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经典理论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谢地,杨静,张广辉,孔晓 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来指导发展实践,形成新发展格局。本书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等几个主题的研究成果。本书内容不仅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承,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杨耕本书把马克思的哲学放到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等多维视角去重释马克思的哲学,力图展示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重塑马克思的形象;重新研究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历史理论、人的理论、交往理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理论,并从现象学、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多维视角重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明确指出,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解释世界何以可能”转向“改变世界何以可能”,其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论特征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
新帝国主义论田世锭新帝国主义的本质何在?新帝国主义与全球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消除新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对于认识新帝国主义是否仍然是重要的和必要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本书分为“新帝国主义的实质”、“新帝国主义与全球化”、“新帝国主义的替代路径”和“经典理论的当代价值”等四个部分,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发表的成果,其反思和论证都是深入且富有启发的。
-
生存论研究邹诗鹏 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第2辑)”围绕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选取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代表了目前国内哲学研究的主干力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生存论研究》先从澄清相关重要概念入手,进而考察了西方哲学实有论的传统,厘清各个时期重要哲学家的观点及思想演进。同一般哲学专著不同,作者并没有满足学术的架构,而是以第三章开始转入在当代生活语境下扩展和深化生存观念,并将之置于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对话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生存论的现当代转型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
从历史走向未来暂缺作者本书稿以实录的形式,展示了毛泽东呕心沥血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历程,展现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卓越开拓者、成就者的光辉形象。其逻辑框架大致为: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概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理与时代特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考辨,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让读者在回望历史中深切体会到: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新时代要坚持“两个维护”,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资本主义的危机与矛盾江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暴露无疑,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与矛盾,如何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关心和思考的首要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多个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与矛盾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阐释。关于“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形成了新自由主义论、消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论三种主要观点;关于“合法性危机与财政危机”,他们从政治矛盾视角再次确定资本主义的限度,揭示资本主义必然陷入危机的趋势与逻辑;关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他们努力探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揭示资本主义积累与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逻辑关系,探索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未来出路——建设生态社会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结构危机”,他们以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和社会积累结构理论为基础,从全球和制度结构两个层面探讨资本主义结构危机问题。
-
共同体、未来社会与美好生活刘梅本书由未来社会的前沿问题、未来社会的可能设想、未来社会的当代实践以及有关未来社会理论的探索争鸣等内容构成。其中“前沿问题”部分侧重收录近年来国外有关未来社会的基础理论探讨,以及作为未来社会理论根基的“共同体”、“好生活”等核心思想的文章;“可能设想”部分侧重收录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作为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不同理解的文章;“当代实践”部分侧重收录当今世界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成果和教训文章;“探索争鸣”部分则侧重反映针对当今资本主义替代方案和社会主义实践的不同观点之间的论战和交锋。
-
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方法的解读曾德华 著美国学者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他对马克思辩证方法的独特解读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方法的两大支柱——内在关系哲学与抽象过程——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解释和说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但大多数论者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加以阐述的。事实上,奥尔曼的分析和总结已经在多个方面触及马克思辩证方法的存在论基础。因此,我们不否认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方法的解读有其浓厚的认识论意蕴和方法论旨趣,但要进一步揭示奥尔曼的存在论视域及其实现形式,这一点对国内外学界推进和加强奥尔曼研究以及进一步拓展奥尔曼的解读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陈新夏,杨生平,黄志军 著《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由高校众多知名学者,如丰子义、杨学功、汪信砚、吴晓鹏、孙伟平、鉴传今等,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每年度所发表成果(包括图书、期刊等)进行评论,并刊发相关书评等,引领论争的风向,提高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思想评论水平。本书是第6辑,设置了“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 “思想对谈”“博文锐评”“佳作短评”等栏目。
-
数字劳动姚建华 著在传播新科技的突飞猛进将劳动数字化、数字技术使用者“劳工化”的趋势下,数字劳工作为新的分析范畴,逐渐成为传播劳动研究领域的前沿。本书通过对数字劳动研究理论前沿与在地经验两个维度的系统性分析与探讨,希冀建构经典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对话场域。一方面启发读者深入思考数字劳动问题,充分发挥经典理论的思想潜能,以此来穿透实践与现实,同时为相关研究者打开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使本书具有更强的否思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二元张力,以实践引导对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地洞察资本、技术与劳动三者之间多重复杂的勾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