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生成中的科学邢冬梅就技术形态而言,我们可以把当今时代界定为赛博技术时代。技术的赛博性,凸显的是自然-人-机器的共存-共生-共演特性。《生成中的科学:STS中“实践转向”的哲学意义》基于“作为知识与表征的科学”向“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的科学观转变,对作为“实践科学观”的哲学本体论基础的生成本体论的内涵、思想历程,以及这种新的科学观对科学与技术发展演化的解释力,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的梳理和整合。强调作为实践的科学的生成本体论,勾勒出了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符号与实体耦合式的共存、共生与共演图景和技术的赛博现实,提供了一种思考科学和技术发展走向的路径。
-
法、理性与宇宙城邦[美] 沃格特 著,朱连增 译早期廊下派的思想集中在整个人类共同体,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殊的城邦建构之上。廊下派思想家设想了一种适应于每个人的法,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和思考廊下派思想的意义所在。 本书作者沃格特教授抓住“理性”这一核心概念,对“烦乱论题”“宇宙城邦”“法与理性”等廊下派重要主题展开研究。她认为早期廊下派思想家的宇宙城邦是一个由理性存在者所构成的共同体,这个城邦不是一个理想,而是事实。通过将理性划分为“一般的理性”和“完善理性”,她协调了关于“宇宙城邦居民为谁”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她还通过理性概念对廊下派的“归属理论”加以建构,整合了不同角度的诠释。在对廊下派政治哲学思想加以重建之前,沃格特对困扰着后期廊下派思想家以及阐释者的“烦乱论题”做了全新解读。
-
瑜伽经钵颠阇利 著,黄宝生 译《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最早经典。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全书分为四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第一品主要论述了“心作用”和三昧的分类等问题,认为“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第二品说明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进入三昧的基本方法,具体论述了“八支行法”的前五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第三品论述了“八支行法”中的后三支(执持、静虑、等执)及神通力等问题;第四品据许多学者考证不是钵颠阇利所作,其主要内容是对神通力的五种来源(生得、药草、咒文、苦行、三昧)和解脱状态等的论述。《瑜伽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重要的是毗耶娑的注释。本书即根据毗耶娑注释本译出。
-
道家思想与日本近代知识人张谷 著本书以道家思想的特质和功能为问题意识,以日本近代思想文化史为主要视域,聚焦日本近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人,分别考察他们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透过他们与道家的交涉揭示道家思想在日本近代的承续、演变和跨文化作用,以及道家思想与知识人精神世界的关联方式。书中首先略述道家的历史演变和核心思想,并对近代以前道家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作一概观。在对日本近代的道家研究和道家思想接受状况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分别考释和论析了中江兆民、冈仓天心、夏目漱石、西田几多郎、铃木大拙和汤川秀树等六位著名知识人在学术思想、精神境界和人格气象等方面与道家及道教思想的关系。这一阐论涉及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和科学等诸多领域。书中对道家在日本近代思想文化中的流演、作用及对知识人个体的精神意义作了分析和总结,并试图由此出发对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性有所思考。
-
诗化言说任华东 著本书是一部对海德格尔诗化语言思想做专题式探讨的学术著作。本书将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思想放在西方诗与哲之争的文化史传统,以及现代文明的符号化趋势、审美主义思潮中加以观照,借助细读、描述、概念辨析与逻辑推演、诠释与阐发、比较等方法,分九章内容对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思想做了系统深入的专题式探讨。在此基础上,本书也尝试对西方现代诗化语言传统的发展脉络,以及海德格尔语言思想中潜存的诗学、美学、艺术学内含做了扼要梳理与延展性阐发。
