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库·学分制收费改革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刘雅静 著本书以高校学分制收费改革为背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剖析了学分制收费改革对高校现有教学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继而分析和揭示了学分制收费改革倒逼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等不同视角探讨了与学分制收费改革相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和有效措施。
-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19年第1期 总第3期程恩富,吴文新 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入一个学术繁荣时代,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为了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扭转没有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专业刊物的缺憾,特创办《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本刊通过刊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深入研究理论的成果,促进当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探讨,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构提供学术支撑。
-
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研究相雅芳 著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反思,以期达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城市的雾霾犹如一层面纱笼罩在人类生活的上空,这层若隐若现的灰色面罩从浅层次来看,严重地困扰人们的身体健康,从深层次来看,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可持续意识是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关注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现代性视阈下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人类生存困境。面对这样的问题,传统的量化研究注重解决具体问题,但更需要从宏观的层面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意识的构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立场,从哲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角度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切忧思,以期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 当前可持续意识的构建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的思想。虽然中西方可持续思想由于历史、文化、思想的发展不同,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它们在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具有一定的共性。我国的可持续思想根植于儒道佛的文化中,西方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也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些宝贵的文化和思想都是构建当代可持续意识的精神财富。因此,可持续意识的构建要坚持马克思的可持续理论、西方的环境伦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内容上坚持主动性和规律性的内在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正义秩序,培育可持续意识的和谐精神,塑造可持续消费的文化氛围。 当代可持续意识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视角来看,要重塑自然和文明的统一,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要确立理性价值评判标准,谋求人类与世界共生,与万物共生,人类应对自然给予关爱;要消除人类与自然界的对立,将人从物质享乐中拯救出来,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要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整体的高度去看待和研究这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以此来指导科技工作者的实践行为。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来看,可持续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价值观念,不仅需要人自身的觉醒,同时也需要外在制度的配合。因此,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并让媒体宣传和环保活动参与进来,将可持续意识渗透在人的意识领域中;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予强制性的规定;还要从观念到制度方面,使人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因此,对于当前可持续意识的构建,我们有信心去完成。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意味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为实现人们期待的“天蓝地绿水净”的新生活而努力!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团队 著本书紧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主线,以“百问百答”的形式,解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原理,回应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全书从九个方面展开,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媒与政治,传媒伦理与社会责任,传媒政策法规,客观、公正与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舆论,传媒与经济,传媒转型,媒介技术。
-
流动现代性与后马克思激进政治学卓承芳 著《流动现代性与后马克思激进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以维希留的速度政治学和鲍曼的流动现代性理论为中轴,以马克思到当代后现代思想为参照,阐明速度与后马克思激进政治学之间的关联。《流动现代性与后马克思激进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乃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早关于速度的专题研究,对于拓展当代激进思潮研究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早期传播钱聪,王刚 著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经历了以先进知识分析的早期探索、进步社团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导引、思想论争中该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等为标志的导入时期以及拓展时期和曲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内容各有侧重。
-
《共产党宣言》的魅力李保忠 著本书分上下两篇,共计9章,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魅力和影响魅力两方面,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主要精神、文章结构、基本内容、原理精要、国际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当代价值等,是一本当代《共产党宣言》的普及读物。本书分上下两篇,共计9章,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魅力和影响魅力两方面,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主要精神、文章结构、基本内容、原理精要、国际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当代价值等,是一本当代《共产党宣言》的普及读物。
-
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向研究胡大平 著《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分别从话语政治学、资本主义批判逻辑、政治策略的落脚点以及整体历史认识论角度来叙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这些转向涉及一般研究所称的“霸权转向”、“空间转向”、“文化转向”等现象。从逻辑上和历史表现上审现这些理论,既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又有助于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变化。
-
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的当代诠释李国泉 著本书稿约20万字,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研究著作。全书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研究综述。第一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及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第二章探讨了马克思发现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内涵、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第三章对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理论中涉及的哲学范畴进行了逐一反思。第四章详细介绍了人们对马克思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情况。第五章将马克思的历史规律理论同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结合起来,阐发了马克思的历史规律理论对于认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徐俊峰 著本书稿梳理挖掘了马克思市场批判的相关思想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资源;重点剖析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实践的相关模式,挖掘了社会主义探索“去市场——反市场——近市场——亲市场”的逻辑结构,剖析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特征与经验教训,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模式建构提供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