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温情毛泽东陈晋主编;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编《温情毛泽东》是中央文献第一编研部的工作人员对毛泽东的女儿、儿媳以及十几位身边的工作人员的采访改编而成,内容涉及毛泽东的工作、生活、亲情、友情以及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的交往的点滴事件。 除了领袖、伟人、诗人、文人、“用兵真如神”的军人之外,在普通民众的眼中,毛泽东是智慧的、严厉的,是让外国记者,甚至首脑心存畏惧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但这本“口述实录”展示给读者的毛泽东,是慈祥的父亲,是念旧的老人,是谆谆善诱的长者……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是很严的,但对子女的婚事,却主张恋爱自由,李敏(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上大学后,遇到了自己的小学同学孔令华,不久两个人便产生了感情。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是解放军炮兵的副司令员。而当时对有关孔令华家里的情况,李敏却不太了解。毛泽东知道后向李敏详细询问了这些情况。 李敏:爸爸就问了,他叫什么名字,他的父亲是谁,做什么的。我答不上来,爸爸就批评我。他说你谈恋爱,都不知道人家的父亲是谁,你怎么谈恋爱。我就说,我又不是跟他父亲谈恋爱,我们都是八一小学的同学,都是干部子弟,我想他爸爸也是个干部,所以我就没打听他爸爸做什么。爸爸就说,你得问清楚以后再谈。后来我就问了孔令华,问他父亲的情况,孔令华把他父亲介绍了。我就跟爸爸讲了,爸爸说,那我认识,挺好的。 1959年8月,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孔令华和李敏举行了婚礼。那一天,毛泽东非常高兴,平常不大喝酒的毛泽东,在婚宴上与来宾频频举杯,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后,就住在中南海毛泽东的身边。贺子珍一直住在上海,毛泽东经常让李敏代自己去看望贺子珍,对于曾经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贺子珍,毛泽东始终难以释怀。 人们常说父母最疼是小儿,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也充满常人的情怀,非常喜欢李讷这个“老姑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讷是唯一一位在父母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但同时,她也成了工作人员动员毛泽东休息的一个法宝。 李讷:说实在的,这个发言权应该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我那时候小,记不得很多了,只记得父亲很忙,让他休息,他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很小的时候,我的任务就是让他休息,他太累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把我推进去,我倒成了工作人员动员爸爸休息的一个法宝。爸爸一见我,往往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逗我玩一会儿或者出门一起散步。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我们之间还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小秘密,父亲常常叫我大娃娃,我则叫父亲小爸爸。
-
历史与意志(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著;李君如等译《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是一本明显体现作者个人风格的著作。魏斐德教授充分运用自己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围绕“历史与意志”的矛盾这条基本线索,通过历史溯源和横向比较,为毛泽东勾勒了一幅知识环境的图画。作者指出,他的目的并不是写一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而是要探讨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知识基础”。其理由是:思想的产生一般都受到行动者本身通常几乎意识不到的某种理论假设所支持,这些假设往往在行动者著作中以“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思想分析不能仅仅关注文本的表面语义,而更重要的是要展现“隐喻”文本的本质。魏斐德教授分析了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王阳明心学和康德伦理学(从杨昌济处间接性接受),试图说明毛泽东思想之内涵的理论来源。这种研究思路展示了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术风格,并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思想资料。
-
毛泽东与贺子珍文夫,张乃胜著大革命时期的“永新一枝花”,“永新暴动”后的“神枪手”与“双枪女将”,秋收起义后与毛泽东的井冈之恋。枪林弹雨中的“模范夫妇”,长征路上的艰苦相依,延安窑洞的离奇婚变,客居苏联时疯人院的遭遇,归国后的壮志难酬、痴情难舍……坎坷的人生,无尽的期待,奇女子演绎人世间传奇的悲欢离合。毛泽东对贺子珍说:“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响叮当。”贺子珍是毛泽东心中的爱与遗憾,而毛泽东却是贺子珍一生痛与快乐的全部。毛泽东与贺子珍几十年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留给自己的是深深的心灵创伤和遗憾,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喟、启示和遐想。该书主要记述毛泽东与贺子珍充满真情和曲折的爱情婚姻生活和几十年悲欢离合的故事。从“贺家坟里出娘娘”的传说到20世纪20年代“永新一枝花”与毛泽东的奇遇,从大革命年代的“井冈之恋”,到成为红色根据地的“模范夫妇”,他们二人在政治风雨中荣辱与共,在长征路上艰苦相依,却没想到会突然发生婚变,贺子珍在延安窑洞“神秘失踪”。从此,一对患难中的革命夫妻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彼此分离,并因此给二人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在以后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心灵创伤,由此演绎出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情感传奇,留给后人无限的感喟、遐想和启示。目录:引言第一篇“永新一枝花”第二篇井冈之恋第三篇战地蜜月第四篇患难相随第五篇瑞金岁月第六篇漫漫征程第七篇延安分手第八篇九年蹉跎第九篇庐山再会第十篇此情绵绵后记
