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法)让·鲍德里亚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
自然主义与存在论威尔弗里德·塞拉斯 著,王玮 译本书为分析哲学中的重要著作,主要内容是塞拉斯1974年5月在芝加哥大学的约翰·杜威讲座,其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过去30多年对存在论、语义学和心灵哲学的一些观点。讲座聚焦抽象实体的存在问题,沿着自蒯因以来当代存在论问题的量化进路,论证量化和虚类策略不承诺抽象对象和非对象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塞拉斯考察论证有关抽象实体的谓述表达式及其真正功能可有可无,从而断绝了真与抽象实体的关系。同时,与谓词相关的意指语境也不是将一个表达式关联一个抽象实体,而是将一个表达式进行功能归类。这样,语言行为本身的意指和意向性不再依靠形而上学的抽象实体。这些观点相互关联,融入到一幅自然主义存在论图画中,其中并非真的存在抽象实体,抽象实体其实是语言实体。
-
欲望社会彭均国 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学界齐泽克思想研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齐泽克意识形态功能思想进行文本与逻辑上的梳理、运用与评价。本书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挖掘齐泽克意识形态思想的功能价值,并将其放入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现实领域来解读,试图以一种合理的阐释方式来揭示齐泽克意识形态思想背后所隐藏的功能价值并予以客观评述。全书共五章,以齐泽克意识形态思想为基本内容挖掘其中的功能价值和构建基础,从缝合、表征和重塑三个方面来搭建意识形态的功能内容框架;从认同、移情和信仰三个方面来阐释意识形态功能的保障机制;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点,对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功能思想进行合理定位,分析其中利弊,并阐明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
-
启蒙之梦安东尼,戈特利布 著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西方哲学史的故事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安东尼·戈特利布做到了。他认为在西方哲学迄今2500年历史中,有两个极其活跃的爆发期,每个时期有150年左右。第一个时期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雅典,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公元前4世纪末,作者就此写成了《理性之梦: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哲学史》;第二个时期在北欧,在欧洲宗教战争爆发和伽利略科学兴起之时,这个时期从17世纪30年代延伸到18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大革命前夜,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兹、休谟、卢梭和伏尔泰——即大多数著名的现代哲学家——留下了他们的标记。《启蒙之梦:现代哲学的兴起》讲了这些人的故事。他们探究新科学和宗教剧变的含义,对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提出质疑。科学的进步对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对我们的上帝观有何影响?政府应当怎样对待宗教的多样性?究竟为什么建立政府? 这些哲学家仍然在对我们说话,但这易使我们误解他们。为避免我们用现代人的观点语言去理解他们,作者希望我们重新穿上这些哲人的鞋子,追溯他们的时代,理解他们的怀疑和重建。而这种回溯,不仅带给我们生动丰富的故事,也让我们深思:当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并改变人类自身,甚至创造机器人类之时,在文化冲突再次加剧之时,哲学又带我们怎样去认识这个世界?\n
-
探索人性[英] 麦奎利 著麦奎利是当代杰出的神学家兼哲学家,在因“探索神性”而登上吉福德讲座之前,麦奎利进行了另一项探索,即“探索人性”,从而有了读者手里这本精彩的书。其实,这两项探索的顺序,是同麦奎利一贯的思考方法及其整体思想一致的,那就是先对人的实存进行现象学描述,在发现人生的局限性、依赖性等等之后,自然地引向或探索存在启示或上帝神启的意义,最后达致对人性的深度高度或人生另一维度的认识,达致对宇宙本源或存在本身的领悟。 为了进行这项探索,麦奎利采用了各种哲学的方法,借鉴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分别就一个个的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尽管原来是为吉福德讲座做准备而后来换了题目,他还是就此问题包括各个子问题在欧洲、北美、亚洲等地不少国家的大学进行演讲,对听众的反应和评论者的批评进行了反思,用了好些年才写成此书。 在书中,麦奎利在详尽而又深入地剖析人生各个侧面的基础上,麦奎利最后表明,人生的种种现象都指向了上帝的存在。在本书的结束处,他将此表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六项人类学论证。他总结说:对人生不同方面的研究“引导我们走向了同时成为人性之根源、支持和目标的一种精神实在”。
