图疏释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连,从而突出黄宗羲伦理思想的“实践”性品格及经验论取向,认为黄宗羲伦理思想某种程度上走向了通过“豪杰”人格理想与“治天下”的“事功”来建构“道理平铺”的伦理世界,代表了明清之际伦理思想的某种转向。黄宗羲伦理思想对型塑现代诚信伦理,推进当前政治文明建设,提升现代中国民间力量的民主观念、民主参与意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