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学)
-
个体主义陈玲丽 著《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结构及跨文化研究》通过厘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实质内涵,把握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结构,以区分参照对象(即集体)的视角,将“自己”设为参照对象之一,进行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的编制,这种研究处理是相关研究的一个创造性突破。《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结构及跨文化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中西方被试进行测量,深入探讨并揭示中国人是否是集体主义的、以及中西方被试在个体主义一集体主义上的差异的具体表现,为理解中国人的性格,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积累实证依据。两个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人既是集体主义的,又是个体主义的,表现出双元文化取向、西方人则是个体主义占主导(2)文化间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上的差异,会随着参照对象的不同而改变《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结构及跨文化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僵化的二元对立,为双文化/多文化心智的建构开启了空间,也希望能为国内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与突破提供参考和借鉴。
-
理性的权威(美)内格尔 著,蔡仲,郑玮 译如果真有理性这样的东西存在,它一定是普遍的。理性必须反映其有效性不依赖于我们观点的普遍性准则——对于这些准则来说,任何具有足够智力的人都应能够认定它们是真的。但理性的这种普遍性正是相对主义者与主观主义者所力图否定的,主观主义并非仅仅是一种不重要的智力潮流或理论时尚的标记,它被用以歪曲论证并贬低其他论证的主张,而且相对主义思想方式的不断扩展也使得公共话语变得越来越困难、陷入越来越不具有创造性的危险境地。在《理性的权威》一书中,托马斯·内格尔针对主观主义的攻击为理性作了持续的辩护,并从语言、逻辑、科学、伦理学等方面对相对主义的主张进行了系统的反驳。他表明就关于任一思想形式的客观有效性的争论而言,理性的权威必定存在于某些关于事物是如何的勿庸置疑这一思想之中,对此我们并不能从外部将其看成仅仅是心理学的倾向。本书为关于这一特别重要问题的争论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并将在哲学界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
-
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 著《乐育堂语录》是一部丹经著述。清朝道咸年间,黄元吉先生为门下弟子在“乐育堂”讲解丹法,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辑成篇,分为四卷,取名曰《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可谓是历代丹经中罕见的通俗著述。它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通俗而已,而在于明示大道真传。并且将丹道修炼付诸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不回避现实生活,不尚空谈,这可以说才是真正的不凡价值。
-
道德情操论(英)斯密 著,赵康英 译《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全译本)》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作了探讨。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入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和谐的发展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人生智慧丛书:道德情操论(全译本)》(1759)是和《国富论》(1776)同样齐名的亚当·斯密的经典传世之作。本书首次出版于1759年,在斯密去世前共修订过六次,在当时就有非常大的影响。
-
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杨怀中 著《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人手,着重研究科技伦理思想的历史嬗变、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的精要所在、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等问题。通过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辩证关系的分析,强调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也是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实验,并从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向度、科技文化尤其是科学精神的伦理意蕴等视角,深刻揭示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本质及其表现。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互动系统及其运行机制,探讨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的基础、原则及趋向,进而提出了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互动系统建构以及当代中国科技伦理建设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
心灵之光(葡)亚历山德拉·索尔纳多 著,苗华建 译《心灵之光:困惑·寻找·回答》是一本享誉欧洲的人生指南书,文本采用条目警句的方式,荟萃了西方古典智慧,涉及了人的一生的基本哲学或生存问题,如宽恕、无条件的爱、内疚、损失、感激之情、风险、保护、宽恕、感恩、丰盈、损失、知音、情绪上的障碍、人际关系、人生意义,等等。在《心灵之光:困惑·寻找·回答》中,作者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关于以上人生问题的完善的指导,对于生活,哪怕你充满疑虑,读完本书,或许至少忧郁的心情将有所改善,或许这本书还可以带领读者找到生命的价值真正路径和入口处,重新认识自己。
-
优雅的人生艺术·我生有涯意无尽孙银芳 编《优雅的人生艺术·我生有涯意无尽:梁漱溟人生的艺术》收录了梁漱溟先生对于人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进行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由生命的信念,生活道德艺术,心态调整与感触,理性、文化与宗教,佛理陶炼人生共五部分组成,涉及到的主题有人生的意义及态度、欲望与态度、人生观、道德观、儿童心理及青年修养问题、朋友与信用、择业、中国文化问题及构造问题、求学与不老、成功与失败以及谈佛、宗教等方面,合理而集中地将梁漱溟的人生思想淋漓展现。。《优雅的人生艺术·我生有涯意无尽:梁漱溟人生的艺术》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其一生精华作品的集萃。
-
相约在微博卢一鸣 著《相约在微博:弗洛姆爱的艺术》根据弗洛姆关于爱是一门艺术等一系列观点,选取他书申的精彩语录,进行解读,与大家在学习爱这门艺术上共同前进。《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收录了《责任心,爱情的另一面》、《 爱他,就要尊重他》、《按照本来面目看待他》、《 让对方按照本性成长》、《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 、《客观才是爱情的标尺》、《在爱中学习爱》、《 我们想要逃避孤独》等文章。
-
优雅的人生艺术·人生的五个问题孙银芳 编《优雅的人生艺术·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收集了安德烈·莫洛亚对人生、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些沉重的命题在作者的笔下显得举重若轻,雅致隽永。他用清新的语调、诗歌般的语言描述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五大人生问题:有赖以生存的婚姻、家庭;如影随形的幸福、友谊;深入浅出的生命、死亡;超越生活的道德、艺术,和让我们陷身其中的经济与政治。在每一个问题的解答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莫洛亚机智诙谐的生活艺术,就像作者本人一样,是一位用诗意话语记载伟大深刻思考、用精妙语言解释生活智慧的伟大艺术家!
-
优雅的人生艺术·淡然的人生不浮躁孙银芳 编不少人追问“幸福是什么?”在这个物质充裕、精神恍惚的时代,关于幸福的界定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幸福似乎就围绕在我们身旁,简单的触手可得,平凡的招之即来,然而,试问现实中的人们,又有多少人承认自己已经领悟了幸福的真谛,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幸福是无形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觉。《优雅的人生艺术·淡然的人生不浮躁:周作人幸福的艺术》收集了周先生生前的一些散文名著,有平和淡雅的闲适小品、信手拈来的斋中顿悟、自由朴实的生活艺术和雨天静默的浩渺遐想,作者把现实中的不幸通过手中的笔融化在自己的散文里,从而流露出浓浓的幸福感,有甘甜如饴的《初恋》、小中见大的《上下身》、抒怀英雄主义的《伟大的捕风》,还有故作荒诞的《碰伤》。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在周先生如春风拂面的文字中找寻离失已久的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