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20年尚定著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于盐城西乡张本庄。父亲为其取名“鼎新”,盖因高山仰止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革故鼎新”。1924年,胡乔木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这一年,他是鞍湖小学惟一考入江苏八中的学生。在省立八中,胡乔木开始接触到《中国青年》、《向导》、《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及其他众多进步书刊。胡乔木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提出反帝反封建口号要在中国消灭剥削、消灭贫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含义和实际内容;同时也了解并知道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论述的社会革命问题。胡乔木的政治倾向,日渐明朗。<
-
温情毛泽东陈晋主编;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编《温情毛泽东》是中央文献第一编研部的工作人员对毛泽东的女儿、儿媳以及十几位身边的工作人员的采访改编而成,内容涉及毛泽东的工作、生活、亲情、友情以及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的交往的点滴事件。 除了领袖、伟人、诗人、文人、“用兵真如神”的军人之外,在普通民众的眼中,毛泽东是智慧的、严厉的,是让外国记者,甚至首脑心存畏惧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但这本“口述实录”展示给读者的毛泽东,是慈祥的父亲,是念旧的老人,是谆谆善诱的长者……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是很严的,但对子女的婚事,却主张恋爱自由,李敏(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上大学后,遇到了自己的小学同学孔令华,不久两个人便产生了感情。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是解放军炮兵的副司令员。而当时对有关孔令华家里的情况,李敏却不太了解。毛泽东知道后向李敏详细询问了这些情况。 李敏:爸爸就问了,他叫什么名字,他的父亲是谁,做什么的。我答不上来,爸爸就批评我。他说你谈恋爱,都不知道人家的父亲是谁,你怎么谈恋爱。我就说,我又不是跟他父亲谈恋爱,我们都是八一小学的同学,都是干部子弟,我想他爸爸也是个干部,所以我就没打听他爸爸做什么。爸爸就说,你得问清楚以后再谈。后来我就问了孔令华,问他父亲的情况,孔令华把他父亲介绍了。我就跟爸爸讲了,爸爸说,那我认识,挺好的。 1959年8月,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孔令华和李敏举行了婚礼。那一天,毛泽东非常高兴,平常不大喝酒的毛泽东,在婚宴上与来宾频频举杯,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后,就住在中南海毛泽东的身边。贺子珍一直住在上海,毛泽东经常让李敏代自己去看望贺子珍,对于曾经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贺子珍,毛泽东始终难以释怀。 人们常说父母最疼是小儿,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也充满常人的情怀,非常喜欢李讷这个“老姑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讷是唯一一位在父母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但同时,她也成了工作人员动员毛泽东休息的一个法宝。 李讷:说实在的,这个发言权应该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我那时候小,记不得很多了,只记得父亲很忙,让他休息,他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很小的时候,我的任务就是让他休息,他太累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把我推进去,我倒成了工作人员动员爸爸休息的一个法宝。爸爸一见我,往往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逗我玩一会儿或者出门一起散步。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我们之间还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小秘密,父亲常常叫我大娃娃,我则叫父亲小爸爸。
-
毛泽东与蒋介石叶永烈著《毛泽东与蒋介石》是收录“叶永烈精品书系”的“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界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诚如美国决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蒋介石”。本书作者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本书之中。本书作者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对毛泽东与蒋介石都以平视的角度看待,不断将他们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
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邓林著2004年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一代世纪伟人的光辉业绩与领袖风采,经作者本人同意,我们特编辑出版了这套图文版《我的父亲邓小平》。这套书对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和邓林所著《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适当压缩了文字,增加了图片。同时,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邓小平的主要经历,也适当地以重大事件为线索,简要地补充了部分文字,并配之以相应照片。
-
毛泽东与贺子珍文夫,张乃胜著大革命时期的“永新一枝花”,“永新暴动”后的“神枪手”与“双枪女将”,秋收起义后与毛泽东的井冈之恋。枪林弹雨中的“模范夫妇”,长征路上的艰苦相依,延安窑洞的离奇婚变,客居苏联时疯人院的遭遇,归国后的壮志难酬、痴情难舍……坎坷的人生,无尽的期待,奇女子演绎人世间传奇的悲欢离合。毛泽东对贺子珍说:“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响叮当。”贺子珍是毛泽东心中的爱与遗憾,而毛泽东却是贺子珍一生痛与快乐的全部。毛泽东与贺子珍几十年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留给自己的是深深的心灵创伤和遗憾,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喟、启示和遐想。该书主要记述毛泽东与贺子珍充满真情和曲折的爱情婚姻生活和几十年悲欢离合的故事。从“贺家坟里出娘娘”的传说到20世纪20年代“永新一枝花”与毛泽东的奇遇,从大革命年代的“井冈之恋”,到成为红色根据地的“模范夫妇”,他们二人在政治风雨中荣辱与共,在长征路上艰苦相依,却没想到会突然发生婚变,贺子珍在延安窑洞“神秘失踪”。从此,一对患难中的革命夫妻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彼此分离,并因此给二人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在以后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心灵创伤,由此演绎出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情感传奇,留给后人无限的感喟、遐想和启示。目录:引言第一篇“永新一枝花”第二篇井冈之恋第三篇战地蜜月第四篇患难相随第五篇瑞金岁月第六篇漫漫征程第七篇延安分手第八篇九年蹉跎第九篇庐山再会第十篇此情绵绵后记
-
哲学新境界段强等主编暂缺简介...
