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
作者:邵世煌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01
ISBN:9787313071590
定价:¥5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详细记叙了东华大学原校长邵世煌50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求实探索、勇攀高峰的人生经历,重点展示了作者担任转折年代校长期间探究教育登攀路的实践过程与体会:面临困难走新路,力上水平增实力,抓住机遇奠新基,彰显了作者一生激进向上、求实创新的精神品质。《登攀路上:转折年代校长的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性大学在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中办学特色多元化发展的探索之路,可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纺织等企业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邵世煌,1938年生。1955年毕业于苏州高级中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60年任教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纽约服装学院作访问学者。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任东华大学副校长,1994年至2001年任校长。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近100名;主持国家和部市级科研项目40多项,获国家和部市级等科技奖1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出版科技著作3本,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含与研究生合作)。
目录
我的教育人生与理念
50年的教与学
一、学生时代
二、初为人师
三、在特殊年代的日子里
四、结合新技术实践开展教学
五、教育的春天
六、赴美做访问学者
七、受命系主任
走在浪尖上
一、意外做了校长
二、平民校长
三、不苟的初思
四、第一份“任职报告”
现代纺织与纺织业大调整
一、“现代纺织”的提出
二、“现代纺织”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对“现代纺织”的思考
多科性大学之路
一、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
二、特色型多科化不是简单叠加
三、以工、管、艺学科为主的思考
启动“211工程”建设的日子
一、迎接“211工程”建设的预审
二、总目标的论证与思考
三、建设之路
上水平 增实力
一、力上登攀路
二、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三、“上水平、增实力”的建设
四、对高校排序与评价的看法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一、学科建设的思考
二、学科结构与优化
三、“立行业需求之地,顶国际领先之天”
四、学科交叉与学科群
五、学科新生长点孕育新方向
六、学科基地建设与国家重点学科申报
人才培养系统工程
一、从教育系统工程谈起
二、教学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系统的动力
三、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主题
四、提高人才质量是培养系统工程的目标
以科研为突破口
一、以科研为突破口的思考
二、我们一定要“绝处逢生”
三、打好科研突破口战役
四、科研机制改革
五、春华秋实见成效
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
一、大学之道,教师为本
二、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建设
三、师资队伍水平与素质
四、面向未来的师资队伍建设
产学研的拓展
一、拓展产学研的思考
二、纺织产学研的拓展
三、产学研新路的思考与探讨
四、我与企业家的交往
教育保障的大环境
一、树立人为精神环境
二、稳定后勤环境保障
三、优化校园环境
四、加强校园基本建设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一、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认识
二、共建——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调整——新的里程碑
四、合作——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
五、合并——上海纺专并入中纺大
六、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体会
探究科教管理体制改革路
一、科教体制改革的思考
二、一路顺风但不遂
三、恰逢机遇获成功
学校更名
一、学校更名的分析与思考
二、更名的确定
三、新校名的诞生
四、海峡两岸同名的“东华大学”
开松江大学城先河
一、探寻新校区
二、锁定目标在松江
三、松江校区建设的思路与工作
四、从“松江校区”到“松江大学城”
重上教师岗位建新业
一、继续在登攀路上
二、科研无止境
三、师生中的教育
讲话与文章
把握信息化与人世两个机遇走世界纺织强国之路
一、纺织信息化对我国纺织业发展是一种机遇
二、要结合好纺织信息化与入世两个机遇
三、规划好入世纺织信息化两种机遇要做的工作
发展“现代纺织”的若干思考
一、大力发展现代纺织科技,努力建立现代纺织产业
二、加强现代纺织产业经济研究,从宏观上促进“现代纺织”的发展
三、适应现代纺织的要求,大力进行现代纺织人才的开发
纺织工业的第三次革命——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分析与展望
一、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分析
