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克劳斯-费维克 著,徐贤樑 等 译本书内容主要是国际知名黑格尔专家克劳斯·费维克(Klaus Vieweg)教授应复旦大学中文系之邀,在复旦大学开设的为期两个月的讲座的讲稿集。课程涉及黑格尔美学中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分别从美学、认识论、实践哲学、哲学史、艺术史等不同层面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基本问题,并对黑格尔的文学艺术思想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卓有成效的开拓。作者对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做出了明晰的解释 , 并在“自由”概念的引导下对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内在线索进行了极富启发性的重构。
-
自由与多元论[英国] 乔治·克劳德 著,应奇,惠春寿,李哲罕 译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在他宽泛的政治理论思想中,存在着一条贯通彼此的重要线索:揭露20世纪极权主义的概念根源。伯林大体通过对三个层面的分析来追溯这一根源:卢梭等思想家对自由观念的扭曲;启蒙的科学至上主义,反启蒙的非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及道德一元论。乔治·克劳德认为,伯林对自由在当代之敌人的批判非常激动人心且充满力量,但其思想一致性也受到自由主义和多元论之间紧张关系的威胁。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简明易解的文字全面而详细地分析了伯林的政治观念,并以此为政治思想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
禅问悟义 著此书三十六问是作者与学生腾格里沙漠月亮湖等三次讲座问答合辑。 全书以“中国禅”——非宗教、非学术、非迷信为开篇,以中国禅的核心宗旨为始,围绕“中国禅”禅理、禅修等,以问答形式深入浅出、机趣纵横,帮助禅修者解答了:中国禅与佛教、禅宗的关系,中国禅与南传禅、印度禅、日本禅的区别,中国禅与传统文化、赚钱、养生、科学艺术、神通的关系,生活禅怎么修,以及中国禅为什么在当代崛起等初修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
彭忒西勒亚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著特洛伊战争如火如荼之际,一支来自神秘部族骁勇的少女军团从天而降。她们的统帅,女王彭忒西勒亚与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在战场相遇,他们爱上了彼此,都想俘获对方。在一次战斗中,彭忒西勒亚负伤昏迷,被阿喀琉斯擒获,她的女伴普萝妥耶为避免刺激女王脆弱的心灵,恳请阿喀琉斯装作自己被俘,女王苏醒后信以为真,对阿喀琉斯讲述了埋藏奇异而惨烈的历史中的秘密。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了激战的声音……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译者为正文添加了众多脚注,并在正文之后编写了“专名索引”。 除了克莱斯特的剧作,本书还收录了三篇评论及研究文章,这三篇文章为读者了解相关背景,理解剧作内涵提供了便利。
-
苏菲的哲学课[法] 多米尼克·贾尼科 著,黄广凌 译这是一本哲学家为中学生编写的入门书。 贾尼科是颇负盛名的法国哲学家,他女儿苏菲中学时开始接触哲学,他觉得市面上的哲学书都太深奥、枯燥了,于是决定亲手为女儿写一本哲学入门书。一天一堂课,总共30堂,每堂15分钟,用假期里的30天掌握哲学常识。本书篇幅虽然不长,却遍布着思考的轨迹。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哲学,只要跟着贾尼科的脚步,一步步慢慢思考,都会发现哲学的乐趣与价值!懂点哲学,换个角度,未来的道路或许大有不同。
-
日本艺文酷铃木大拙 著禅有百题——有烦恼,有纠葛纷争,有天地万物,有千差万别。也许百思不得其解,却可能趣味横生。所有这一切的源头,就在开始的那一问。 这是一本铃木大拙阐述日本禅学的小品文集,用现代的语言阐述了禅学的过往和古则。
-
理想国[古希腊] 柏拉图 著,张竹明 译《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重要对话录、一部典型的大综合的著作,涉及到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而且语言颇富文学色彩,充满了思辨哲理,细细品味,余香四溢。《理想国》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震古铄今。我们要认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文化,就需要追本溯源,了解西方古代的政治文化思想,而《理想国》正是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源头,是留存下来的第一部反映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专著。
-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让·埃默里 著宗教和社会对自己主动选择走向生命尽头的谴责使其好像一桩罪行,一种反自然、极荒唐的举动。但这些观念和偏见是否传达出一种虚假的客观性?让·埃默里没有把“自死”看作一种行为,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对抗社会学和心理学陈词滥调的个人思想和意愿。他并非在为自杀辩护,而是希望人们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人是他/她自己肉身最基本的主宰者,一个人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社交网络无关,也与“生”之宿命无关。
-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奥地利] 让埃默里(Jean Améry) 著宗教和社会对自己主动选择走向生命尽头的谴责使其好像一桩罪行,一种反自然、极荒唐的举动。但这些观念和偏见是否传达出一种虚假的客观性?让·埃默里没有把“自死”看作一种行为,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对抗社会学和心理学陈词滥调的个人思想和意愿。他并非在为自杀辩护,而是希望人们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人是他/她自己肉身最基本的主宰者,一个人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社交网络无关,也与“生”之宿命无关。
-
西方古代的天下观刘小枫 著《西方古代的天下观》是《从普遍历史到历史主义》(华夏出版社,2017)一书的姊妹篇,前者接续后者,继续向前追溯“普遍历史”的历史。 全书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以两篇希腊化时期的原典起头,后接两位当代西方古代史学者关于西方古代史书的论文。随后五篇论文聚焦于如下问题:“普遍历史”或“世界史”书写的出现,与亚历山大大帝梦想打造的帝国以及随后崛起的罗马帝国有怎样的历史关系?普遍历史观反应了当时的西方智识人和帝王怎样的“天下”观? 在拉丁基督教的视野中,古希腊罗马智识人的“天下”观具有了新的含义。第二单元以第二罗马帝国,即基督教帝国奠立时期的尤塞比乌斯起头,以12世纪罗马教廷的帝国式权力即将达到顶点前夕的约阿希姆收尾。在20世纪的历史哲学大家斯宾格勒和沃格林看来,这位约阿希姆决定性地影响了近代欧洲人的“普遍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