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
-
剑桥实用主义研究周靖实用主义研究存在着一道长期被忽视的线索,即它在英国哲学中的发展。本研究对该线索展开探讨,尝试构建出“剑桥实用主义”的发展谱系。在本书的建构中,剑桥实用主义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剑桥实用主义者主要以威尔比夫人、奥格登,以及席勒等人为代表,第二代或成熟时期的剑桥实用主义思想主要以后期兰姆赛和后期维特根斯坦为主要代表,第三代或当代剑桥实用主义则主要以布莱克本、普莱斯、哈克,以及米萨克为主要代表。通过对剑桥实用主义谱系的构建和相关哲学家思想的阐释,本书尝试同时揭示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在百年来的哲学发展中实现融合的线索。这些讨论也有助于克服美国实用主义谱系中以“语言”为核心概念的新实用主义和以“经验”为核心概念的古典实用主义叙事上的断裂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实用主义整体理论图景的理解。
-
具体和可能的是唐士其 著《具体和可能的“是”——海德格尔思想重探》以海德格尔的“是论”为核心,对其思想加以重构。作者认为,直到海德格尔,才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对什么是物之“所是”、物何以能“是”,以及如何“是”其“所是”(即本质之真与真之本质)等提出质问。海德格尔的这些质问使其对“是”的研究指向“是”的条件性、具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从而在根基上挑战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不仅为克服当代西方的思想危机指出了某种出路,而且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思想的基本方向。
-
政治家柏拉图《政治家》是柏拉图后期的一篇重要对话录,主题是统治的艺术,对德性和谐思想的阐述为其一大特色。在本篇对话中,柏拉图试图寻找真正的政治家的定义,以便将优秀的政治家那些拙劣的统治者区别开,在发现真正的统治家的同时,柏拉图也展示了一条可行的治国之道,即通过将诸种美德,和谐地“编织”在一起,实现一种政治上的和谐,从而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柏拉图的德性和谐思想受毕达哥拉思、巴门尼德、苏格拉底的影响,但主要是奠基于他的理念学说之上;德性和谐的要义在于“编织”,基点在于理性。
-
尼采的伟大政治雨果·德罗孔弗里德里希•尼采对文化、哲学和艺术世界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但他对政治领域的贡献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书将尼采的伟大政治思想置于他所处的19世纪末的德国和欧洲语境,展示了尼采是如何将俾斯麦的政治概念变成他自己的,从而使他能够提出一个统一的欧洲政治秩序的构想,即对英国和俄罗斯的制衡。这个秩序是由优秀的欧洲文化精英领导的,他们的目的是要鼓励古希腊高级文化的重生。这本书不仅为研究尼采的政治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而且更为准确地描述了尼采的政治思想到今天仍然如此重要的原因。
-
走向生命的现象学米歇尔·亨利二战后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访谈录首度中译!相较于萨特、加缪、波伏娃、阿尔都塞等同时代人,一生远离学术潮流中心的亨利,虽然生活得像一名隐士,却对思想本身更加专注且纯粹。他创造性地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引导我们认识那不可见的“生命”,呈现出更丰富和统一的人类生存图景。《走向生命的现象学》以访谈录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认识亨利思想的极佳机会。我们从一次次的问与答中看到,亨利如何对传统现象学进行解构,如何发展出注重内在感受的“生命现象学”,并如何将其运用到绘画、精神分析、政治等诸多领域。此外,亨利的学术关怀不止于纯粹思辨,他还呼吁我们关注技术时代中被遮蔽的生命本质。他通过捍卫文化、艺术和思想的价值,还原了生命的丰富性,为读者带来对存在的新思考。作为20世纪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亨利凭借其一系列富有原创力的洞见正日益获得重视。本书不仅呈现了亨利丰富的精神世界,让读者领略其现象学的独特魅力,也是探索当代西方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指南。
-
人类知识演化史[德]于尔根·雷恩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
托勒密《地理学》研究鲁博林《地理学》是古代西方科学大家托勒密的代表作之一,影响了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地理大发现时期一千多年的世界观念,也是今人了解古代西方地理思想的里程碑式著作。《托勒密研究》是一部托勒密《地理学》的专门性研究论著。作者立足于国际科学史前沿新的研究成果,试图以独辟蹊径的思想史视角切入,重回该作品诞生、流传和演变的历史语境,揭示其后的知识传统和观念脉络,及其与近代科学和世界图景间的复杂关联。同时,本书也兼顾了对《地理学》中艰深数学部分的技术性探讨,提出了托勒密地理制图与古代天学、地学与视学之关系的独特理解,在科学史和制图史领域做出了相当的推进。以术证道,以道观术,构成了《托勒密研究》的写作宗旨。作者希望带领读者穿越传统科技史讨论技术化的迷雾,重新窥见具体学科背后思想演进的清晰脉络——如若可能,也为理解科学本身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
视角的分享艾曼努埃尔·埃洛阿“这是一个观点问题……”“Perspective”这个词本身有着多重意义和指向:作为观察事物的视角/观点,透视法,对事物存在的探究(光学、几何学),对未来远景的预期,以及表现事物的方式、绘画法则,等等。今天,我们将视角与个人主义联系起来,视其为个人化的、不可逾越的真实存在。这一理解恰恰忘却了在古代,“perspectiva communis”意味着共同的视野。在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十字路口,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有待人们重新发现的传统:观点,不仅相互区分,也意味着互相分享。与其以消极的态度指责透视法学说引发了后—真理思潮和与现实的割裂,不如以积极的态度重新审视透视法,揭示出这个词在相对化的表象背后所蕴含的创造力。这是对历史语境与当今现实的双向考察,在造型艺术、建筑、现象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交叉点上,为我们展示出视角本身的多元化特征,以及它在主体间的空间的构建上起到的作用。
-
亚里士多德传(希) 塔索斯·阿帕斯托利迪斯——古希腊哲学家,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这是历史给予亚里士多德的注解,但除此之外,他到底是谁呢?他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音乐、诗歌和政治,他观察一切,他思考一切。他终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追寻真理。亚里士多德不曾想到,生前背井离乡、饱受非议的自己将成为欧洲学术的奠基人。在离世2300年后,他的理论仍被世人热情地研究和讨论。他更不会想到,他非凡的人生路途和哲学思想将在21世纪由漫画演绎,就在这本优美、广博而风趣的大书中。
-
论尼采崇拜斐迪南·滕尼斯在这本小书里,滕尼斯以一位成熟的社会学家的视角,细致考察了他青年时代的偶像尼采的生平以及全体著作。他赞赏尼采发现了作为本原的生命、艺术以及真正的智慧,但其后期思想运动及其在青年中的影响,又令他备感担忧。最终他终于硬不下心肠,追随偶像尼采做一个自由的精灵,而选择了“人性的、太人性的”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