-
施米特的教训[德] 迈尔(Heinrich Meier) 著,刘小枫 编,林国基,余明锋 译有关施米特的学说及其对二十世纪政治思想的意义,国际上向来争论不止,迈尔教授的施米特研究把这场争论彻底引向了新的方向:施米特政治思想的核心乃是政治神学,其政治理论思考,最终扎根于一位神秘且超自然存在者的启示之中。这一激进但半露半藏的根基,始终都在施米特那些复杂难懂的作品底下,藏在那些刻意的欺骗和无意的模糊处理之中。《施米特的教训:区分政治神学与政治哲学四章》主体分为四章,迈尔教授在其中分别论述道德、政治、启示与历史。他由此澄清了政治哲学与施米特政治神学的区别,并把施米特思想中的宗教维度,与施米特支持民族社会主义及持续反犹的表现关联起来。《施米特的教训:区分政治神学与政治哲学四章》书后附录迈尔教授的两篇文章,讨论施米特与友人们尤其是与布鲁门贝格的通信,这些通信亦启发了我们对施米特政治神学概念的理解。
-
图斯库路姆论辩集[古罗马]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著,顾枝鹰 译《图斯库路姆论辩集》是古罗马思想者、政治人、修辞家西塞罗在公元前45年撰写的一部散文体对话,分为五卷。五卷的主题分别涉及死亡、痛苦、忧愁、情绪和德性:“由图斯库路姆论辩组成的相同数量的书卷彰显了就幸福生活而言最是必需的[五个]主题。因为,第一卷论蔑视死亡,第二卷论忍受痛苦,第三卷论缓解忧愁,第四卷论灵魂的其他紊乱,第五卷包含那个最大程度地照亮整个哲学的话题——因为[这个话题]教授的是,德性就幸福生活而言自足。”(西塞罗《论预言》2.2) 顾枝鹰译注本基于“托伊布纳希腊罗马文献丛刊”(Bibliotheca Scriptorum Graecorum et Romanorum Teubneriana)中珀伦茨(M. Pohlenz)的拉丁语校勘本,参考了其他几种英译本和德译本,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牛津古典大辞典》中文版翻译”(项目批准号:17ZDA320)的阶段成果。
-
理性与生存[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杨栋 译本书是雅思贝尔斯在1935年应荷兰格罗宁根大学邀请前往所讲的5个讲座结集,集中探讨了当代哲学中的理性和存在问题。本书的第一讲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入手,揭开了当代哲学的起源,继而通过第二至第四讲厘清了理性与存在的基本思路,并在第五章提出了当代哲学的可能性问题。本书的篇幅不长,但短小精悍,通过对理性与存在问题的集中探讨,雅思贝尔斯再次展现出他作为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视角。他所关心的不是提出一个关于任何事物的新假设,也不是去描绘物质世界或者阐述人的本性,更不在于去钻营新的形而上学理论,相反,他的哲学是为了将我们重新唤醒到真实的人类处境。在本书中,雅思贝尔斯的哲学目的,就在于唤起人们对知识限度的注意。在第三讲中,雅思贝尔斯提出“包含”这个概念,他认为用“包含”来表示世界似乎比用“包含”来表示人本身更容易理解,在他看来,不仅世界和存在本身是包含的,人本身也是包含的。也就是说,人本身总是比他所知道的自己要高。任何概念性的或科学的知识都无法穷尽真实的人。人与自我认识的理论认同,其内在作用恰恰是破坏人的本质——自由和本真。由于本书是以讲稿为基底整理结集的,因此其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并不涉及太多的学术术语,其面向的读者群也比较广。
-
科技与社会十四讲刘永谋本书以科技哲学在当下社会中的影响为主题,尝试从分析技术与科学的新关系、反思元宇宙可能导致的总体性风险、提炼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当代科技发展的某些启示、研究日益猖獗的专家阴谋论、聚焦技术时代的科学可检验性问题、解读AI发展会对未来社会造成何种全局性影响、思考新科技与极权政治之间的关系、如何融合科学与人文、讨论无处不在的生命政治问题、剖析“手机囚徒”(手机成瘾)现象、批评技术失控论进而呼吁控制技术的努力、探讨科研诚信与学术自由的平衡关系、预测未来社会可能走向何种科学城邦等十四个方面描绘科技新世界的大致图像,探讨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于技术进步应采取的态度。在科技新世界喧嚣的表象下,探寻人类调节、引导和控制它的方法、途径和努力,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
反思批判理论的规范内容[英] 鲍勃·卡农 著,曹瑜,鲁擎雨 译本书作者认为,从德国古典哲学,经由马克思和卢卡奇,再到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批判理论传统,与反思现代性前提基础的另一批判理论形式,二者分别基于“先验性”和“经验性”的立场而呈现为互相撕裂的状态。基于这一架构,马克思、哈贝马斯和霍耐特的理论似乎都存在缺陷。为此,如何从“经验性”的参与者立场出发,挑战“先验性”系统对于主体间性的“座架”,便成为反思批判理论规范内容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