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为什么世界不存在马尔库斯·加布里尔 著本书是波恩大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的一部大众哲学普及著作,作者从哲学史和日常经验入手,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他所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新实在论”哲学。作者指出,本书是严格地反对形而上学的。他所认为的“形而上学”,指的是所有试图从一个原则、一门科学中推导出一种整体世界图景的尝试。正因此,“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现实事物于其中显现的各种意义场,以及存在于这些意义场中的自在的、现实的事物。
-
德国哲学谈话录阿兰·巴迪欧,让-吕克·南希 著,[德] 扬·沃尔克 编,蓝江 译“法德关系长期以来就是哲学关系。” ——让-吕克·南希 “各个哲学时代是不连贯的……对我来说,20世纪有一个法德哲学的时代。” ——阿兰·巴迪欧 阿兰·巴迪欧和让-吕克·南希,这两位当代欧洲极具影响力的法兰西思想家,在柏林畅谈对他们影响至深的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马克思,从阿多诺到海德格尔……这场交织着分歧与友爱的对话,不仅是德国哲学的极简入门,它更是一次哲学实践,引领读者重新迎回思想的活力。
-
现象学采撷余平,吴军,刘云飞,余恬婧 著在《现象学采撷——关于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死亡和诗歌的解读》的第一章,笔者试图跟随这位来自德国的大师,沿着他留下的足迹,去追思“真理”这个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在哲学生活中被追问了几千年的话题。以哲学的方式追问死亡问题也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话语的生存论转向过程中,死亡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诸多现象学家都对死亡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多少与现象学在理论气质上为适合死亡问题的研究有关。现象学以“直接展示”和“直接指示”的方式对其所论述的现象加以描述,远避一切不加展示的规定活动。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将“死是什么?”的那个“什么”先打个括号,取而代之的提问方式是“死之情形如何?”,从而让我们有可能将死亡如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待,而非匆匆地将它作为某种现成的事件来铸型、观看。该书第二章选择海德格尔与舍勒关于死亡的论述和思想作为主要理论资源加以比较研究。两者的死亡思想乍看之下颇有相似之处,但细究起来舍勒赢得的东西并不以偏离或润色的方式保持于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中。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因为建立在其独特的生存论一存在论上,从而展现出了与舍勒完全不同的视阈和深度。荷尔德林的诗歌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重要性已然众所周知。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歌乃是向着未来开启的;另一方面,荷尔德林因以诗歌的形式思考着诗人和诗歌的本质而被海德格尔称为“诗人中的诗人”。该书的第三章分别以“照亮与隐匿——从《静夜思》中的明月与故乡意象谈起”和“海德格尔晚期哲学中四重整体概念”为切入点,对“诗人”和“时间性本身”进行了现象学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在海德格尔“诗一思”视阈下笔者对于存在之召唤的感悟。
-
智慧宫012·现代性及其不满史蒂文·史密斯 著本书围绕着“何为现代性”和“我们的不满”两个主题展开论述。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追溯了“现代性”概念在哲学中的历史,从“第一个现代政治科学家”马基雅维利,到将人类认知的核心定位到自己主观意识的笛卡尔,再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颂扬者黑格尔;而在后一部分中,作者则梳理了从卢梭到施特劳斯,再到索尔·贝娄等一系列“反启蒙”思想家或曰现代性批判者的理路。在全书的最后,他把选择建立或赞同何种意义上的现代性这个问题留给“现代人”自己去回答——我们无法避免成为现代人,但并不需要全盘接受现代性所包含的一切,也并不需要全盘否定之。
-