-
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田炳信著“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1992年,邓小平再次南行,这次事先没有张扬的南行,是邓小平的最后一次南行。东风吹来满眼春。在这次南行过程中,小平同志的“谈话”回答了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认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坚定了改革的步伐,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次南行对随后十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必将继续影响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对这次南行做了详细的记录。作者田炳信以资深新闻记者的身份亲历了?田炳信,河北省人,1956年生,现任《法制日报》社长特别助理,博士。1982年内蒙古大学汉语文学系毕业后即进入新华通讯社工作,先后担任过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农村牧业采访室记者、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广州记者站站长等职。现兼任广东省国际关系促进协会副会长,北京国际信息研究协会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兼职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现代热点采访录》、《神秘的内蒙古》、《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变色》、《美国为什么妖魔化中国》等著作。
-
世纪小平陈晋等著《世纪小平》并未停留在主人公生平业绩的展现,而是着重提示邓小平的个性魅力和情感世界——他怎样面对自己三落三起的坎坷人生;他为什么总有乐观通达的心境;毛泽东是怎样称赞他的才干和品 格的;他的务实本色意味着什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怎样敢昌风险,果断决策;他看大局、抓大事的战略胆识从何而来;为什么他晚年总保有面向未来的年轻胸怀;他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世界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还有他的家庭生活和业余情趣……一个又一个的侧面展示和细节描述,再现了一个个性化的邓小平,进而让人们了解,在毛泽东之后,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邓小平,他为什么能够以73岁的高龄副食中国走出困境,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
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李敏讲述;方小宁采写《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是一本对青少年读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书,它可以让今天的青少年了解一代伟人博大、平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让今天的年轻父母重新审视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今天的孩子们也许想像不到,国民党统治时期革命者生存是怎样地困难,尤其是在遭受围追堵截、重兵压境时期,要面对的是牺牲、颠沛流离。在我前头,我的哥哥、姐姐有的不幸夭折,有的迫不得已送人了……翻开《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幅幅连续涌动的历史画面,通过生活在战争年代的革命领袖子女的特殊经历,展示了一位领袖父亲真实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思想品质,透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为人民、为信仰无私奋斗的精神,以及为父、为母的舔犊之情和教子之道。书中很多故事鲜为人知,部分图片是首次公开发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李敏在书中写道:“作为毛泽东、贺子珍的女儿,今天的我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一个。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我都为此而骄傲。父亲留下的遗产,是可以使我和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思想,而没有半点儿家私。因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回忆是一种思念,也是一种幸福。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毛泽东与贺子珍女儿李敏的回忆。二战期间与母亲在苏联的日子。父亲在儿女们的生命中,深深根植了“人民”这两个字。本书讲述了李敏与她的父亲毛泽东、母亲贺子珍相处的若干故事,从故事中透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为人民、为信仰无私奋斗和为父、为母的舔犊之情及教子之道;讲述了生活在战争年代的革命领袖子女的特殊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领袖父亲真实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思想品质。是一本对青少年读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书。一向低调的李敏撰写的《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日前由四川少儿社推出。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她在书中讲述了珍藏在自己心中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毛泽东、贺子珍身边生活和学习的许多感人故事,透出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奋斗和为父、为母的舐犊之情及教子之道;讲述了生活在战争年代的领袖子女的特殊经历,?蚴廊苏故玖艘晃涣煨涓盖渍媸档那楦惺澜绾退枷肫分省?
