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托勒密《地理学》研究鲁博林《地理学》是古代西方科学大家托勒密的代表作之一,影响了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地理大发现时期一千多年的世界观念,也是今人了解古代西方地理思想的里程碑式著作。《托勒密研究》是一部托勒密《地理学》的专门性研究论著。作者立足于国际科学史前沿新的研究成果,试图以独辟蹊径的思想史视角切入,重回该作品诞生、流传和演变的历史语境,揭示其后的知识传统和观念脉络,及其与近代科学和世界图景间的复杂关联。同时,本书也兼顾了对《地理学》中艰深数学部分的技术性探讨,提出了托勒密地理制图与古代天学、地学与视学之关系的独特理解,在科学史和制图史领域做出了相当的推进。以术证道,以道观术,构成了《托勒密研究》的写作宗旨。作者希望带领读者穿越传统科技史讨论技术化的迷雾,重新窥见具体学科背后思想演进的清晰脉络——如若可能,也为理解科学本身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
哲学[德]里特尔,[德]格林德尔里特尔(Joachim Ritter)、格林德尔(Karlfried Gründer)、加布里尔(Gottfried Gabriel)主编的《哲学历史辞典》(Historische Wörterbuch der Philosophie),凡13卷,耗时36年,是哲学概念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该辞典援引精确例证,指示文献出处,揭示诸哲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要义变迁。 本书收录了《哲学历史辞典》的核心辞条——“哲学”辞条。全书系统追溯了重要哲学概念的发端、形成、演变,全景式地呈现了“哲学”概念发展的各个里程碑和历史多义性。
-
魔化与除魔吴功青文艺复兴向来被视为现代世界的开端。如马克斯·韦伯所言,这是一个高度除魔的世界,不仅人类世界的魔力被祛除,自然世界的魔力也丧失了,彻底沦为一个理性化、均质化甚至机械化的物理世界。本书从韦伯的命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史论述出发,围绕文艺复兴哲学代表人物皮科·米兰多拉展开研究,检讨“世界的除魔”这一现代性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端。皮科通过揭穿占星术的魔法性,破除预定的宇宙等级论,第一次赋予人自我塑造的自由。与此同时,皮科又极力主张魔法,将人理解为自然的沉思者和操作者,一个具有神奇魔力并不断魔化的魔法师。既魔化,又除魔,皮科的魔法思想表明了现代性生成的复杂机理,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代世界诞生的契机。
-
世界哲学史[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著人生的意义,真正的盼望,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道德“最后的根据”是什么,关于世界,我们究竟能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这些让你困惑的根本问题,也曾困扰过孔子、苏格拉底、尼采……康德晚年说,他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部书也想提请读者以这三个问题为准绳去考察哲学的历史。书中对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做了历史梳理,既有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哲学,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哲学人类学等西方思想。最终你会发现,虽然每个时代的每位思想家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基本上,他们能做出的回答并不是无限多样的。
-
语言、经验与哲学鲁道夫·贝耐特 著, 刘哲 选编, 温雪,黄笛,蔡文菁 译本书汇集了鲁道夫·贝耐特(Rudolf Bernet)教授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十二篇论文,其中有两篇未刊稿。鲁道夫·贝耐特教授长期任教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系,是鲁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前任馆长,德国现象学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蜚声世界的著名现象学哲学家。他的著作被视为当今国际学界胡塞尔哲学诠释和研究的标准性和标志性理论成果。本书所选贝耐特教授的十二篇文章,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理论和核心概念为轴心,既反映了贝耐特教授在胡塞尔现象学研究以及整个现象学哲学论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又展示了现象学理论研究在当代哲学探索中的理论现实性、活跃性和开放性。以介绍胡塞尔现象学的总貌和贝内特教授的研究心得为开篇,分别就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理论、意义现象问题、真理问题、有限与无限问题、时间现象学、想象问题、肉身问题、主客观问题等胡塞尔现象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而展开讨论,系统且十分深刻地展现出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原貌之同时,贝耐特的研究之精髓也一并得到呈现。编者兼校译者是北大哲学系的刘哲副教授,他曾经在鲁汶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现象学领域长期受教于贝耐特教授。
-
科学与假设彭加勒本书是庞加莱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阐明了“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法性,通过对假设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建立在假设之基础上的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体系。庞加莱看到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存在的自由约定的特征,由此提出了“约定论”,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不囿于先验论,这一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具体而言,庞加莱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富有创见和智慧的思想要点,包括:经验约定论;关系实在论;科学理性论;科学中的假设;统一性和简单性;数学归纳法;相对论的前瞻;进化认识论;操作论;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空间问题;等等。本书出版后已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
-
人类知识演化史[德]于尔根·雷恩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
古典与文明·古代创世论及其批评者[英]大卫·塞德利 著,许瑞 译在古希腊,从赫西俄徳追溯神的谱系起,人们就开始追问世界与人如何产生与持存的问题,并据此判断世界的性质与人的位置,为衡量善好与追求幸福提供基础。本书是一部专注梳理西方古代“创世论”思想发展与争论史的著作,作者逐一选取、分析古希腊与希腊化时期在思考与回应创世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七个哲学家或流派,梳理他们的观点要旨与分歧所在,探讨他们在争论过程中形成的阵营及塑造的传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为西方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世论并不是古人无益的玄想,而是当时人们对生命意义与宇宙秩序的普遍理解,这些对世界与人的构想暗中铺就了西方文明后来的道路。
-
智者术与政治哲学[美]Robert C. Bartlett《智者术与政治哲学》聚焦于柏拉图对话中哲学家与智术师的争论,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解读《普罗塔戈拉》,第二部分解读《泰阿泰德》,呈现两类场合下苏格拉底如何对阵普罗塔戈拉。同时,柏拉图其他显著关注智者问题的篇目,比如《智术师》《希琵阿斯前篇》《希琵阿斯后篇》与《欧绪德谟》等,也都在本书探讨的范围之内。作者在政治哲学史视野下看待柏拉图的这些对话,通过详细的文本解读,不仅充分讨论了古代的智者术,而且通过对比纠正了若干重要的误读和误解。
-
边沁的法律、政治及哲学思想菲利普?斯科菲尔德(Philip Schofield)本书是复旦大学系列图书“日月光华·哲学讲堂”中的一本,由边沁思想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PPL系列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务学院、法学院共同举办。本系列六次讲座将介绍英国哲学家和改革家杰里米?边沁(1748-1832)的部分思想。第一讲将首先简要介绍边沁的生平和事业,然后更详细地讨论他的第一部主要论著《政府片论》(1776),其中他批评了威廉?布莱克斯通著名的《英国法释义》(1765-1769)中的一小段法学和政治学观点。本书介绍了英国法理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边沁的功利主义,讨论了其从早期《政府片论》到晚期《宪法典》的一系列重要著作,涵盖法律、政治和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此外,本书还根据伦敦大学学院边沁研究中心对边沁手稿的最新整理成果,澄清了对边沁思想的若干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