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沉思录(古罗马)马可·奥勒留;何怀宏这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是一部写给自己看的书,是自己与自己的12篇对话。书中,奥勒留考察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剖析了他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信奉斯多亚学派哲学的奥勒留,强调人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身体听命于心灵,感情服从于理智。作为人,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和自足。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在政治上他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但这本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沉思录》却被无数代人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该书一直被认为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高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作者本人经历过不少磨难和痛苦。公共职责的沉重和个人的遭遇使他陷入了悲观之中,而他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哲学性的沉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作为古罗马帝国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其著作《沉思录》曾经被无数代人奉为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作品之一。该书中所贯彻的斯多亚主义,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产生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难以言尽的影响。正是通过《沉思录》等少数传世之作,古代斯多亚派的哲学精神得以流传至今,并且深深植根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
西西弗的神话(法)加缪 著,杜小真 译《西西弗的神话》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优美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加缪曾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说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个圣徒就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1957年,加缪由于“他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们透过明敏与挚忱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杜小真教授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柳鸣九教师作序介绍。杜小真老师长期从事法国哲学研究,对法国思想和文化有着通透的理解。
-
西方死亡哲学段德智人是什么?人的死亡之谜是什么?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他们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惧?中世纪人们的死亡观念是怎样的?近代和现代西方人是如何漠视和直面死亡的?本书从理论层面上阐释了西方人心中的死亡之谜和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意涵,而后具体地考察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一般哲学一样,死亡哲学具有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和延展。西方死亡哲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系统,是一个包含着“死亡的诧异”、“ 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视”和“死亡的直面”这样几个具有质的差异性的阶段的发展过程。
-
汉娜·阿伦特(法)朱莉亚·克里斯蒂瓦 著;刘成富 译由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傅雷”百本图书资助计划资助出版。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汉娜·阿伦特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但又从他那里解放出来,成了一位备受争议又不可不提的政治理论家。我们将看到她如何为海德格尔的“此在”听诊,并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精湛技巧,取代了海德格尔“被抛”的孤独感受。“出现”向每个人揭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可磨灭的独特性,正如我们在阿伦特身上看到的一样。
-
百年萨特黄忠晶著我第一次看萨特的作品,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外国文艺》杂志译载了他的《肮脏的手》,这个剧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又在《世界文学》杂志1980年第4期上读到他的《死无葬身之地》,它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震撼,而此时萨特已经去世。自那以来,25年过去了,当时如饥似渴地捧书阅读的情景恍然如在昨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是萨特百年诞辰。 据国外统计资料,生活在20世纪的作家、思想家中,按其作品被人引用的情况排名次,萨特是稳稳地排在第一位。我们说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说法。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文学和思想大师,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奉献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是我很想做的一件事情。 传记首先要真实。而真实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客观的真实,如“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句话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本书力求做到所有陈述的事实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没有确实的根据,则不使用肯定的语言,而宁可存疑;在事实材料发生冲突时,要作细致辨析,确定真伪。 另一种可以称之为主观的真实。“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一事实有什么意义?它说明什么问题?它在萨特人生道路上占据多大分量?它是如何发生的?当问题进入这一层次时,答案应该不是一个,可能有多种阐释。传记要再现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作者还得在总体上把握事实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它应有的缘由、地位和意义来。 所以萨特说,他为福楼拜写的传记也可称为“真实的小说”;之所以说是真实的,不仅客观事实是真实的,而且通过作者主观努力,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状况、活动等;之所以说是小说,是因为这种真实包含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创造性,也可以说具有“虚构”的成分。