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东方哲学邓辉 编《东方哲学》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上海市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主编的连续性学术集刊,受上海市高峰高原计划(I类)建设计划/哲学规划项目支持。本系列丛书的宗旨在于做纯粹的中国哲学文化研究,本辑主要由“名家论坛”“先秦哲学研究”“宋明哲学研究”“近现代哲学研究”和“经典文献校勘和研究”“沪上哲学动态”等栏目构成,尤其强调了经学的解读和先秦哲学的研究,以儒家为主线,辅以道家,汇聚了海外内诸多学者名流的前沿研究成果。
-
诠释建构[德] 汉斯·伦克(Hans Lenk) 著,励洁丹 译在20世纪,精神科学和历史学科以及所谓的“理解的科学”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在客观的自然科学和理解的科学之间出现了一个壁垒。在本书讨论的中心问题就在于,认识论能否对弥补这条鸿沟做出贡献。作者认为,诠释建构主义首先被构想和发展成方法论的思想。它能够在传统认识论模式下被理解和构建成康德的超验诠释方式,因此成为人类这一文化和符号本质的一种认识理论。
-
情感与意识闻骏 著本书聚焦于施莱尔马赫教义哲学经典著作,试图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阐释与研究,以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深入考察施莱尔马赫所构建的宏大的教义哲学思想体系。本书紧紧抓住施莱尔马赫教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情感”和“宗教自我意识”,以对施莱尔马赫情感学说和自我意识理论的分析和考察为基本立足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试图从理论背景、思想前提、形成过程、发展脉络、具体内涵、理论层次、具体体现以及理论意义等多个层面和纬度,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梳理。
-
雅斯贝尔斯与中国李雪涛 著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的雅斯贝尔斯并没有像另外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一样在中国备受关注,跟在欧美并没有什么两样。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没有像海德格尔众多目前执教于世界各国哲学界的弟子们,同时他平淡的一生从来也没有像海德格尔一样不时会在哲学界之外掀起波澜。 作为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心理学、实存哲学、哲学史、时代史、政治等多个方面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很遗憾的是,中文学界对雅斯贝尔斯的译介工作一直是零星地进行的,因此大部分的研究,也都是从译本出发进行的研究。尽管在国内曾经呈现出有关雅斯贝尔斯悲剧美学、轴心时代理论以及他的教育思想的热,但回过头来翻阅这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其中既没有基于一手文献的研究,也缺乏对各国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借鉴,大都是一种低水平的介绍和重复转述。 因此从雅斯贝尔斯德文原著入手,同时参考德文、英文、日文等其他语种的研究成果,对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进行研究,是作者20多年来一直致力的工作。《中国与世界哲学的建构——雅斯贝尔斯哲学的世界史十论》是作者在翻译、研究雅斯贝尔斯的著作时,特别是在研究他的“哲学的世界史”时所撰写的10篇学术文章。
-
汝信文集 第3卷 西方哲学史II汝信 著本卷包含两部书稿,一部是《黑格尔范畴论批判》,另一部是《黑格尔研究札记》。这两部书稿是汝信先生研究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成果,代表着当时国内黑格尔研究的水平。《黑格尔范畴论批判》从黑格尔的范畴着手,系统地讨论了黑格尔的各种范畴,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各种关联,它们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以及对于后来哲学的影响;《黑格尔研究札记》作者在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所做的记录,这些记录从各种细节出发,见微知著地讨论了黑格尔哲学。
-
时代精神[英] 约翰·密尔 著,王平 等 译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是继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之后西方历史上的第三个通才,从近代严复介绍穆勒名学开始,密尔的逻辑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逐渐为中国学人所熟知。但是密尔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仍有作品并未得到应有的认识。本书收录了密尔发表于《监察员》杂志上以“时代精神”为题的一系列文章,是密尔早期的代表性作品,探讨了中世纪遗留的一些精神问题,尤其是讨论了关于时代精神的诸多命题,比如密尔犀利地指出当时欧洲人所处的时代是个过渡的时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在分道扬镳、新旧学说处于急速更迭阶段,等等。
-
汝信文集 第2卷 西方哲学史I汝信 著《汝信文集》第2卷 “西方哲学史”,收录了著名学者汝信先生多年来西方哲学史研究反面的论文,几乎涵盖了西方哲学史上所有重要的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比如古希腊哲学,以及其代表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其代表人物休谟和笛卡尔等。作者的这些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时代一代学人的学术研究,其中对于古希腊,特别是近代哲学的研究,比如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争论的研究,即使在今天看,其选点和问题意识都是领先的。
-
中西哲学比较的身体现象学维度研究张兵 著本书在从事中西哲学比较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身体现象学这一视角出发,力图充分领会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挤压与淬炼、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可能回应等问题,充分挖掘由比较所撑开的中西哲学间关联域的丰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中西哲学比较所指向的自我文化建构这一任务。本书以“身体何以成为中西哲学比较的关键词”为中心问题搭建起综合理解的要求,继而通过对西方哲学中身体思想演进的翔实解析,透视出西方哲学在当代发展中“回到始源中去”的吁求,这一回返吁求为中国哲学的“大有作为”提供了现实可能。身体现象学的运动性分析揭示了身体这一关键词双重性特征,尤其是其传统与现代理论特质兼具、先验与经验打并为一的“混全性”特征,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撑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交织特征使身体成为汇通中西哲学、贯穿前现代与现代的桥梁,在有机综合的基础上推进当代中国哲学文化事业的建设。从身体现象学视角所做的这一回环阐释,就中国哲学而言,消解了西方传统存在论、认识论、伦理观等话语指标对中国哲学的强迫性意指,对于西方哲学而言,则根本性地改变了上述基本范畴的内涵。
-
黑格尔与现代西方本体论曾劭恺 著黑格尔思想的形而上学维度,在国内学界长期遭到忽略,近期英语黑格尔研究亦侧重于黑格尔思想的社会向度,甚至出现了“反形而上学”诠释。然而,黑格尔的思想在欧陆处境当中,始终被主流学界视为现代形而上学的代表。黑格尔的学生、诗人海涅提出,黑格尔乃是延续了奥古斯丁、安瑟尔谟、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传统,并将其思辨哲学所隐含的泛神论因子发扬光大。这种“传统形而上学”诠释,一直是西方黑格尔研究的中流砥柱。后康德学派对此传统诠释提出了挑战,使得英语学界的“修正形而上学派”开始重视黑格尔思想的后康德维度,同时仍正视黑格尔文本当中鲜明的形而上学意向。本书采取“修正形而上学派”的进路,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解读为“万有在神论”,并在拉丁基督教本体论的思想史脉络中寻找黑格尔的定位,以巴文克(Herman Bavinck)、巴特(Karl Barth)、范泰尔(Cornelius Van Til)三位二十世纪思想家为范例,厘清黑格尔哲学体系在该思想史脉络中的前因与后果。
-
西方美学通识课凌继尧 著本书根据西方美学历史发展脉络,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各美学流派及其代表性人物和观点,系统论述了早期希腊美学、罗马早期的哲学美学、罗马文艺美学、中世纪美学、文艺复兴美学、法国新古典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启蒙运动、意大利美学等内容,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先哲的美学思想,旨在讲清楚西方美学史的主要内容,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全面了解西方美学的通识读物,有助于人们提升美学素养,增强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