二、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的未来展望
三、发展纺织信息技术是促进我国成为世界纺织强国之路
科技创新是我国迈向纺织强国的巨大动力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在1995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一、培养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
二、开拓教学改革新思路
三、以内部管理改革为动力,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共建?改革?发展——在1995~1996年第二学期开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的发言
一、近期工作的简单回顾
二、1995~1996年第二学期工作任务
三、其他一些具体工作的说明和布置
学校更名致词
附录
博士生培养应实行淘汰制
给抗洪大坝穿上一层“内衣”——中纺大邵世煌校长谈科学抗洪,展望现代纺织业前景
后记
50年的教与学
一、学生时代
二、初为人师
三、在特殊年代的日子里
四、结合新技术实践开展教学
五、教育的春天
六、赴美做访问学者
七、受命系主任
走在浪尖上
一、意外做了校长
二、平民校长
三、不苟的初思
四、第一份“任职报告”
现代纺织与纺织业大调整
一、“现代纺织”的提出
二、“现代纺织”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对“现代纺织”的思考
多科性大学之路
一、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发展
二、特色型多科化不是简单叠加
三、以工、管、艺学科为主的思考
启动“211工程”建设的日子
一、迎接“211工程”建设的预审
二、总目标的论证与思考
三、建设之路
上水平 增实力
一、力上登攀路
二、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三、“上水平、增实力”的建设
四、对高校排序与评价的看法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一、学科建设的思考
二、学科结构与优化
三、“立行业需求之地,顶国际领先之天”
四、学科交叉与学科群
五、学科新生长点孕育新方向
六、学科基地建设与国家重点学科申报
人才培养系统工程
一、从教育系统工程谈起
二、教学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系统的动力
三、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主题
四、提高人才质量是培养系统工程的目标
以科研为突破口
一、以科研为突破口的思考
二、我们一定要“绝处逢生”
三、打好科研突破口战役
四、科研机制改革
五、春华秋实见成效
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
一、大学之道,教师为本
二、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建设
三、师资队伍水平与素质
四、面向未来的师资队伍建设
产学研的拓展
一、拓展产学研的思考
二、纺织产学研的拓展
三、产学研新路的思考与探讨
四、我与企业家的交往
教育保障的大环境
一、树立人为精神环境
二、稳定后勤环境保障
三、优化校园环境
四、加强校园基本建设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一、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认识
二、共建——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调整——新的里程碑
四、合作——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
五、合并——上海纺专并入中纺大
六、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体会
探究科教管理体制改革路
一、科教体制改革的思考
二、一路顺风但不遂
三、恰逢机遇获成功
学校更名
一、学校更名的分析与思考
二、更名的确定
三、新校名的诞生
四、海峡两岸同名的“东华大学”
开松江大学城先河
一、探寻新校区
二、锁定目标在松江
三、松江校区建设的思路与工作
四、从“松江校区”到“松江大学城”
重上教师岗位建新业
一、继续在登攀路上
二、科研无止境
三、师生中的教育
讲话与文章
把握信息化与人世两个机遇走世界纺织强国之路
一、纺织信息化对我国纺织业发展是一种机遇
二、要结合好纺织信息化与入世两个机遇
三、规划好入世纺织信息化两种机遇要做的工作
发展“现代纺织”的若干思考
一、大力发展现代纺织科技,努力建立现代纺织产业
二、加强现代纺织产业经济研究,从宏观上促进“现代纺织”的发展
三、适应现代纺织的要求,大力进行现代纺织人才的开发
纺织工业的第三次革命——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分析与展望
一、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分析
二、信息技术在纺织工业的未来展望
三、发展纺织信息技术是促进我国成为世界纺织强国之路
科技创新是我国迈向纺织强国的巨大动力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在1995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一、培养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
二、开拓教学改革新思路
三、以内部管理改革为动力,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共建?改革?发展——在1995~1996年第二学期开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的发言
一、近期工作的简单回顾
二、1995~1996年第二学期工作任务
三、其他一些具体工作的说明和布置
学校更名致词
附录
博士生培养应实行淘汰制
给抗洪大坝穿上一层“内衣”——中纺大邵世煌校长谈科学抗洪,展望现代纺织业前景
后记
猜您喜欢