-
论再生产[法] 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著,吴子枫 译阿尔都塞在五月风暴后撰写的重要手稿,其最有影响力的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由从中抽取的片段合成。本书在作者去世后出版,被认为是其最具体系性的文本,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和国家理论的一系列经典主题,最核心的是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的论述,已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成就之一。我认为可以说,这个文本已经成了、并将继续是阿尔都塞最重要的文本之一:是要描绘他的思想特征就必须参考的文本之一;是使用了烙有他自己名字的“印记”因而可被直接辨认出来的那些概念的文本之一;最后,它铭刻进了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后继传统中,成为当代哲学仍在继续研究的文本之一。——巴利巴尔这部书稿首先是一份战斗性的教学文本,是阿尔都塞思想最理想的入门书,但它同时也一步步向我们展示了阿尔都塞独创性概念的加工过程。因此,它要求一种多层次的阅读:既把它作为包含着一个时代见证的政治文本来阅读,又作为以阿尔都塞式范畴来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来阅读,还把它作为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的“唤问”功能的(新)理论来阅读。——比岱自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最初提出以来,错综复杂的争论围绕着它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从而暴露了这一理论的复杂性,也暴露了它内在的各种难题。但是,对于个人和集体的不可通约性这个直到最近的哲学还在提出的二难困境,这个理论仍然为我们提供了最有激发力的“解决办法”之一。就算这是路易·阿尔都塞在其不断变化而且涉猎广泛的全部著作中所做出的唯一的概念创新,他的名字也会牢固地树立在现代哲学史上。——詹姆逊。
-
罗伊斯的绝对实用主义杨兴凤 著本书从历史和学理两个层次详细探讨了罗伊斯绝对实用主义的发展历程,重点阐释了罗伊斯和古典实用主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意图在于重新将罗伊斯定位为一位“绝对实用主义者”,而不是一位“新黑格尔主义者”。
-
超图解西方哲学简史王宇琨,董志道,紫图出品 著本书在伯特兰·罗素的经典著作《西方哲学简史》的结构框架下,广泛吸取其他学界名家的研究成果,精选84位哲学家及其观点,用近200幅思维导图与图表,将复杂晦涩的西方哲学图像化,以超图解的手法为你展现西方哲学的发展演进,带你探索西方文明的本质与内核。 为什么柏拉图的《理想国》能长居西方高校必读书单榜首?怎样的哲学思想推进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为何以理性文明著称的欧洲会爆发两次世界大战? 英国著名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认为,想要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必须了解其哲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洞悉历史的发展。
-
解析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迈克·奥沙利文 著,王弋璇 译《人类理解研究》被认为是伟大的西方哲学作品之一,休谟则是主要的思想家之一。大卫·休谟所处的时代科技突飞猛进,受此激励,他开始着手建立关于思维的科学。1748年出版的《人类理解研究》就是这样的成果。这部著作非常重要,对康德等伟大的思想家们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考察了人类如何获得信息,并形成信念。他认为人们从经验出发,通过感知获取知识,但是却低估了事实和理性的重要性。
-
习性李楠 著本书围绕法国理论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重要概念“习性”,对其实践理论做了微观剖析。在回顾布尔迪厄本人的学术习性,即他作为法国学术界边缘陌生人所具有的分裂习性之后,本书梳理了布氏“习性”概念中“结构化结构”和“结构性结构”的继承与创新;继而从心智、身体两个角度切入“习性”概念,指出习性与社会的结构性同源特点,总结习性作为心智系统的运作方式。很后,通过讨论习性以身体各形态所承载的社会结构的外化,分析了现存社会中区隔的现实,并结合习性与场域、象征资本的关系,论证习性在布氏实践逻辑中的重要性,从而阐发其通过社会学研究建立实践理论的学术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