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最低限度的道德[德] 阿多诺 著,丛子钰 译本书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开创之作,阿多诺于1944年在在美国流亡期间开始写作本书,并于1949年完成,1951年出版。 源于作者自身“受损的生活”(他是被法西斯主义迫害流亡的知识分子之一),阿多诺以一种独特而具有发散性的文字,展示了日常行为中最微小的变化与20世纪最灾难性的事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美好、诚实的生活不再可能,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人道的社会”。通过敏锐的社会观察,阿多诺提供了他对从日常经验到晚期工业社会种种现象丰富的思想批判。
-
论个人自由的实现阮媛 著暂缺简介...
-
美学理论[德] 阿多诺 著,王柯平 译《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
在哲学与艺术之间[法] 吉尔·德勒兹 著,刘汉全 译为什么要收录这些几乎长达二十年的访谈文字?有时候,一些发声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仍然是战争的一部分,或是已经和解。诚然,哲学与对时代的愤怒不可分离,但它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宁。 哲学不是一种强权。宗教、国家、资本主义、科学、法律、舆论、电视这些都是强权,但哲学不是。哲学内部会有大的战役(观念论与实在论,等等),但这些都是欢笑之战。因为不是强权,哲学不能对那些强权发动战役,而只能对它们发动一场没有战役的战争,一场游击战。哲学不同强权讲话,它没有什么要说的,也没有什么要沟通的,它只是在发声。那些强权不满足于只是外在的,它们同样贯穿于我们每一个人,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不断的发声和与自己的游击战之中——这就是哲学的用处。
-
作为恰当性的正义杰弗雷·库珀特(Geoffrey Cupit) 著,马新晶 译,赵伟 校在《作为恰当性的正义》中,杰弗雷·库珀特就正义的性质提出了一种高度原创的理论。他主张把非正义理解为一种不恰当的对待——薄待。因此,正义与无理的轻蔑和不敬密切相关,最终与应得相关。库珀特谨慎指出,当人们对正义需要什么有不同看法时,他们讨论的关键是什么。他证明,用应得语言提供的恰当术语就能表达正义的实质问题,指出为什么正义的行为必须考虑不同的权益、贡献和需要。 本书阐明了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很多重要问题。库珀特为守诺义务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指明为何请求能产生行动的理由,并为解决政治约束问题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方法。
-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英]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 著,周晓亮 译《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8卷检视了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转向,分析了功利主义思想家诸如边沁、密尔的重要作品;追溯英美观念论的发展及 20 世纪摩尔和罗素对其的反叛;同样还介绍了皮尔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
乡愁[法] 芭芭拉·卡森(Barbara Cassin) 著,姜丹丹 编,唐珍 译《乡愁》开篇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脚一踏上科西嘉岛,我就会有一种思乡情愫,尽管我并不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我的祖先也非来自于此?这或许是因为科西嘉岛属于地中海,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孕育于此。在这种追根溯源的询问中,通过对奥德修斯、埃涅阿斯和阿伦特的分析,作者以博学的语言知识告诉我们,乡愁与其说是对故土的怀念,不如说是对母语的眷恋。
-
性善与治教邹晓东 著《性善与治教》通过三篇相对独立,却又互相关联的长篇论文,讨论了“性善与治教”这一具有世界性哲学意义的议题。“性善与治教”,即“‘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与‘遵从外在权威的指导’”。作为传统儒学用以应对真知问题的两大基石,“性善”与“治教”标示着两种相对反的认知姿态,体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基础性生存意识,而儒学史对此也既表现出“孟荀之争”“孟荀二分”的对立态势,又时常展现着“孟中有荀,荀中有孟”的难分格局。 由此,本书旨在采取第一人称视角的“生存意识分析的文本解读”方法,对“性善”与“治教”在儒学史上不断自觉、相互排斥、试图结合的繁复历程做框架性考察,并通过醒目地标示出贯穿其中的“真知”问题,进而站在所考察的儒学传统中思想巨人们的肩膀上,结合当代中国政治中的“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对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作出评价。
-
厕所里的哲学课[英] 康拉德·柯列弗,[英] 亚当·弗莱彻,卢卡斯·艾格 著,李贯峰 译苏格拉底:“瞧我这张嘴呀!” 柏拉图:“我是要成为哲学王的男人!” 亚里士多德:“听说中国相声界有一个‘伦理哏’玩得很溜的人。” 马可.奥勒留:“再牛.的哲学家(或皇帝),都毁在‘熊孩子’手里。” 尼采:“上帝已死!嗯……好吧,我也死了。”我们平均每天会花14分钟蹲马桶,一年累积下来就是5110分钟。既然如此,何不利用蹲马桶的宝贵时间,学点真正有用的东西? 哲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并不像作者的发际线似的“高高在上”。但大家常被各种学派及理论搞得晕头转向:这边一个尼采,那边一个康德;一会儿洞穴隐喻,一会儿电车难题……究竟如何看懂哲学? 英国与奥地利两位哲学爱好者联手合作,利用每天蹲马桶的14分钟,跟着苏格拉底、笛卡尔、尼采等13位世界哲人,秒懂100个经典哲学思维,做一个灵魂闪闪发光的人。 厕所里的哲学课,马桶上见!
-
杭州儒学碑碣王光斌 编杭州孔庙收藏了大量的有关儒学类的碑石,不仅数量多且非常重要,成为研究杭州儒学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材料。杭州儒学类碑石反映了杭州儒学的历史沿革、建筑规制、学田、学规、内部管理、教师、生员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杭州儒学的翔实可靠的资料。《杭州儒学碑碣》对杭州孔庙所藏碑石重新进行梳理,并结合杭州地方文献中有关儒学碑记的记载,以碑石的形式来介绍杭州儒学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