人们通常认为虚构就是假的、不真实的,而真实就是没有任何想象和虚构的东西。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如果仅有一些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客观事实,还不能形成一本好的传记;这些事实看起来很具体,实际上是抽象的,因为它们产生时并非是这样一些孤零零的、互不相干的东西,它们应有的意义并没有通过作者的研究和想象工夫揭示出来,因此还不能说是完全真实的。 本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写萨特诞生以来的这一百年,各大部分都标有年代期间,但读者会发现,每一部分并非是严格限定在记述这一期间发生的事情,而是力求对那些重要事件从总体化的角度作出描述、分析和阐释。例如在写童年部分发生的事情时,会较多地谈到它对萨特成年后的影响;在分析成年期间发生的某事时,也可能回溯到他童年的境况;等等。应该说,要搜集、掌握关于萨特的大量客观事实材料固然不易,要做到总体化地把握萨特这个人,或者说达到关于他的“想象的真实”或“真实的想象”尤为困难。实际上后一种探索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总之,这本关于萨特的传记希望能够做到三点:第一,客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第二,总体化:通过想象工夫将客观事实材料有机地融合为一个真实的总体,再现萨特这个人;第三,生动:在语言的使用上尽可能做到生动传神,读起来不觉得费劲。 作者写完一部作品,这作品并没有最后完成,它有待于读者的阅读、共鸣和认可;读者才是它的最终完成者。既然如此,我就不再啰嗦了。欢迎读者朋友进入这部作品,并期待着你们的评判。
-
尼采传(法)丹尼尔·哈列维著;刘娟译《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插图珍藏本)》成于1909年,距尼采去世不足10年,所依从的大多为第一手资料,是一本较为权威的尼采传记。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和立场不同,人们对他毁誉不一,对他的思想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不仅如此,尼采的思想由于采取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因此还常常遭到误解,以致有人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 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那么,尼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思想为什么会遭到人的普遍误解呢?本书作者通过对尼采和亲友们的大量往来信件以及回忆的勾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听从内心召 唤的真正思想者特立独行的一生。
-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著;任晓晋,王爱菊,潘玉莎译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奥古斯丁,生于弱非塔格斯特的一个小镇。,从小受父亲的异教派熏陶,信奉基督皈依上帝。他的神学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中居于最高权威的地位,被教会奉为“圣人”。他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以神为中心,启示为基本,他写的《忏悔录》的目的是想通过分析,解剖、暴露、批判自己,把自己标榜为一个热爱真理的人,从而鼓吹宗教狂热,把基督教说成最符合真理的教派。主要的著作有《忏悔录》和《上帝之城》等。本书是奥古斯古在希波了任教职时著述而成的,发表于公元401年,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自传,该书以承认天主的伟大,追述秘书的卑微,歌颂基督的恩泽为全书主旨,全书共十三卷,首九卷讲述了他出生到母亲病逝的家史,公别叙述了他的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在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成长和转变的经历,第十卷记述了他撰写的《忏悔录》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看作是自传的结束语,后三卷则以诠释《圣经·旧约》第一章以及阐释一些哲学和神学理论为主,通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奥古斯丁时而心潮澎湃地吐露对神的由衷的赞美,时而痛心疾首地宣泄对人类和他自己的大?某庠穑倍厣罨匾洌研淖晕剩匝宰杂铮路鸲琳卟⒉淮嬖冢倍只嵫鐾派喜裕告附惶福桓闭娉隙稚衩氐目谖牵倍夹髁鞒乃既缛浚倍挚嗨稼は耄侔闼汛事季洌Υ镒约核坪醭接锓降乃枷牒图狻N蘼廴绾危词勾咏裉斓慕嵌壤丛亩琳飧龉糯叭说淖允觯颐且不嵛尿虾吞钩希难逗驼嬷约八乃枷牒途穸卸?
-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冯波著本书的内容是对其中基本的方面做些初步的涉猎。同时,本书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走近马克思陈学明,马拥军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瓦解,不仅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苏东剧变以后,国际上掀起一股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狂潮。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兴高采烈地鼓噪:马克思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终结了,历史终结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开始了。原苏联东欧国家混迹于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内的一批投机分子,曾经从执政党的地位获得好处,现在也面不改色地公然站到马克思主义对立面,加入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合唱。 事实证明,他们高兴得太早了一点。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拯救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反而使它们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原来因为反对社会主义而被掩盖的矛盾开始浮出水 面,并日益显出其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治愈的症状。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越来越显得底气不足。马克思主义的势力又重新活跃起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资本主义决不会收起它狰狞的面目;没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原苏联东欧国家也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更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
康德与现代哲学张能为著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全面系统地探讨康德与现代哲学理论发展逻辑的学术理论专著。全书围绕着“康德与现象经验主义”、“康德与现代人本主义”两条主线,旁及康德与现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康德与新康德主义,对康德与现代哲学就科学知识、形而上学、本体论、伦理学、政治学、实践哲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全书力求资料新、观点明确、分析透彻入手,试图填补国内康德与现代哲学关系研究上的某些空缺,借以推动康德与现代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史与现丁西方哲学关系的全面、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