法国哲学研究莫伟民 编本书共分为九个部分,其中六个主要以法国哲学家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德勒兹、笛卡尔、阿多、康吉莱姆、马拉布、伯努瓦,另三个部分则为专题性哲学研究,分别是现象学、艺术哲学、概念哲学。其中,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不同的讨论面向,如在第一部分,四位国内学者所作的关于德勒兹哲学的论文,安靖的“德勒兹的自然哲学纲要——对《斯宾诺莎与我们》的评注”和曹伟嘉的“如何静观质料?——德勒兹的斯宾诺莎重构中的知识学缺口”都是对德勒兹关于斯宾诺莎讨论的研究;尚杰的“精神的能量和样态”谈到德勒兹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与转变:德勒兹将精神分析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分裂分析”,将其从哲学领域拓展到了艺术领域,通过精神分裂,为人的感受性重新命名;姜宇辉的“我们为何对未来世代负有责任?——福柯、德勒兹与未来的生与死”则通过对死亡问题的讨论,试图解构世代延续中的生命同一性,追问我们在这样一种断裂的未来中应当如何对未来负责。
-
论施特劳斯的思索和写作[美] 塔科夫 著,崔嵬 编,李孟阳,曾俣璇 等 译本书是是芝加哥大学施特劳斯研究中心主任塔科夫对于施特劳斯的思索和写作的理解的相关整理成果,全书分作政治哲学问题、古典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理论与实践及附识部分,分别从普遍的政治哲学原理,古典政治哲学的追求,现代政治哲学问题,以及如何区分政治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五个方面论述施特劳斯的基本思想。附识部分主要是对施特劳斯主义的驳斥,更有助于学界多面理解施特劳斯思想的基本特质,避免学界对其思想的误读。
-
休谟《人性论》中的底层机制理论黄昉 著《休谟中的底层机制理论》主要讨论《人性论》一、二卷中的底层机制理论。首先介绍自《人性论》问世以来休谟形象的转变,讨论《人性论》的行文风格,最终明确观念理论和简单官能理论是底层机制理论的两个必要部分。其次集中讨论观念理论,指出该理论本身无法成为完整的底层机制理论,从而引出简单官能理论,完整的底层机制得以形成。最后,通过解释《人性论》中所讨论的心灵的复合官能和活动,在厘清一系列官能术语内通的同时,揭示出心灵中的一系列复杂活动的具体机制。《休谟中的底层机制理论》基于扎实的文本研究和对当前休谟研究的密切跟进,完整重构出《人性论》中全面而深刻的心灵官能体系,既能对休漠的心灵哲学研究有所推进,又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和建构工具,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休谟其他方面思想的理解。
-
努斯梁中和 执行主编,崔延强,梁中和 编本书是一部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的论文集,主题为“欲望与快乐——希腊哲人论情感与好生活”,集中在古希腊的非理性研究,包括对情感、欲望,怀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书收录国内外著名学者和青年专家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尤其是伊壁鸠鲁主义、柏拉图主义、欲望、情感与快乐生活等主题的原创作品和译文,有利于在中文世界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本书内容包含11篇论文,集中在柏拉图研究中与非理性,特别是欲望和快乐生活,大多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所写的代表性论文,从各个角度展开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如何看待非理性的作用。
-
论科学和文艺从《论科学和文艺》是卢梭应征法国第戎研究院1749年征文而写的论文,也是卢梭的成名作,出版后在欧洲思想界引起激烈论争,在随后的两年多里,卢梭写下七篇回应文章,篇幅加起来是《论科学和文艺》的近三倍。可以说,卢梭自《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后的所有政治作品,都是对《论科学和文艺》引发的持续论争的回应。 《论科学和文艺》具有演说辞风格,言辞极富修辞色彩。《论科学和文艺》[笺注本]以法文考订版为底本,译全卢梭七篇回应文,并附有重要研究论文五篇。除采纳法文笺注版和英译本的注释外,中译本还为自然段落加了序号,便于查找和引用。
-
政治的正义性奥特弗利德·赫费 著本书从哲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法和国家理论,提出了哲学的法和国家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政治的正义性。作者设计了一个讨论正义的新思路:在法和国家实证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对立之间找到一个可调和的点,同时在基础哲学层次上建立与功利主义相反的正义的新模式。通过别开生面的思想实验和哲学人类学的深入思考,作者探讨了他的基本观点:政治的正义性是非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正义,交换涉及人的(行为)自由,“自由的限制换得了自由的保障,对自由的放弃回报以对自由的权利”。这的确是一种值得人们思考的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富有实践意义的观点。本书是赫费的主要著作之一, 被译为多个语言, 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当代西方法哲学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