-
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邓林著2004年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一代世纪伟人的光辉业绩与领袖风采,经作者本人同意,我们特编辑出版了这套图文版《我的父亲邓小平》。这套书对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和邓林所著《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适当压缩了文字,增加了图片。同时,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邓小平的主要经历,也适当地以重大事件为线索,简要地补充了部分文字,并配之以相应照片。
-
毛泽东传(英)菲力普·肖特(Philip Short)著;仝小秋,杨小兰,张爱茹译毛泽东的传记有多种,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可能是最好的。研究充分,富有细节,文笔流畅,本书不仅向读者介绍了一个伟大舵手光辉、平易近人的一面,同时也展示了20世纪动荡中国的全景。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犹如不断展开的中国明代卷画。菲力普·肖特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华盛顿、莫斯科、巴称、东京与北京记者站任海外记者长达三十年之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曾在北京居住和工作,以后定期来北京。早期作品包括《龙与熊——中国和苏联的比较研究》。现居住于法国南部。本书内容写到儒门少年、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主义”纷争、共产国际接管、马日事变前后、挣脱枪林弹雨——从井冈山到江西、富田:丢掉幼稚、苏维埃政府主席、寻觅苍龙:北上长征、延安插曲:圣哲至至尊、纸老虎、稚嫩的魔法师、不朽的冥想、灾变、壮志未酬。
-
青年毛泽东赵遵生著睹青年毛泽东之风采,与历史人物风云际会,方憬悟人生需要磨练!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尽在这本《青年毛泽东》。这是杭州专业作家赵遵生先生倾三十余年之酝酿、之功力,呕心沥血著就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值此伟人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推出这样一部作品,相信定有不俗的销售业绩。这部作品虽说是纪实文学体格,但亦不乏小说的情节曲折生动、读来引人入胜的特色。作品着力展现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奇特的磨砺与求索过程。作品同时也展现了一批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何叔衡、陈昌、张昆弟、萧子升、蔡畅、蔡和森、向警予、罗章龙等在青少年时代的交游、抗争与探求。作者写作思路清晰新颖、文笔晓畅洒脱奇崛,使作品具有血肉丰满、跌宕离奇的特色以及可歌可泣、荡人心魄的磅礴气势。本书适合从毛泽东时代走出来的中老年人、对伟人有崇拜与探幽心劲的青少年尤其是青年人阅读。 目录序第一章 别了,辫子第二章 浴血从军第三章 死神复活第四章 何以报仇第五章 灭顶之祸第六章 民选“总统”第七章 鱼翔浅底第八章 “再造”之火第九章 “大同”破
-
翻开我家老影集孔东梅著卷首语:老影集里见外公/1999年,我家经历一个多事之秋,爸爸突逝,妈妈大病,哥哥远在海外任所……撑起这个家的顶梁柱,骤然落在我这个刚工作几年的女孩肩上。怎么办?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爸爸的死,缘于他在深圳遇车祸后骨折,做手术引发心脏病所致。我闻讯赶去,却没见到最后一面,这和1976年外公去世和1984年外婆去世时一模一样。而且,他是去广州参加纪念外公活动路上出事的。妈妈的病,始于战时的艰辛和异国的孤寂(用爸爸的话说,她没过一天好日子),但更多与痛失外公、外婆有关。有多少骄傲和荣耀,就有多少辛酸和悲凉,谁让她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呐!在我“豁出去”的急急奔走下,住院,报销,住房……,这些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总算有了眉目。重站起来的妈妈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而刚刚卸下重担的我脑海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她的病使我警醒,不了解外公,不了解外婆,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妈妈。而此前,也许是我的外公太伟大,也太特殊,我对他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同龄人多到哪儿去。为此,我踏上了一条走进外公和外婆精神世界的独特人生之旅。和大多数20世纪70年代出生者一样,我没有亲眼见过外公-毛泽东,他也没亲眼见过我-孔东梅。不过,我和外公的的确确“见过面”-妈妈把我的照片带去给他看,再把他的照片带回给我看。照片成了我们祖孙互相“交流”的惟一方式。尊敬外公、怀念外婆的我,经常翻开家里那本老影集,读着用胶片定格下来的那段金戈铁马却又缠绵悱恻的岁月。本书把百年毛家分成四个家庭,一一叙述每个家庭中母亲与子女,妻子与丈夫,儿女与父亲不凡而又平凡的情感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逐渐远去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伟人亲缘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