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张江 著《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19年第2期)》内容分为五个板块: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社会主义文艺研究、西方文论研究、前沿译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收入该书的文章大多数在国内正式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有比较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新时代生态文明空间格局研究刘燕 著以空间格局重塑为着力点破解现代生态难题,旨在超过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生态困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含空间问题的前瞻性思考,为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空间格局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出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的总体要求。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空间格局,强调对“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性结构以及交叉运行机制进行全面考察,对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基本环节、主体依托和现实主题进行统筹权衡。综观国土空间格局开发利用的现状及趋势,必须在观念、技术、制度等层面进行全方位变革,倾力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
-
列宁十月革命重要思想重释俞良早 著《列宁十月革命重要思想重释》共引论、章、第二章、第三章、余论五个章节,就列宁关于革命与专政的理论阐述了不同于靠前外学术界观点的创新观点。核心内容是、二、三章;引论部分阐述了恩格斯晚年的思想,意在为列宁的理论提供基石和出发点,余论部分研究和阐述了斯大林的一个理论,是对列宁理论研究的延伸,意在给出列宁相关理论的后续发展以及结果。上述恩格斯晚年的思想、列宁的思想、斯大林的思想均围绕着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它的后续发展而展开,五部分构成了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列宁十月革命重要思想重释》对落后的俄国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思想启示意义。
-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 著,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九卷本的“序卷”,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思想做出概述,阐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对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做出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依循和思想指导;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及主题做出概述,在20世纪的“历史范围”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过程特征及其理论视域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在20世纪的升华做出阐释。同时,《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和阐发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要理论见解和学术观点做出评述,以提供有益的学术资源;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九卷本的结构与分卷内容做出概述,从整体上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卷至第九卷的结构和各卷主题做出阐释。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评论谢晓娟,房广顺,王喜满 著本集刊第3辑围绕三个主题展开,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全面从严治党研究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共有17篇文章。第一个主题,作者探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渊源,分析了习近平这一思想的人民观、历史观、全球观,其中重点阐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萌芽、形成、实践及其内涵、意义。第二个主题,主要分析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建设的政治逻辑、创新路径,重点关注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问题。第三个主题,强调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在高校“立德树人”,如何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性的人才,如何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问题。
-
德性与品格教育蔡春,黄丹 著《德性与品格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系列》从德性与品格教育关系着手,融合伦理学、教育学、道德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分析,旨在积极探讨解决道德理论困境和实践危机的良方。作者认为,德性伦理学是品格教育的伦理哲学基础,品格教育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实现,品格教育实践体现德性伦理观,通过品格教育道德社群(共同体)的建构,以期达到个人实现德性与社会趋于善相统一;同时,结合中西德性伦理资源的整合和规范伦理外在环境的支撑,为构建较为完整的品格教育体系做一种积极尝试与努力。
-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 总第5期程恩富,吴文新 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指导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广泛研究中外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有博士学位者20人,硕导8人,博导1人。2013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项36项,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教研部正副主任和博导等主要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成果丰硕。具体内容如下:铸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支撑 韩永进肖庆若干发达国家文化的国际传播 郭志伟程恩富 列宁社会教育思想内涵的多维透视 李月胡芳自信来自中国哲学文化本身的源头 田辰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王历荣陈湘舸 论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 隋云鹏 论中国文字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孟庆宇 苏杭试论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二维逻辑 吴亚辉 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逻辑、历史进路和基本经验 卢文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医人学学科化建设探析 岑孝清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文化使命黄宁 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甘孜藏区为例 陈光军
-
马克思主义人文学导引张方 著本书稿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自选课题《马克思主义人文学研究》主项文字部分,内容着眼于教学和育人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立论和论述均遵守学术规范,尽量吸取各人文学科的重要知识并融会贯通;吸取中外人文思想并推陈出新,能够对当今大学人文教育及大学生人格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并推动作为“通识”或“博雅”课程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学》建设。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唐昆雄,欧阳恩良 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由贵州师范大学主管、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联合主办,每年2期,每期约25万字。《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学术性、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着眼于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等栏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热忱欢迎校内外专家学者惠赐佳作。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王宗礼,马俊峰 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7辑)》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体系为宗旨,面向现实、面向当代,探讨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按照“高学术品位、高学术层次、高学术水平”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总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等几个方面进行学术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7辑)》收录了2018年左右相关论文20余篇,较为系统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部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