-
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孔东梅著本书是第一部由毛泽东、贺子珍后人写作的贺子珍传记,书中撷取贺子珍一生中的六个重要年头:1929年、1939年、1949年、1959年、1969年和1979年,描写了毛泽东与贺子珍的传奇人生和爱情故事以及贺家三代女姓的百年历程。贺子珍是毛泽东的患难之妻,中央红军长征“三十女杰”之一。她与毛泽东相濡以沫,度过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十年,在井冈山枪林弹雨下掩护毛泽东,在长征的披荆斩棘中照料毛泽东,在“王明路线”的风刀霜剑前支持毛泽东。长征结束后贺子珍远赴苏联治病,从此飘零异国,寂寞守望。然而,毛泽东与贺子珍彼此始终难忘对方。建国前,贺子珍回到祖国,隐姓埋名幽居休养。1959年毛泽东与贺子珍在庐山相会,为毛贺爱情添上一抹亮色。1979年贺子珍来到北京,在毛泽东遗体前泣不成声。他们几十年的悲欢离合是一场撼人心魄的爱情悲剧。<
-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路浩编著这是一部收集一代伟人毛泽东早期的楹联、名句和由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趣事的图书。从毛泽东早期的楹联、名句和趣事这一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人格和风采。优秀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造就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毛泽东与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是优秀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成长起来的最杰出的伟人之一。路浩,山东聊城人,1954年7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大学文化,大校军衔。参军后一直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工作,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科长,“抗洪救灾”模范::周丽平生前所在团政委,装甲某师副政委,现任江西省萍乡军分区政委。曾先后编写过《王杰》、《周丽平》报告文学,参与编著过《中国国情教育教程》、《新时期军队基层政治工作百题解》、《部队基层政治工作》、《青年军人才成方略》等书籍,撰写过大量的部队新闻稿件和政工研究文章,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本书通过撷取毛泽东楹联、名句及由此发生的趣事,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展现了传人毛泽东矢志不移探救真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一幅幅决战决胜的画卷:他从神奇的韶山走出乡关,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从安源张家湾的点点星火走向八百里井冈,燎原之势,锐不可挡;从艰苦上卓绝的雪山草地走向革命圣地延安,抗日救国,用兵如神;从西柏坡走向首都北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菊香书屋谆谆教子到朝鲜战场硝烟弥漫,抗美援朝,彪炳史册。作者以毛泽东的楹联、名句及趣事为红线,从文化层面上探索毛泽东的人格、风采和睿智韬略,领悟毛泽东思想的底蕴和精髓,并由此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描绘华夏浩瀚文化,史海钩沉,引经据典,字里行间妙趣横生,情趣盎然,加上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知识点多,引人入胜。
-
历史与意志(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著;李君如等译《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是一本明显体现作者个人风格的著作。魏斐德教授充分运用自己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围绕“历史与意志”的矛盾这条基本线索,通过历史溯源和横向比较,为毛泽东勾勒了一幅知识环境的图画。作者指出,他的目的并不是写一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而是要探讨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知识基础”。其理由是:思想的产生一般都受到行动者本身通常几乎意识不到的某种理论假设所支持,这些假设往往在行动者著作中以“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思想分析不能仅仅关注文本的表面语义,而更重要的是要展现“隐喻”文本的本质。魏斐德教授分析了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王阳明心学和康德伦理学(从杨昌济处间接性接受),试图说明毛泽东思想之内涵的理论来源。这种研究思路展示了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术风格,并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思想资料。
-
世纪小平陈晋等著《世纪小平》并未停留在主人公生平业绩的展现,而是着重提示邓小平的个性魅力和情感世界——他怎样面对自己三落三起的坎坷人生;他为什么总有乐观通达的心境;毛泽东是怎样称赞他的才干和品 格的;他的务实本色意味着什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怎样敢昌风险,果断决策;他看大局、抓大事的战略胆识从何而来;为什么他晚年总保有面向未来的年轻胸怀;他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世界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还有他的家庭生活和业余情趣……一个又一个的侧面展示和细节描述,再现了一个个性化的邓小平,进而让人们了解,在毛泽东之后,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邓小平,他为什么能够以73岁的高龄副食中国走出困境,开辟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