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雇佣劳动与资本》朱应会译本考刘礼 著《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依据其1847年12月在布卢塞尔德国工人协会大会上的几次发言稿整理后在他主编的《新莱茵报》以社论的形式发表的5篇文章组成的一个小册子。不仅在靠前共产主义运动目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本译本考所选取的朱应会译本是译者曾经翻译过的理论著作,再版发行于1949年,这一译本的核心术语对照了德语原文,并在恩格斯补注的基础上予以了尽可能的文本还原与思想完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早期理论工作者的辛勤笔耕与深厚学养。本译本考在对朱应会译本予以文本考证的同时,还对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进行了原版考释,回溯了不同靠前版本的出版背景与传播路径,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理论界关于这一文本的翻译情况与发行状况,这必将有助于在时空的纵深性展开与文本比较中增进我们对于《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也能让思想文本在原版考释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刘菲菲,郝继松 著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为蓝本,立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决定论共同的理论源头,试图探寻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和分析隐性线索(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显性话语(恩格斯晚年通信)双重向度,将理论的研究辨析还原到其原初背景视阈中,呈现出这一理论的深层结构与本质,来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蕴,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下的信仰解读姜琳琳 著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仰的源出之根是人的生存。本书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出发,围绕人的存在、人的历史性、人类生命活动的双重维度,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分析阐释了信仰的本质、信仰的形态、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旨归,将对信仰问题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场域中,从“何为信仰”“信仰何为”和“信仰什么”三个角度分五个部分来探讨信仰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
-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刘同舫 著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一语道出了哲学的真谛及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我不禁思索,何谓“真正的哲学”?“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又是指什么?在哲学对时代发展的反思和检省中,究竟哪些理论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这些理论又是如何切中现实并回应时代发展的?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对时代发展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时代重大问题的科学解答,历经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后充分彰显出其科学性、真理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其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已远超出特定时空的局限,在当代仍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在场性”。因而,回应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并解答人们的思想困惑,激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发挥其时代价值变得至关重要,这是关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创新所必须承担的理论责任。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诉求,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加以阐释的学术使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为核心主题,力求凸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阐释其发展和创新的时代意蕴。在开篇之处,有几个问题需先行提出并予以回答,以便展开后续行文。
-
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思想生平研究会 著回望、重温初心和使命,总结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的历史和经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设上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围绕“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主题,从初心探源、道路追寻、强国奠基、理论探索、群众路线、精神塑造、干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
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贡献邓文平 著本书旨在通过探究新发展理念“新”在哪里,揭示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良性互动的创造性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理念分别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社会有机体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公平正义理论,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遵循。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习手记陈先达 著《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习手记》由陈先达老师著作中经典金句汇集而成,包含信仰、哲学、历史、文化、民族复兴、新发展理念等诸多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引向工作、学习和生活。 本书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又充满智慧光芒,坚持问题导向,在答疑解惑中帮助广大读者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
-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的文艺理论问题研究陈春莉 著马克思主义美学采用社会历史化的逻辑原则,超越了浪漫主义美学和哲学美学的形而上倾向。因此,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成为必不可少的理论资源。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出发点,立足于中国当下的历史现实生活和文化艺术语境,坚定地走在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道路上。第一部分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美的本质、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文艺的起源、文艺理论的概念及文艺理论的当代新发展等问题;第二部分翻译介绍了国外有关文艺美学问题研究的前沿思想和最新成果;第三部分以花馍、民歌、文学作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现象为个案,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具体地阐释了当代丰富多元的文艺现象,并较详细地探讨了文艺现象背后所映射和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以期运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的发展。
-
可替代性道路的抉择户晓坤 著本书旨在建立长时段的历史分析与比较框架,在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以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转轨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挖掘、梳理与阐释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态、前沿发展、思想格局与问题领域,客观呈现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思想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深入阐释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对于俄国现代化进程与“边缘资本主义”困境的批判性研究,把握这一历史进程中构成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资本主义半边缘地带国家外生性(移植性)现代化的内在矛盾;深入研究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对于全球晚期资本主义对抗性矛盾与过渡性质的批判性分析,探索超越资本逻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替代性道路与方案。本书对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历史经验的当代阐释、苏联解体根源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以及21世纪社会主义替代性道路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主性发展以及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
-
《觉悟》选集彭积冬 著共产党成立前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社会主义运动和俄国革命的信息,大都通过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介绍、宣传而呈现在中国人民面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国共产主义先驱者所创办的革命性刊物起着主导、主流的作用,《觉悟》《共产党》《少年中国》是其中有影响的代表性刊物,对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阵容,启发先进知识份子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日报》于1919年6月16日创办《觉悟》副刊。邵力子主编,陈望道协助。《选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选取了在反对封建主义、揭露军阀黑暗统治,提倡新文化、新思潮,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宣传和报道文化运动、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以及介绍俄国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文章,《选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的原文材料,极具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