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你是世间唯一的花[日] 渡边和子 著,苏航 译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读物,讲述了日本女作家渡边和子一生的人生态度,如何对待世界,对待别人、对待自己。拥有爱的话,就算生活有诸多烦恼,也会克服的。 渡边和子用她毕生的人生智慧去教导她的学生,影响世人,珍爱自己,重视自己的同时也不忘了去做对这个社会有意义的事。倾注所有爱与善意,善待自己,细致生活。
-
王学研究赵平略 陆永胜 著本书为集刊,由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主办。《王学研究》从第三辑开始在我社出版,这是第八辑。《王学研究》围绕阳明学研究,征集国内外学者的论文,汇集阳明学新研究成果。集刊分5个栏目,分别为:阳明学研究、海外阳明学研究、阳明学比较研究、阳明后学与学派研究、阳明学史料考论。《王学研究》具有独特、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且是中国阳明学与海外阳明学交流的重要阵地。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著,黄敬甫,李柳明 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教条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令尼采饱受非难道言论“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便是出自此书。只有深入理解了尼采的精神实质,才能真正理解这样的怪论。
-
理想国柏拉图 著,刘国伟 译《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柏拉图重要的作品,这部对话涉及了哲学的多个方面的议题,其中的议题纵横复杂,思想成熟而谈锋锐利,启发了后来众多哲人和政治思想家。《理想国》对西方思想史具有非常的价值和意义,它给人类思想和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这是一座通向柏拉图思想和古代思想的通俗的严肃读物。后人将这部谈话分为十卷,十卷的分法并不是对话自然的分界线,许多对话的主题跨越了两卷的内容。为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将全书十卷分为五十四章,并加以标题。
-
孟子与中韩儒学孙聚友,石永之 编《孟子与中韩儒学》为山东社科院与韩国国立安东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次中韩儒学大会的论文集。大会的主题是“孟子与中韩儒学”,设有四个分选题:孟子思想研究;中韩孟学史研究;中韩孟子思想比较研究;孟子思想在中韩儒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学者们就孟子思想之于现当代社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探析,围绕孟子与中韩孟学史、中韩孟子思想比较研究、孟子思想在中韩儒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等议题进行了切磋和探究,这些探讨对于实现儒家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拓展和拓宽儒学研究新方向和新领域,特别是深刻揭示孟子思想在当今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深入激发孟学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
美之在Seth Benardete 著,柯常咏,李安琴 译雅典似乎一直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美,正如耶路撒冷满腔热情地献身于正义;柏拉图把各个种的自然称作该种的形相;而形相有时也单独指美之形式——这三点加在一起,可能会使人猜测柏拉图之所以把美等同于诸在之在,乃是因为他错把他所属的那个民族的精神当成了事物的本质。 美并非柏拉图的高原则,柏拉图的高原则是善,或善的型相,它高于在。苏格拉底的无知终止于美与善之间颇成问题的关系——美就是诸在之在,善则是那没有它就没有在或诸在的东西。假如柏拉图不是首先思考他去往美的道路,而是单纯作为希腊性的传声筒,这一关系不可能成为问题;而除非柏拉图已经开始思考人们体现于日常用法中的关于美的共同意见,这一关系也不可能全面成为问题。《泰阿泰德》、《智术师》和《治邦者》不但在语言上、而且在主题上都由美联系在一起。《美之在》一书中,伯纳德特以《希琵阿斯前篇》作为引子,翻译并注疏了柏拉图的三篇对话——《泰阿泰德》、《智术师》、《治邦者》。解读这三篇对话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阅读方式,使人在阅读柏拉图时,面对那混合着苏格拉底式和柏拉图式反讽的迷宫,一旦意识到每一条似乎能领人走出这迷宫的线索——在人企图去倚赖它时——都会突然断掉时,还能站得稳而不致失衡。 美不仅仅是偶然性地与苏格拉底的转向相结合,而是本质性地属于这种转向。其间的本质联系即在于此。苏格拉底的转向人类事务乃是把美从诗人们那里夺走,并把美确立为一个哲学问题。
-
保罗与马克安[德] 文森(Markus Vinzent) 著本书以一个具体概念在公元1-2世纪这个时段的复杂演变为主轴,由此引出马克安(Marcion c. 85 – c. 160)独特的思想贡献,而马克安的再发现或者说对马克安的这样一种新颖解读又深化了我们对早期西方思想史的理解,进而对西方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作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经典的成书过程并进一步反思与此相关的一些正统观念得以确立的缘由。各章的叙述兼顾文本与思想史两方面的内容,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将细腻的文本分析与宏阔的思想史考察糅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马克安这个人物及其思想在纵向的历史演进与横向的学派竞争论辩当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
罗马精神[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 著《罗马精神》展示的是罗马的作家们标识出的罗马轮廓。所有的罗马作家们都首先是罗马人,其次才是作为个人的艺术家。当然,他们彼此不同,譬如西塞罗和塔西佗,或者贺拉斯和尤维纳利斯,都不相同,但他们的不同,与他们根本上的相似之处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了。在我们看到的拉丁文学从始至终的四个世纪里,每个作家都表现着罗马精神的大义。本书着重展示了普劳图斯、泰伦斯、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笔下的罗马。其中西塞罗的篇幅长。在《罗马精神》中,汉密尔顿想展现的是,在罗马伟大作家自己眼中罗马人是什么样子。
-
希腊精神[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 著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灿烂的时光。在谈论希腊的著作中,《希腊精神》极具吸引力的一本,作者汉密尔顿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希腊辉煌时代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希腊精神》介绍了希腊鼎盛时期的作家,如品达,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如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介绍了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宗教;介绍了古希腊人的精神与理性以及古希腊人对待世界的方式等等。
-
胡塞尔与舍勒倪梁康 著《胡塞尔与舍勒:人格现象学的两种可能性》与2016年出版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文字类似,属于笔者在《反思的使命》标题下撰写的胡塞尔思想传记的语境。出版前书是为了纪念海德格尔逝世四十周年,而出版面前这部小书则是为了纪念舍勒逝世九十周年。这两位当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都在各自的现象学工作中与胡塞尔建立了内在而密切的思想联系,因而他们的思考也都与胡塞尔的思想视域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与后者的论题域相交的两个思想圈。 胡塞尔本人于1938年辞世。笔者的《反思的使命:胡塞尔与他人的交互思想史》是为纪念他逝世八十周年而撰。之所以从中切割出这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为了专门纪念这两位与胡塞尔对话的重要现象学思想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反思的使命》看起来已经卷帙浩繁,将这两个部分抽出另行刊发可以起来分卷的作用,从而使它的篇幅不至于过大。由此可见,《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与舍勒》这两个小册子实际上可以视作《反思的使命》的两个分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