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转向李旸 著《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转向》首先介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潮的总体概况,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理论根源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其次,探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转向的界定、背景和缘起,析清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员范围、他们在转向前的研究领域以及转向的具体发生,考察了这一转向的时代背景和理论缘起,勾勒出其总体轮廓。再次,考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政治哲学研究的“序曲”,即发生于英美地区的一场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宏大论争,并以四个子问题为轴对这场争论进行全景式的描绘,揭示这场大论争中所涉及的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以及它如何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向政治哲学研究准备了条件。再次,考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政治哲学的第一个具体表现,即对资本主义剥削的道德批判,阐明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缺乏道德维度的判定,并厘清了他们重构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规范原则的诸种思路。最后,考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政治哲学的第二个具体表现,即对当代自由主义正义观进行的批判和反驳,阐明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的批判,对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的批判,以及所提出的与当代自由主义的正义观相抗衡的社会主义正义观。
-
沈志远译本考李惠斌 著,杨金海,李惠斌,艾四林 编《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依据其1847年12月在布卢塞尔德国工人协会大会上的几次发言稿整理后在他主编的《新莱茵报》以社论的形式发表的文章组成的一个小册子。不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沈志远译本考/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对沈志远翻译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进行写作与传播、各版本说明、译本考释等方面的考察。
-
毛泽东与孔夫子许全兴 著孔夫子、毛译东,一古一今,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两大伟人,两者有何关系,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有重要价值的话题。对此,国内外论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地、实事求是地论述了毛泽东与孔子的关系,客观地阐明毛泽东在政治、哲学、教育、道德诸方面对孔子思想批判、继承和发展,阐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阐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者和弘扬者,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教训,澄清和纠正了国内外术界在这方面的错误观点。本书对所论问题决不人云亦云,均有自己独到见解,观点鲜明,注重说理,富有启发性,对进一步推进毛泽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及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与儒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均有助益。本书搜罗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毛泽东有关孔子的言论,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
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发展论刘莉 著本书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KS015)结项成果。城市是人类重要的空间聚合形态,几千年间城市空间不断地扩张、分化、裂变,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深刻影响。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纵向勾勒从“原始初城”—奴隶制古典“城邦城市”—封建“政治城市”—“工场手工业城市”—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垄断城市”—“后大都市”的国际城市空间演变的脉络,并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普遍规律、历史动因以及人的活动机制。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为基底,吸纳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资源,在把握全球城市演变的空间趋势、内在规律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的目标导向、政策设定以及经验教训来进行“中国研磨”、“中国再释”,围绕中国城市空间发展“高效公平美善”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提出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空间形象、维护空间正义的中国特色路径和发展策略。
-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王伟光 编马克思主义是“望远镜”,助我们看得更远,使我们从长远、战略、全局的高度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又是“显微镜”,助我们看得更深,使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善于从政治上、从战略上、从本质上观察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说明世界,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
-
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武晓超 著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法国解构主义者德里达慨然呼吁“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为马克思主义做了有力的辩护,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世界霸权做出尖锐批判。然而,解构主义何以“向马克思致敬”?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学界和国内研究中仍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重要问题。《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着意于从解构主义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和理论逻辑出发,揭示解构主义走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动因、理论路径和现实指向,在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资本主义历史和现实批判三重维度上评价解构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与悖谬。虽然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倡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却也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科学真理和实践效力。当今,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不仅要在思想上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更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唐立军 著本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由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筹划编著,自2012年创刊迄今,已出版发行了八辑,每辑都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深厚的理论承载。按照CSSCI收纳指南,2019年《论丛》改版为集刊,每年出版发行两辑,栏目重新进行精心设计,常设栏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社会变迁与价值观建设、党史党建、首都视野、海外观察、探索与争鸣等。本辑的主题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及进程中的重要发展研究俞敏 著本书以列宁领导俄国革命和苏维埃俄国建设的实践为主线,梳理了从十月革命至列宁逝世前夕其关于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展示出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该成果注重还列宁思想以本来面貌,在许多重要的问题上刷新了列宁思想的内容,有利于纠正国际国内学术界对列宁主义的非正确认识。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周芳玉 等 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来编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主要论述了中国道路的目标设计、政策选择、话语权建设以及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在“政党与政治建设”单元,主要选取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府职能和反腐败问题研究方面的文章;在“经济与社会建设”单元,主要选取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公共财政政策等社会热点方面的文章;在“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单元,主要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
-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王锁明 等 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包括四个单元。从意识、存在、生产、实践等基本概念入手,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的开篇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介绍德国“新马克思阅读”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热点问题是第二单元探讨的内容。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研究的主题,也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回答的问题,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三单元。以学术彰显思政课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系列丛书》最后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